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五四”运动前历史人物传记,1000字左右

“五四”运动前历史人物传记,1000字左右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344 更新时间:2024/1/20 5:56:34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字汤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他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轮船上用纯正的德语挖苦一群德国人。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毛姆的朋友就给辜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辜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进屋,辜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对学生们公开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诗教,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样的时候,他还嘴硬,叫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自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发性的妙语。在他之前,中国的古经典从来没有好的译本。

从1901至1905年,辜鸿铭分五次发表了一百七十二则《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的价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国的牛津运动》(德文译本名《为中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出版,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大学哲学系将其列为必读参考书。1915年《春秋大义》(即有名的《中国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他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锐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义》德文版出版了,在正进行“一战”的德国引起巨大轰动。

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辜鸿铭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把中国人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中国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也正因如此,辜鸿铭说,中国人给人留下的总体印象是“温良”,“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在中国人温良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他们“纯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鸿铭写道,中国人“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辜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他学在西洋,却喜欢东方姑娘,尤其喜爱中国姑娘的小脚。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脚,他一见钟情、终身不负。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辜鸿铭生平喜欢痛骂西方人,反以此而见重于西方人,不为别的,就为他骂得鞭辟入里,并总能骂在要穴和命门上。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鸿铭的学问和智慧,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当年,辜鸿铭在东交民巷使馆区内的六国饭店用英文讲演“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他自译为《春秋大义》),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他却要售票,而且票价高过“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听梅的京戏只要一元二角,听辜的讲演却要两元,外国人对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辜鸿铭在西方人面前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源自于他的机智与幽默。某天,辜鸿铭在他位于北京椿树胡同的私邸宴请欧美友人,点的是煤油灯,烟气呛鼻。有人说,煤油灯不如电灯和汽灯明亮,辜鸿铭笑道:“我们东方人,讲求明心见性,东方人心明,油灯自亮。东方人不像西方人那样专门看重表面功夫。”你说这是谈佛理,谈哲学,还是故弄玄虚?反正他这一套足够唬住那些洋鬼子。

辜鸿铭辩才无双。中日甲午海战后,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一些接触。辜鸿铭是张的幕僚,作为见面礼,他送了伊藤一本自己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辜氏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大将,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听了,一时间无词以对。

在北大,受蔡元培、黄侃、洋教授的青睐,但却是西化分子的死对头。对于胡适等人的白话文运动给国人带来传统文化断层上的灾难,曾经早有预见,但最终,民国政府还是在小学课本废除了文言文,给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辜鸿铭,作为一个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侨,用自己的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他,促使世界第一个孔子学院的诞生,近代中国的人物,也唯有他,是最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的人物,然而在他的祖国中国,却屡屡被自己的同胞和学生嘲笑唾骂误解着,我们不能不遗憾那样的时代里,我们的大多数青年的幼稚和愚蠢。

1928年4月30日,辜鸿铭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编辑本段]【著书立说】

辜鸿铭的仕途生涯不足一谈,他一生事迹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在于沟通中西文化并诉诸于翻译事业。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孔孟哲学,精神道义,他勤于写作。辜氏一生著述颇丰,且多用流利的英文写成,其目的即在于使西方人了解,并通过了解进而尊重中国文化。

辜鸿铭的英文著作主要包括:

1.PapersfromaViceroy'sYamen:AChinesePleafortheCauseofGoodGovernmentandTrueCivilization.封面上有赵凤昌亲笔手书的中文书名《尊王篇》。该书于1901年在上海出版,乃是辜鸿铭自和义和团运动以来,陆陆续续发表于《日本邮报》等报刊上的系列英文政论文章结集而成的合集。这些文章分析了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原因,指出义和团运动完全是外国传教士的不正当活动和西方列强的殖民政策所引起的。辜鸿铭还在书中公开对西方文明及其没落进行大肆的评价。该书出版后,欧洲人争相购买传阅,当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史稿》本传中说:辜氏以英文撰《尊王篇》,申大义,列强知中华以礼教立国,终不可侮,和议乃就。

2.ETnunc,reges,intelligite!TheMoralCauseoftheRussia-JapaneseWar(《当今,皇上们,请深思!日俄战道德原因》)它从1904年12月10日起在《日本邮报》上连续发表,1906年结集于上海刊行。主要讨论日俄战争在道义方面的根源,兼及中西文明问题,并批评俄日双方的政策。

3.TheStoryofaChineseOxfordMovement(《中国牛津运动故事》),为辜鸿铭为纪念张之洞而作,1910年首次在上海出版。书中他将张之洞比作英国19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tNewman),把张之洞领导的维护中国纲常名教的清流运动和纽曼在英格兰教会攻击自由主义的牛津运动作了对比研究,指出张之洞的清流运动和纽曼的牛津运动都是反对和攻击同一个敌人--现代欧洲高度物质文明的破坏力量。

4.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该书1915年在北京首次出版,并很快由德国学者奥斯卡·A·H·施密茨(Oscar.A.H.Schmitz)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书中力阐中华民族德精神和中国文明的价值,鼓吹中国文化救西论。全书分为绪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导论阐述良民宗教(TheReligionofGood-Citizenship);正文第一章论中国人的精神(TheSpiritoftheChinesePeople),第二章论中国女子(TheChineseWoman),第三章论中国语言(TheChineseLanguage),第四章论约翰·史密斯在中国(JohnSmithinChina),第五章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AGreatSinologue),第六、七两章论中国学(ChineseScholarship);附录论崇拜群众的宗教或名战争与出路(TheReligionofMob-WorshiportheWarandtheWayout)。

此外,辜鸿铭还常在英文报刊上发表文章,《字林西报》(又名《华北日报》,NorthChinaDailyNews)、《日本邮报》(JapanWeeklyMail)、《北京日报》(BeijingDailyNews)、《密勒氏远东评论》(Millard'sReviewoftheFarEast)、《华北正报》(NorthChinaStandard)、《泰晤士报》(TheTimes)等英文报刊都是他批判西方,阐扬周孔之道的阵地。

辜鸿铭的文章发表之后,西方人既惊讶又非常佩服,德国人和日本人尤其如此,为了让更多的国人了解这位东方圣哲的思想和学说,他们把辜鸿铭的文章著述分别译成德文和日文。192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了由奈尔逊教授翻译的辜鸿铭的论文集VoxClamantis(《呐喊》,又名《哀诉之音》)。德国著名汉学家卫礼贤(RichardWilhelm)则编译了辜鸿铭文集《中国对于欧洲思想之反抗:批判论文集》,该书主体为《中国牛津运动》。辜鸿铭在日本讲演的论文由日本大东文化协会集结成《辜鸿铭讲演集》于1925年在日本刊行。1941年日本人萨摩雄次在日本编译出版了《辜鸿铭论集》,主要篇目是从《辜鸿铭讲演集》和《中国人的精神》中选译出来的。

[编辑本段]【翻译实践】

作为翻译家,辜鸿铭的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我国经典古籍《论语》、《中庸》、《大学》等译成英文,在清末民初的中书英译中最享盛誉;另一方面是将外国诗歌等翻译成中文,主要有威廉·柯伯的《痴汉骑马歌》和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成为近代中国向国内译介西方诗歌的先驱。

中国四书五经的翻译最早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把《诗经》、《易经》、《论语》、《老子》等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移译成多种文字传到欧美,有拉丁文、英文、意大利文、法文等译本。要把中国古代经籍译成西方文字,就得同时精通对译的两种语言,能够透彻理会两国文化,并非一般人所能担任。而这些传教士和汉学家大多数只是粗通汉语,因此翻译出来的作品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的甚至是积字成句、积字成篇,根本无法从整体上体现中国文化的精奥之处。

到了近代,翻译孔孟著作最出名的要属理雅各(JamesLegge)。理雅各是个有名的汉学家,汉语造诣很高。在王韬的协助下,他把中国十三经中的十部经书译成英文,统称为《中国经典》(TheChineseClassics),在西方享有很高的声誉,到现在,仍被许多西方人视为标准译本。但由于英汉两国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理雅各的翻译虽较之以前的译著相对准确,仍不免有误解曲解、死译硬译、断章取义的现象。

辜鸿铭早在1884年发表的《中国学》一文中就指出:理雅各翻译《中国经典》的工作不过是应时之需,虽然数量惊人,但并不都令人满意。辜鸿铭认为正是这些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为了消除这些偏见,他决定自己翻译儒家经典。1898年辜鸿铭在上海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译著《论语》(TheDiscoursesandSayingsofConfucius:ANewSpecialTranslation,IllustratedwithQuotationsfromGoetheandOtherWriters),1906年又推出了第二本译著《中庸》(TheUniversalOrderorConductofLife),后来他又翻译了《大学》(HigherEducation),但是没有正式出版发行。

他在《论语》译序中声称:我们只想在此表达一个愿望,希望那些有教养有思想的英国人在耐心读过我们的译作之后,能够反思一下他们对中国人已有的成见,并能因此修正谬见,改变他们对于中英两国人民与人民、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态度。

辜鸿铭翻译儒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意译法,即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使译文在表达思想方面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而不是原文与译文之间字栉句比的机械性转换。在《论语》译序中,他就明确指出他的翻译目的是让普通英语读者能看懂这本给了中国人智力和道德风貌的中文小册子,因此他努力使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方式,就像有教养的英国人在表达与这些中国俊杰同样的思想时一样。在《中庸》译序中,他进一步阐明他的翻译观点:彻底掌握其中之意义,不仅译出原作的文字,还要再现原作的风格。辜鸿铭在具体的翻译工作中,确实努力实践着这一翻译宗旨。例如:

1.《论语·学而第1》中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辜鸿铭译为:AdiscipleofConfuciussaidtohim,'Tobepoorandyetnottobeservile;toberichandyetnottobeproud,whatdoyousaytothat?''Itisgood,'repliedConfucius,'butbetterstillitistobepoorandyetcontented;toberichandyetknowhowtobecourteous.'句中谄字译得尤为精彩,servile远比flatter更能表情达意。而且整个译句简洁明了,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又与原句语体风格相互呼应。

2.《论语·子罕第9》中记载颜回赞叹孔子之道高且深的那段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辜将之译为:ThemoreIhavelookeduptoitthehigheritappears.ThemoreItriedtopenetrateintoitthemoreimpenetrableitseemstobe.WhenIhavethoughtIhavelaidholdofithere,lo!itisthere.ButtheMasterknowsadmirablyhowtoleadpeopleonstepbystep.Hehasenlargedmymindwithanextensiveknowledgeofthearts,whileguidingandcorrectingmyjudgmentandtaste.ThusIcouldnotstopinmyprogress,evenifIwould.

辜氏的这段译文很好地保持了原文言简意赅的特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译成ThemoreIhavelookeduptoitthehigheritappears.ThemoreItriedtopenetrateintoitthemoreimpenetrableitseemstobe,对仗工整,用词洗练到位。WhenIhavethoughtIhavelaidholdofithere,lo!itisthere一句则将颜回慨叹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捉摸的语气栩栩如声地传递出来,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辜氏将欲罢不能译成ThusIcouldnotstopinmyprogress,evenifIwould,充分挖掘了原文的内涵和神韵并将之生动地再现出来。

辜氏再现原作风格的努力还体现在以诗译诗,即把《论语》、《中庸》等中出现的诗歌片段同样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辜氏精通中英文,所以译得颇为成功。如《论语·微子篇第18》中楚狂接舆之歌: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辜氏是这样译的:

OPhoenixbird!OPhoenixbird,

Whereisthegloryofyourprime?

Thepast,--tisuselessnowtochange,

Careforthefutureyetistime.

Renounce!Giveupyourchaseinvain;

ForthosewhoserveinCourtandState

Direperilfollowsintheirtrain.

全诗分为三节,共7行,每行8个音节,双行押韵,读后琅琅上口。全诗的关键Renounce!giveupyourchaseinvain,把接舆对于孔子没有于乱世之际隐退的不理解和惋惜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辜鸿铭翻译儒家书籍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引用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这在儒经翻译史上还是第一次。辜氏在《论语》译序中解释了其用意:为了让读者彻底理解书中思想的含义,我们引用了欧洲一些非常著名作家的话,作为注释。通过唤起业已熟悉的思路,这些注释或许可以吸引那些了解这些作家的读者。近代中国于西方的文化交流虽然是双向的,但西学东渐的势力始终要比东学西渐强大得多,且西方人在对东学进行选择时总是带着殖民者高高在上的蔑视态度,因此,与东方文化的隔膜甚深。在这种情况下,辜氏的儒经注释法对于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中国文化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除了引用欧洲名家作注之外,辜氏还在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如将颜回比作圣·约翰,子路比作圣·彼得,比作亚伯拉罕等。对于夏朝这样一个时间概念,辜氏作了这样的比拟:夏朝之于孔子时代的人就如希腊历史之于现代欧洲人。这样的比较未必恰当,但却有助于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

辜鸿铭所译的《论语》、《中庸》等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儒经西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他的译作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

辜氏译经最大的缺点在于过分意译。其表现之一就是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随意增添许多原文没有的内容。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第1》)一句的翻译。辜氏的译文为:Itisindeedapleasuretoacquireknowledgeand,asyougoonacquiring,toputintopracticewhatyouhaveacquired.Agreaterpleasurestillitiswhenfriendsofcongenialmindscomefromafartoseekyoubecauseofyourattainments.其中asyougoonacquiring,greater,ofcongenialminds和becauseofyourattainments都超出了原文的内容。表现之二是将译文中出现的大量中国人名、地名删掉。

如在《论语》中,他只保留了颜回和仲由的名字,而孔子的其他弟子则直接翻译为孔子的一个弟子或另一个弟子。虽然他这样做的动机是好的:为了进一步除去英语读者会产生的古怪感和奇异感,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删除其中的专有名词。(见《论语》译序)但对于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这一点,并没有好处,因为儒经中出现的中国人名、地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删掉之后就会改变原文的文化色彩和民族色彩。翟林奈(LionelGiles)在他自己的《论语》译本(TheSayingsofConfucius)中就指出辜氏的这种做法只会使刻画人物形象的力度大打折扣,而人物塑造正是《论语》的引人之处。

对于辜氏英译儒经,曾存在过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一种是赞美推崇,一种是否定批评。持前一种观点的以林语堂为代表。林语堂在《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一书中这样评价道:他(辜鸿铭)了不起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不只是忠实的翻译,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古代经典的光透过一种深的了然的哲学的注入。他事实上扮演东方观念语西方观念的电镀匠。他的《孔子的言论》,饰以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有关儒家书籍的翻译,得力于他对原作的深切了解。持否定态度的则以王国维为代表。王国维曾认真研读过辜氏翻译的《中庸》,并著书《辜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指陈其中大小弊病若干条,认为辜氏的翻译尝试乃一大失败。

不管人们对辜氏译经活动的评价如何,我们都应该承认他对中华文化的阐释宣扬功不可没。他所译的《论语》,泰西购者近万部,流传甚广;所译的《中庸》曾被收入在《东方智慧丛书》中。辜氏也因此在西方声名大噪。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在中西文化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荣耀神州解答

姬夫差(?-前473)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前496-前473)。阖闾次子。为遵从败于越王勾践的父王阖闾的遗训,即位当年就以伯何祝肜辖樽玉悴傺菥樱酝几闯稹4文暝诜蚪反蟀茉焦テ圃蕉(今浙江绍兴),使越屈服。公元前486年,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开辟出一条通向宋、鲁的水道,进逼中原。此后,又在艾陵(今山东泰安)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霸,适逢晋室内乱,夫差一度夺得霸主地位。连年的兴师动众,造成国力空虚。越王勾践不忘会稽之耻,国力逐渐恢复。趁夫差率精锐赴黄池之会、只有太子与老弱留守之机,越军乘虚而入,并杀死吴太子。夫差匆匆赶回与越议和。吴长期穷兵黩武,民力凋敝,难以与越抗衡。公元前473年,越再次兴兵,终灭吴国,夫差自杀。

(约公元前520-前465),大禹后裔。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后二十余世,至於允常。句践允常子也。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允常去世,继位越王。名I执,勾践、鸠浅同声相通。(一九六五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曾出土越王勾践剑,铭文为:‘越王鸠浅自作用B。)

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句(勾)践即位,时值楚国联越制吴,吴、越冲突初起,而越国实力尚弱。句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句践统兵抗击来攻的吴军于李(今浙江嘉兴、桐乡间,今嘉兴县南),“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以军中罪人成列自刎惊乱吴军而侥幸得胜,一举打败吴军,射伤吴王。使吴王阖闾受伤而死(见李之战),导致吴、越矛盾激化。

吴王阖闾临终告诫儿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后,遵照遗训,日夜勤兵,矢以报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鲁哀元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练兵欲攻越以报父仇,打算欲先伐吴国,主张“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勾践不听,不听大夫范蠡劝阻,发兵攻吴。吴王夫差闻之,亲率精兵击越,两军大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椒山)。终因力不能敌,惨败于夫椒(今太湖中西洞庭山,一说今浙江绍兴北),句践率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今绍兴东南)。夫差追而围之。勾践非常后悔,对范蠡说:“以不听子故至于此,为之柰何?”(《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危急之际,纳范蠡委曲求全、以退为进之谋,卑辞厚礼以求和,派文种向吴求和。

初,吴王夫差纳伍子胥之谏,勿许。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文种谏而献“以美女宝器厚赂吴太宰骸敝撸蚍虿钋肭蟪瞥寄晒薄V沼谑狗虿钔馍庠剑毡椤7虿畈惶喙樽玉阋峋雒鸬粼焦闹腋妫鹩α斯醇那肭螅醇蚋镜轿夤邸9醇谑虑橥懈陡闹值却蟪迹欧蛉撕头扼蝗ノ狻4蟪济羌9闯鸶适芮瑁伎拮畔蛩Vひ欢ㄒ卫砗迷焦傩找捕伎拮盼托小

句践五年(前492)五月,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夫差有意羞辱他,囚于石室。要他住在阖间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体贴夫差的病情。“问疾尝粪”,博得吴王夫差之欢心,时间过去3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伯翰皇苯邮芪闹峙扇怂椭穸诜虿钋拔醇岛没埃狗虿钊衔醇颜嫘某挤龆ǚ殴醇蚋竞头扼换毓

句践七年(前490)归越,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他和夫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自己经常同百姓下田耕种,夫人也自己养蚕织布。

越国遭受战争创伤,田地荒芜,人口减少,生产受到很大破坏。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国家奖励耕种、养蚕、织布。尤其鼓励生育,增加人丁。规定男20、女17必须结婚,否则父母受罚;上了年纪的人不准娶年轻姑娘为妻;妇女临产前要报官,由国家派医官检查照顾;生男奖酒1壶、狗1条,生女奖酒1壶、猪1头;家有两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一个,有三个儿子的,国家负责养活两个。

从此卧薪尝胆,苦心焦思,发愤图强,富民兴国。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自奉极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实府库,垦其田畴;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奖励生育,训练士兵。纳相国范蠡建议,选四达之地筑城立廓,以图霸王之业。先建小城,后建大城。于是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与报吴耻。志在灭吴的深刻用心,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励精图治,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发展实力。

在国家迅速恢复生机的同时,勾践又采取许多办法麻痹吴国,恭谨事吴,贡献美女、玩好、方物、巧匠,以娱夫差,消除其对越的戒备;迎合夫差率精兵急于求霸之心,导吴北进中原,耗损其国力、军力。造成吴国内耗。勾践年年月月按时给吴国纳贡,使夫差始终相信他是真心臣服。继续贿赂吴太宰伯骸E沙黾橄复烫轿夤南⒉家パ砸岳爰渚脊叵担狗虿钌焙χ伊肌9醇忠栽接鲈趾ξ桑皇毕蚍虿罱枇福刮夤甘炒⒋婕跎伲焦虼⒈赋渥恪L街虿钜ㄔ旃盟仗ǎ醇扇嗽巳ヌ卮竽玖希凳恰吧衲尽保虿罘浅8咝耍┐罅斯盟仗ǖ纳杓疲刮夤永兔裆瞬啤9醇质┟廊思疲虿畹墓盟仗ㄑ∷兔琅F渲杏幸唤形魇┑模唤雒烂参薇龋矣胁攀叮怯煞扼辉谟舐奚缴涎〉茫⒕搜盗贰7虿畹玫轿魇涑璋灾裂蕴拼印

伍子胥早已察觉勾践所作所为意在复仇,多次劝谏,不仅未被夫差接受,反而引起夫差的反感和怀疑。公元前485年,夫差为争霸而北上伐齐,伍子胥不赞成,指出越国才是心腹大患。夫差不听,继续伐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获胜而归,夫差十分得意,不久又听信了伯旱牟餮裕徒A钗樽玉阕跃。樽玉闼狼八担骸氨厝∥嵫壑梦舛牛怨墼奖胍玻蔽樽玉闼篮螅馔踅陆桓汗芾怼9醇弥樽玉阋阉溃馄鸨ノ猓扼蝗衔被吹剑剐璧却

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句践十五年)春,吴王夫差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会盟诸侯,国内只留下太子友和老弱兵卒守卫。越王勾践想乘吴国国内空虚之机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率精兵北上会盟,国中空虚,太子留守。但吴大军出境未远,闻越乘虚而入,会很快回兵击我”,因而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估计吴军已到黄池,遂促勾践出兵袭吴。勾践乃率5万大军(发兵四万亲率君子〈亲兵〉六千)攻打吴国,命范蠡率师一部沿海溯淮断夫差归路,自率主力由陆路北上,歼吴守军,攻破吴都,吴军大败,太子友阵亡,焚姑胥台。这时,夫差打败齐国,正约晋、卫、鲁等国在黄池(今河南封丘县西)会盟,当上了霸主。接到消息,十分懊丧,只好派伯合蛟角蠛(见姑苏之战)。勾践和范蠡认为吴国还有实力,一时消灭不了,答应讲和,退兵回国。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句践十九年),范蠡、文种乘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仓廪虚,百姓饥饿,多就食于东海之滨的机会,再次建议勾践乘隙攻吴。战于笠泽,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突破吴军江河防御,乘胜连续追击,夺占吴国大片土地(见笠泽之战),三战三胜,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从根本上改变了吴、越力量对比。

句践二十一年再次伐吴,自周元王元年(前475)开始,对吴都吴(别称姑苏,今江苏苏州)实施长达三年的围困,吴王夫差被越军长期围困,力不能支,遂派王孙雒袒衣膝行向勾践求和。勾践于心不忍,正要应允,范蠡上前说:“大王您忍辱受苦20余年,为了什么?现在能一旦抛弃前功吗?”转头又回绝王孙雒说:“过去是上天把越赐予吴国,你们不受;今天是上天以吴赐越,我们不敢违背天命而听从你们的请求。”王孙雒还要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吴王夫差见大势已去,求和不成就自杀而死,临死时说:“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勾践葬吴王而诛太宰伯骸V沼诰浼哪(前473)一举灭吴雪耻。

随后又乘胜率兵北渡淮水,会中原齐、晋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向周元王致贡。周元王命使臣赐句践胙(送来祭肉),封勾践为“侯伯”,晋伯位。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于是迁都琅琊,称霸中原。为春秋霸主之一。

勾践死后,子王与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我想对哪位历史人物说作文400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对你说当我生病时,是谁在我身边守着我,是我的妈妈;当我遇到困难时,是谁在我身边支持我,也是妈妈;当我伤心难过时,又是谁在我身边安慰我,都是妈妈。每一次,都是妈妈在我身边给予我无尽的爱。我真想对我那亲爱的妈妈说一声:“感谢你,我亲爱的妈妈。小时侯,我是个极之调皮的小孩,给了妈妈惹

  • 有关战争的故事 有关战争的故事作文400字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观《北伐战争》有感北伐战争开启了中国用武力保卫自己的篇章,观看这段历史,总能使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在此,以我的拙见进行浅显的总结并表达自己的一些感悟。北伐战争真正起源于1923年的中共三大,在长期不懈的沟通下,在此次会议中中共的高级领导人为实现华夏民族的安定崛起伟大目标决定与国民党展开第一次合

  • 抗日战争故事大全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抗日战争故事大全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面对外敌入侵的英勇斗争,这场战争产生了大量的英雄和感人的故事,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些经典的抗日战争故事。1抗战名将叶挺的故事作为中国军队的抗战名将,叶挺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他率领部队进行了连续的胜利,后来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俘虏。敌人想让他投降,但他为

  • 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特洛伊战争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传说,据说该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3-12世纪之间。故事发生在希腊和特洛伊之间。下面是对该事件的一些笔记。1:起源根据传说,特洛伊战争起源于特洛伊国王的一场宴会。她邀请了许多希腊人来参加,并展示了特洛伊城市中最华丽的物品。但是其中一位希腊神话英雄宙斯之子帕里斯却偷走了特洛伊国

  • 抗日战争的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听了一个老人的故事,讲的是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经历。他叫刘大爷,当时他是一名年轻的士兵,随着中国军队一起抵抗日本侵略者。刘大爷说,他们当时都是年轻的军人,心中充满了不屈的意志和英雄的气概。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过。他们的武器虽然比不上日本侵略者,但是他们却有一颗顽强的心,凭着这个心一路奋

  • 百炼成钢17集主要内容?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广电总局、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出品。该片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历史高度,撷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形象展示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小入口折射大主题,以小故事揭示大道理,生动回答中国

  • 关于革命战争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2021:03:05“关于革命战争的故事”笔记今天阅读了一些关于革命战争的故事,深深感受到了革命战士们为国家和民族的痴迷与坚定。第一个故事是有一位革命战士在北伐战争中被子弹击中,他本可以选择撤退治疗,但他却选择了继续战斗,最终因伤势过重牺牲。他的家乡也深受其感染,许多青年人因

  • 抗日战争英雄故事50字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抗日战争英雄故事-1937年,日寇侵华,抗战爆发。-那个时候,有很多英雄挺身而出,为保卫祖国、抵抗外敌献出生命。-比如说:雷锋、叶挺、关山月、叶剑英等等。-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勇气和牺牲,为我们争得了今天的和平生活。-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英雄,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 800字左右的人物传记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看看你喜不喜欢。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宰相甘茂的孙子甘罗机智过人,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替爷爷脱难的事家喻户晓。这一天,甘茂下朝后愁眉苦脸地回到家中,喝不下茶,吃不下饭,只是不住地唉声叹气。家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都十分着急。这时,正在书房里读书的甘罗,看到爷爷心事重重,便轻轻地走到爷

  • 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50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50》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感动和震撼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经历的痛苦和牺牲,也看到了他们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安全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故事中的第一篇是关于一个叫做李红的女孩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李红是如何在抗日的坚持中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