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1840以来的历史人物?

1840以来的历史人物?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895 更新时间:2023/12/17 16:56:51

1、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2、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2岁就读于私塾“三味书屋”,后因家庭的一次变故,饱尝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视。

1902年东渡日本学医,当他目睹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时,毅然决定弃医从文,用文笔来唤醒国人的灵魂。回国后,先后在北京、杭州的几所大学任教。

1918年,第一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从此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

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沿,并先后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著作。

3、蔡元培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

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他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7年参与发起“护国救党运动”,认为应当清党但反对杀人。

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贯彻对学术研究的主张。蔡元培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4、陶行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

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5、胡适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字希疆,学名洪,后改名适,字适之。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1938~1942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193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1957年始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列举五位我国古代或近代史上体现伟大精神的代表人物和相关史实,谈谈他身上的民族精神.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1、林则徐贡献: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鸦片在中国的泛滥,在民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禁烟运动大大增加了中国广大民众对鸦片危害性的认识,使很多人看清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本质,

  • 绍兴七大历史街区分别是哪七个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绍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绍兴古城划定了八字桥、鲁迅路、越子城、西小河、蕺山、石门槛、新河弄等7片历史街区进行重点保护。越子城历史街区内的仓桥直街和蕺山历史街区内的书圣故里是先行实施修缮保护的有代表性的历史街区。应该是叫做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区和非实行建筑高度控制区,关于控制区建筑高度和非控

  • 韩国的语言文化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有区别也有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两者是不能分割的,就像我们学韩语或者英语一样,要是不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我们是绝对学不好的。韩语与韩语言文化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离开了文化背景的语言是很难存在的,这种情况只有两种,一是这种语言只能放在博物馆里面研究了,二是这种语言本身就没有社会

  • 写亲情的故事作文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亲情是润物细雨,醉人春风;亲情是厚重抚摸,深情凝望;亲情是一屡阳光,让心灵即便在寒冷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亲情是一泓清泉,让情感即使蒙上岁月风尘仍然清澈澄净。下面是我整理有关写亲情的故事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亲情的.故事】在一个小山村里,那里发生了悲惨而壮烈一幕。在那间小茅屋里,曾经发生了

  • 战争时代的名人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1941年8月,华北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10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北岳、平西根据地实行“大扫荡”,而狼牙山是日军扫荡的一个重要目标。狼牙山是晋察冀边区东大门,因其峰峦状似狼牙而得名,有5坨36峰,远远望去,群峰突兀连绵、壁若刀劈斧凿。它不仅在军事上占重要地位,而且是抗日根据地的武器装备库。在敌强我

  • 1949年后有哪些战争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还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没完没了的战争。这个太多了,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长沙会战晋楚城濮之战-退避三舍齐鲁长勺之战-一鼓作气楚宋泓水之战-宋襄之仁秦赵长平之战-纸上谈兵齐魏桂陵之战-围魏救赵特洛伊战争海湾战争第一次\第二次世界

  • 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青

  • 非物质文化遗产征文怎么写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你好,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是很好写的,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你应确定写哪一方面的论题,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新意,最近两年研究才比较热门:一、文化遗产简介二、现状、传承现状、保护现状三、如何保护和传承四、如何保护性开发即实现其活态传承和经济价值祝你好运。如某些

  • 跨过鸭绿江大结局?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跨过鸭绿江》结局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这部剧讲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前往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指战员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故事,最后朝鲜战争停止,这一战打出了新中国数十年的和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用飞机轰炸安东市区,许多百姓无辜遭殃,在这种情势下,新中国领导人决定成立志愿军指挥

  • 我国著名抗日巾帼英雄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936年8月2日凌晨,黑龙江哈尔滨至珠河(今尚志市)的铁路线上,一列日军特别列车呼啸而过。在这列火车上,有一间临时牢房,里面关押着一位即将被押送刑场的“女囚”。此刻,这个年轻的女人正忍受着严刑拷打的剧痛,给远在千里的儿子写下两封绝笔信。百余字中,她先后六次深情呼唤“我的孩子”,道尽了一位母亲对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