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年级二十五个字寓言故事
烧炭人与漂布人
烧炭人在一所房子里经营,看见有一个漂布人搬迁到他的旁边来住时,满怀高兴地走上去劝他与自己同住,并解释说这样彼此更亲密,更方便,还更省钱。漂布人却回答说:“也许你说的是真话,但完全不可能办到,因为凡我所漂白的,都将被你弄黑。”
瞎子和小野兽
一个瞎子精于用手触摸各种动物,什么动物只要他一摸,便能分辨出来。有个人带来一条小狼,请他摸一摸,说出是什么东西。他摸了摸这个小野兽后说:“这是一条狐狸,还是一条狼,我不大清楚。不过有一点我却十分明白,让这种动物进羊栏总是不安全的。”
这故事是说恶劣的习性在年小时便可得知。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这就是说,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二、一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妈妈你看怎么讲
按图说话,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述能力,所以,只要小孩能把图里的主要事物大致写全,并且语言逻辑正确,没有
就算达到目标。
如果孩子看图写话不会写,那家长要帮忙分析问题何在。
选一张写的不好的图,先给孩子看,让他说出里面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如果孩子说的七七八八,那就是孩子的写作能力需要加强,也可能是在识字记词方面没做好;如果口头表述有问题的话,那就是
上有所不足,需要家长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如果孩子的写作能力有所欠缺,可以吃饭时候让孩子说说每天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情,再慢慢让孩子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一点一点培养对事物的记述能力,写作无非就是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先做到记述无误就可以。
如果还想进阶,那就买些故事书给小孩看,最好是带图和字的故事书(类似以前的小人书,其实很好,非常能增加看图写话的能力)让孩子能把字和图对上,并且学习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若是一开始就买枯燥无味的作文书什么的,反而不好。例文:《妈妈,你看》春天来了,小花开了,有一天小猴子和妈妈一起玩耍,他们都要到姥姥家去玩,在去姥姥家那条路上有一条小河,小猴子不敢跳过河,妈妈说:“你一定能跳过小河的。”小猴子鼓足勇气最后终于跳过小河了。它们继续往前走又看到了一座小山,小猴子又害怕了,妈妈说:“你一定能爬上山的”。小猴子很努力很努力,最后终于爬上了山,小猴子爬上山了以后还给妈妈招手呢。爬过山以后,小猴子看见一棵小树,小猴子给妈妈说:“我能不能上树呢?”妈妈说:“能行的,小心啊。”小猴子就爬上树了,小猴子对妈妈说:“我还能荡秋千。”这时候突然看见妈妈的脸都变红了,小猴子忙问:“发生什么事了?”转头一看原来有只青蛇,小猴子赶紧就扑到妈妈的怀里,青蛇差一点儿就把小猴子吃掉了,好险啊!
三、一年级课文雪孩子讲的是什么的故事?
《雪孩子》是嵇鸿作的一篇童话故事,文章讲述了冬天的白兔妈妈准备出门去找萝卜时,小白兔吵嚷着也要去,兔妈妈堆了一个雪孩子陪他玩。
后来,小白兔睡觉时,火烧着了小白兔的房子,雪孩子为救小白兔,奋不顾身地冲进了房子抢救的故事。读着这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每个人都会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心地。
《雪孩子》为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19课以及2017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的课文。曾被改编成同名动画片。
扩展资料:
《雪孩子》课文问题的核心是:雪孩子到底会不会走路?如果在现实世界里,雪人肯定是不会走路的,但在童话世界里,不单雪人可以走路,各种事物都可以走路,这也没问题。
孩子们不会质疑平时在现实中不会走路的事物,怎么在童话里走起路来了,因为在读童话的时候,就进入了童话的逻辑,在作者建立的一个童话世界里,各种事物被赋予了走路、说话的功能,那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
在人教版的《雪孩子》里,相关内容是这样写的:兔妈妈要出去找吃的。她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看着可爱的雪孩子,小白兔真高兴。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小白兔玩累了,就回家休息。
在这里,“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这个“他”就是雪孩子,兔妈妈让他和小白兔一起玩,这就已经赋予了雪孩子与小白兔一样的“可以一起玩”的特征,“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得很开心。”
就把雪孩子这种特征强化了,让人觉得这个“又唱又跳”是小白兔和雪孩子互相发生的事儿,所以这个雪孩子能走路、能救人,就顺理成章了,但是在部编版的《雪孩子》里,这个逻辑不见了。
相关内容是这样写的:兔妈妈在门外的空地上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有了小伙伴,就不跟妈妈去了。小白兔跳舞给雪孩子看,唱歌给雪孩子听。他玩累了,就回家去睡午觉。
在这里,给读者传递的逻辑是: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个雪孩子,小白兔把雪孩子当成自己的伙伴,但是雪孩子并没有回应。这自然就与现实生活对应上:一个人类的小孩也可以对着雪人又唱又跳,但雪人是不会回应的,因为它并不是个活物。既然不是个活物,当然就不能跑到小白兔家去救人了。
所以,让孩子产生这个疑问的原因,是因为用现实逻辑替换了童话逻辑,将孩子导向了用现实眼光来看童话的故事情节,自然就会出现不合理了。写童话要基于现实的情理,但是不能用现实逻辑替代童话逻辑,这是常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孩子(嵇鸿著童话,人教版语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