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文化演进七大定律?
1.第一定律:生态环境横向决定律
2.第二定律: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律
3.第三定律:科技、工具、媒介横向催变律
4.第四定律:物(食)欲原动力律
5.第五定律:情(性)欲原动力律
6.第六定律:权欲原动力律
7.第七定律:审美递增、递减律
8.第八定律:阴阳二极对立转化律
9.第九定律:万物五相(五行、五向)选择律
10.中国的过度西化风溯源
11.皇帝承包论答疑
12.如何看书做学问
中西文化演进七大雄
1.中西文化互根律
2.中西文化互构律
3.中西文化互补律
4.中西文化互抗律
5.中西文化互彰律
6.中西文化互证律
7.中西文化阴阳循环互进论
二、中西文化结合的意义?
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鉴
东西方文化文明各有千秋,互为依存、兼修并蓄,以史为鉴,相互借鉴。
2.比较
两种文化的比较,不是较量,只是世界文明进步的思想反映,是一种文化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
3.发展
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变化、发展,相互促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艺术修养。
4.兼修
两种文化兼修兼得,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顺势而为,接受一切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繁荣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美丽。
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二是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是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实际文化的共同发展。
三、中西文化带来了什么?
答: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
饮食文化,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则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也难以涵盖全部。
四、中西方文化的侧重点?
中国文化重人性,西方文化则重理智。
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曰“爱人”,孟子曰:“仁也者,人也”。所谓人就是指人际关系,中国讲究礼节,注重孝为仁之根本,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秩序,要求臣忠于君,子孝于父母,弟尊敬兄长,等等,否则为“不仁”。
然而,西方的文化则偏重于理智、理性,认为理智应该而且能够控制情感,人应该控制自我的欲望,用理智和道德去追求幸福,理智的份量大于人情的份量。“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一哲理名言充分体现了西方对理智的偏重远远大于对人情的重视。
五、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特点与意义
特点:
①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而不是单向传播。这种双向的交流,即中华文明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徙,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
②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明往往都是通过贸易或僧侣等和平进行的,这和早期基督教、早期伊斯兰教一度曾用"剑与火"来传播各自的文明截然不同。同时,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的优越性顽强地延续不断,亦从未为外来文明所征服。
③就中华民族主流意识而言,无论是对中华文明的传出,还是对异域文明的导入,一般未见有强烈的保守和排外倾向。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和消化异域文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正是中华文明具有极大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④中国历代王朝的对外政策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力国势和国内社会矛盾状况,对外交往的国际背景,以及最高统治集团(往往以君主为代表)的文化心理状态。对外政策的开放程度往往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比。
意义:
1、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中华文化有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二是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是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四是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实际文化的共同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长期以来各民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该民族得以生存、繁荣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3、文化交流既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内在要求。
六、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中国人认为,人生的真谛在于享受淳朴悠闲的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的欢乐和社会各种关系的和睦,陶醉于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这使得中国人对世俗生活呈现出温和、内倾的特点。西方人同样追求享乐,但他们的功利意识非常浓厚,人们努力追逐物质财富,改造和征服自然,从而刺激了西方人工作、获取和创造的积极性。
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天道”,讲究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人的行为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趋势,这也导致了对个体人格伸张的一种天然的束缚。这种定型化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人们习惯于乐知天命、安分守己的处世之道,人与自然容易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千百年来一贯如此,进而形成了中国人中庸平和的民族性格。而西方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就是基于“天人相分”认识上的,强调人与自然分裂、对立,强调人与自然的斗争,认为人必须依靠知识全面征服自然,这种自然取向促成了西方民族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挑战意识,从而塑造了人们讲求效率、勇于竞争、不怕冒险等外向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