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首先统率吴军,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三年后,又与名将孙武一起统率吴军的全部精锐,在唐、蔡两国的协助下,在汉水两岸与楚军决战,大败楚军主力,成功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此时楚平王早已去世,其与秦国公主生的儿子“轸”承继了王位,就是楚昭王。楚昭王在都城沦陷前出逃了。
重回故国都城的伍子胥,没有“近乡情更怯”的激动,心中只有满腹的仇恨!他将楚平王的坟墓挖开,拖出其尸体,亲自动手鞭打了三百余下,并将尸体暴于荒野!故事发展到这里,伍子胥历尽苦难,终于大仇得报,也算是功德圆满。
但是,历史对于伍子胥的评价,却有两个极端:一种声音认为,伍子胥凭借一己之力,隐忍负重,以自己的血性和刚强,终于洗雪大耻,报父兄大仇,是真英雄,真男子!另一种声音却认为,伍子胥作为楚国的子弟,因为家仇而背叛自己的母国,并统率敌国的军队攻打故国,攻陷故国的都城,侮辱自己曾经的君王,是十足的奸贼行径,可耻可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就曾派人指责他说,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后,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死人,此岂无天道之极乎?”
申包胥指责伍子胥,以统率敌国的军队,攻陷故国的都城,以这样的方式报私仇实在是过太分了!以掘墓鞭尸的方式侮辱自己曾经侍奉过的君王,更是伤天害理的行为!连伍子胥自己也都认为做得过了,他对好友派来指责自己的人说,“请你替我向申包胥道歉!”并解释说,自己从吴国到楚国的都城,路途遥远,来一趟不容易,为报大仇,只能倒行逆施了!
但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对伍子胥的行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伍子胥是“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司马迁将伍子胥认定为伟丈夫,真汉子。
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吴国与楚国同属周朝的属国,吴人与楚人也算是同宗同源,伍子胥的行为,算不上投靠异族背叛母国,就算不上是叛逃的奸逆之臣,最多只不过是借助吴楚两国之间的征伐,报了自己的私仇而已。
更何况,伍子胥一直忠心于楚国的太子建,与他一起出逃,鞍前马后生死相随。太子建在郑国被杀后,伍子胥又追随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一直都是忠心耿耿。所以,伍子胥对楚平王掘墓鞭尸,可以说是为自己的父兄报仇,也可以说是替冤死的太子建雪恨!更何况,楚平王曾经干过的那些事,也确实是过头了,强占儿媳就算了,还要因为害怕儿子记仇,将儿子也要杀了,连着儿子的老师一家也不放过,被人掘墓鞭尸,也算是罪有应得。
历史的尘埃,早已随风远逝!功过是非,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但,伍子胥的快意恩仇,却实实在在地叫人忍不住大呼“痛快!痛快!”
吴国和楚国因为桑树打仗是什么成语?
卑梁之衅,
吴楚恩怨的开始:一片桑叶引发的战争
按照《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在吴国与楚国的分界处,今安徽凤阳一带有两座城池,一座是楚国的钟离,另一座是吴国的卑梁。在某年某月某日及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不知什么原因,一颗种子落在了国境线上,最后长出了一棵桑树。在古代,养蚕是主要的农业活动之一,而养蚕又需要桑叶,所以这棵桑树就成为了归属权不明的桑树。
一开始,楚国和吴国都没发声,但后来一个楚国的小女孩没忍住,拿着筐就去采桑叶了,巧的是,对面吴国一个小女孩也来采桑叶了。这两个小女孩都想独自占有桑叶,吵着吵着双方就打了起来。史书上没有记载最后谁打赢了,但民间传说认为最后是吴国的小女孩打赢了。楚国的小女孩哭着回到家把情况告诉了大人,大人一听自家闺女被揍了,于是一家人偷偷翻过边境线把吴国小女孩一家人给杀了。这就是几片桑叶引起的渲染大案,此事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吴楚双方开始叫骂,随后便升级成为了群殴。最后这事让卑梁的大夫,也就是县长知道了,一听说楚国越境杀人,直接调集卑梁所有地方军去打楚国的钟离了。楚国没想到因为这事吴国就派兵进攻,钟离城一点防备都没有直接被吴国占领。
到了这个时候,事情已经升级为国家冲突了,当楚平王听说钟离被吴国占领后,火冒三丈,立刻整顿三军,御驾亲征。卑梁这个小县城没有多少人马,哪里是楚军的对手,三下五除二就被楚军攻占了。当时的吴国还是吴王僚当政,听说这件事以后,也是当场发飙,派阖闾领兵前去反击,双方混战一场,最后吴军胜利,不仅攻占了钟离,还占领了楚国重镇居巢。
因为几片桑叶,最终引发双方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真的是令人哭笑不得。这也是成语“卑梁之衅”的由来。比喻因为芝麻大点的小事就大打出手,不过放眼人类历史,因为芝麻大点的小事而打仗的事情还真不少,理由也千奇百怪。
总之,事情闹成这样,吴楚双方爆发战争已经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