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有关战争的历史名人五位并简介其事迹

有关战争的历史名人五位并简介其事迹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02 更新时间:2024/2/24 3:02:08

秦始皇,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大一统局面,统一度量衡

二战历史故事?

故事之一:以二当九,以少胜多

1941年12月2日,苏联飞行员梁赞诺夫和帕尔莫斯科保卫战中的10个真实故事什科夫驾驶两架歼击机在莫斯科西区进行巡逻时,在帕夫什诺区与德军的九架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遭遇。虽然以少对多,但两名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驶技巧同敌机顽强周旋,成功地捍卫了莫斯科空中安全,并击落敌机一架。

故事之二:骑兵PK坦克,创造战争神话

1941年11月29日,在解放卡什拉市郊的皮亚特尼察村时,别洛夫少将率领的红军第一近卫骑兵军摧毁德军16辆坦克,创造了骑兵PK坦克的战争神话。

故事之三:放水破冰,阻敌追击

别洛勃罗夫上校率领的苏军第78师曾在离伊斯特拉市3~4公里处构筑防线,以掩护第16军撤离。当时,德军已经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上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万分危急时刻,第16军指挥部下令打开水库闸门。3米高的水流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涌而下,一泻数百公里。水库水位急剧下降,使上面的冰层迅速塌陷。德军被迫停止前进的步伐,延误了数天的战机,而此时苏军已经占据了新的有利阵地。

故事之四:装甲列车上前线

1941年11月28日夜,德军第7坦克师占领了亚赫罗马以及伏尔加河上的一座桥梁,并将10辆坦克调遣至伏尔加河东岸。时任苏军第1突击军军长的库兹涅佐夫中将命令第73号装甲列车出击迎敌。结果苏军的这些铁道兵也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一举歼灭德军10辆坦克和700多名士兵。

故事之五:43名阵亡烈士

1941年11月16日,德军用两个坦克军的兵力攻打苏军第316步兵师的前沿阵地。在杜勃塞科沃铁路会让站附近,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率领28名反坦克手击退了德军50辆坦克的攻击,击毁了其中18辆。28名英勇的红军战士全部战死疆场,后来被追授苏联英雄称号。就在同一天,在离杜勃塞科沃1.2公里处的别捷利诺区,15名战士在消灭了德军5辆坦克和约1个排的德军后,全部殉难,事后只有政治指导员维赫列夫获得英雄称号。这些顽强的红军战士以血肉之驱铸起牢固的防线,为大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时间。

故事之六:拯救莫斯科的“鸡信”

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沦陷后,莫斯科以完全处于德军重型火炮的打击范围之内。从1941年11月30日起,德军开始克拉斯纳亚-波里扬纳调遣炮兵部队,其射程可达到20公里。当地学校的女教师叶莲娜.戈罗霍娃偷偷给苏军指挥部寄送了一便条,上面准确地标出德军炮兵阵地的具体位置。便条送到前线部队后,苏联官兵如获至宝,迅速组织炮兵反击,一举端掉了德军的一个炮兵连。

故事之七:“苏联版的小二”

1941年12月11日,莫斯科谢列布里扬诺普鲁斯克区的老饲马员伊万.彼德罗维奇将一支由40辆汽车组成的德军车队带入了大峡谷中,结果德军被“搁浅”在谷底,进退两难。恼羞成怒的德国鬼子残酷地将伊万杀害。

故事之八:奇妙的气球之旅莫斯科保卫战期间,为了干扰德国的轰炸机,苏军在莫斯科上空放置了数百个气球。1941年12月6日,一个哨位的气球绳索突然断裂。负责守护的中士德米特里.维里古拉反应迅速,一把抓住绳索的断裂处,几分钟后,便随气球一起上升至1500米的高空。当时夜里的气温下降到了-38度C,但是维里古拉凭借顽强的毅力,沿绳索攀至气囊处,拧开专用气阀,放气后气球开始缓缓坠落,最终在离原哨位110公里处的地方顺利着陆。为表彰维里古拉誓死捍卫军队贵重财产的可贵精神,上级授他红旗勋章。

故事之九:巴斯隆的奋战

1942年10月24日,巴斯隆所在班在Lunga地区的阵地遭到了近3000日军的攻击。日军顶着美军的重机枪,发起一波波的冲锋。在接下来的48小时里,全班15个人12亡,只剩巴斯隆和另外两个伤号战友。巴斯隆用两挺机枪和手枪顶住了日军持续的冲锋。其中一挺机枪出了故障,还是巴斯隆亲手修好的。从24日一直到25日凌晨援军到来的这段时间里,巴斯隆不得不亲自穿越火线到处搜罗弹药以顶住攻击,日军死伤惨重。巴斯隆遂一战成名。瓜岛战役结束后,巴斯隆被授予美国军方最高荣誉:荣誉勋章。他是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海军陆战队队员。

故事之十:该死的医药箱

二战中期在中非,意大利军队500多人奉命防守一个野战机场,他们拥有坚固的混凝土永备工势,充足的弹药,甚至还得到了2门德国人支援的两门威力巨大的88炮和充足的弹药,而进攻方的英军只有400多人,甚至连象样的重武器都没有,英国指挥官对这次攻打基本不报有希望,甚至已经做好了撤退的打算,但是奇怪的是进攻刚刚打响,英军打了几梭子子弹后意大利人就打了白旗,意军指挥官一本正经地对英军指挥官说:“我们已经打完了最后一发子弹。”但是,意大利人身边就有堆积如山的军火,而英国军官再次询问的时候,对方竟然说:”我们没有找到撬棍,没办法打开那些该死的弹药箱~”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鸦片战争的故事是什么简短50字?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1836年6月,军人出身的查理义律被英国政府任命担任驻华商务监督,这是一个力主武装侵华的“战争狂”。在担任驻华商务监督期间,多次要求英国政府对华使用武力,并蓄意制造事端,破坏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4月3日,查理义律在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报告书中,诬蔑中国禁烟是“不义的暴行”,是“侵犯英国生命财

  • 我国古代最早有记载的战争是?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争有:1约5000年前,炎黄版泉之战2约5000年前,炎黄联军与蚩尤逐鹿之战3约前1600年,汤灭夏鸣条之战4前1046年,周武王与商纣牧野之战5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6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7前627年,秦晋崤山之战8前511年,吴伐楚,郢之战9前478年,越王勾践灭吴10前3

  • 仁川登陆战是谁打谁?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仁川登陆战是朝鲜半岛战争中的经典两栖作战。当时的的朝鲜人民军对南朝鲜发动了大规模的进功,打得南朝鲜军队节节败退,北朝鲜人民军占领了南朝鲜的大部分地区,但北朝鲜人民军的战线过长,而朝鲜半岛的东西地形过窄,因此美国军队统帅麦克阿瑟将军指挥美军在仁川登陆,拦腰切断了北朝鲜人民军,扭转了南朝鲜军被动局面,而

  • 伍子胥灭楚国时的楚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伍子胥灭楚时,楚国是楚昭王。伍子胥首先统率吴军,在豫章大败楚军,夺取了楚国的居巢。三年后,又与名将孙武一起统率吴军的全部精锐,在唐、蔡两国的协助下,在汉水两岸与楚军决战,大败楚军主力,成功攻入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此时楚平王早已去世,其与秦国公主生的儿子“轸”承继了王位,就是楚昭王。楚昭王在都城沦陷前出

  • 国民党抗日的四次较大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国民党在抗战中进行了二十二次规模较大的会战。首先是上海会战,不仅中日双方投入兵力大,有上百万之多,而且时间较长,最终国军失败,并撤出上海。不久发生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战斗,取得台儿庄大捷,但由于指挥混乱,不得不仓皇出逃。武汉会战中日双方投入上百万军队,同时中国空军也参加战斗,最后还是失败了,但为

  • 一些感人的古代冷门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曹景宗的故事曹兄弟的一生是悲剧的,生在南北朝这种皇帝论斤卖的时代就算了,还主要活动在梁朝,戏份完全被上级领导兼职皇帝兼职数天和尚的萧衍给抢走了。在曹将军的职业生涯巅峰(钟离之战)后,皇帝大人大宴宾客为其庆功。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一群人开始了吹逼---君臣连句赋诗。本来考虑到曹兄弟捉急的文化素养,领导

  • 10个简短的英雄小故事儿童朗诵?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1、小侦察员张嘎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

  • 吴越之战时楚国干什么去了?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吴越之战是春秋时期最后的两个南方霸主,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对垒。这时的楚国早就已经被打的一败涂地一蹶不振了。而将楚国逼得如此惨淡下场的就是帮助吴国夫差成为南方霸主的楚国人伍子胥。伍子胥为了替被楚王杀害的父亲和哥哥报仇而为吴国效力,最终将楚国打的惨败。所以吴越之战时楚国根本什么都做不了。吴越之战时,楚

  • 民国时期的战争的小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徐悲鸿与孙多慈:一场不该发生的恋爱,苦恋十年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新思潮的传播也促使着中国女性的进一步觉醒。当时的有识之士认为,女性要达到真正解放的目的,就必须接受高等教育。1920年,民国大学校园首开“男女同校”,随之而来的是在自由解放的大旗之下,师生间恋爱之事时有发生

  • 求推荐有关“寒门出贵子”的事例,古代、近现代都可以,急求故事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朱元璋、刘邦、韩愈。部分举例,仅供参考!朱元璋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