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国:为什么打我?楚国:我蛮夷也!楚国三次攻打随国,最后终于成功。西周时期,周中央衰落,而南方的楚国国力不断增强,周王朝为了限制楚国,在汉江流域分封了数个诸侯,用来阻止楚国势力向中原扩张,这些分封史称“江汉诸姬”,随国就是之一,后来到了春秋,周王室没落,没法给随国撑腰了,楚国就开始攻打江汉诸姬,并最终吞并他们。
五战入郢的典故?
典故是柏举之战: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吴破楚入郢之战。
吴与楚战于柏举,五战入郢,君王身出,大夫悉属,百姓离散。
春秋后期,吴、楚争夺对江淮流域控制权的战争。
公元前506年,吴楚决战中,孙武率领吴军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到随国。楚国向秦国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动秦哀公。秦国发兵救援楚国,帮助楚国收回都城复国。[1]
秦军撤后,楚军又被吴军连连击败,楚国不得不迁都以避吴军锋芒。
结果
吴国获胜,占领楚国都城郢,楚昭王逃到随国
鲁定公四年十一月,吴国和楚国发生了哪一场战役?
柏举之战。
春秋末吴国、楚国之间的战役。鲁定公四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吴、蔡、唐之师伐楚,于淮(蔡国附近)登陆,沿淮水南岸进抵汉水,楚令尹子常率兵在夏(今安徽凤台西北)以西与吴军对阵。十一月,吴、楚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大战,阖闾之弟夫概击败子常之卒,子常弃军逃往郑国。此后吴军乘胜追击,连战皆捷,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西北),旋以秦军救楚,吴军乃退。
楚国是怎么打败吴国的?
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国和蔡国,大举进攻楚国,联合部队由孙武大将军统率。这次进攻吴国几乎是出动了全国所有的兵力,吴王在誓师大会上说,胜败在此一举。他们兵分几路,向楚军阵营开去,大军一直到达汉江。楚军也动员全国的兵力予以抵抗,双方就在汉江两岸摆开了战场。
战斗打响了,这场战斗的艰苦程度超过了双方军事家的估计,双方经过了多次交战,伤亡都很惨重,最后吴国取得了胜利。
胜利之后,孙武率领大军挥师直下,一直打到楚国的首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吴国的胜利已成定局。
伍子胥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他不禁泪水滂沱,他的父亲和兄长惨遭楚平王的杀害,今天报仇的日子总算来到了,他亲自率领军队去追赶楚昭王,但是没有抓到。盛怒之下,他回到了郢都,刨开了楚平王坟墓,拖出他的尸体,抡起自己手上的钢鞭,对着楚平王的尸体一下一下地抽。
抽完了,他瘫倒在地下,对着苍天,号啕大哭,“老天作证,我总算报了这个仇!”他叫喊道。
这时,吴兵正在楚国,吴国的老对手越国知道这是一个机会,就出兵来打吴国,吴国感到国内空虚,只好退兵回国。吴王阖闾回国以后,提拔了伍子胥和孙武,吴国的国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包胥哭楚典故?
答:
1.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吴国进攻楚国,楚国大败。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动,就答应出兵救援楚国。
2.成语出处
包胥哭楚的故事出自《左传定公四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