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李白的成长故事100到150字?

李白的成长故事100到150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792 更新时间:2024/1/23 10:43:11

李白的成长故事100到150字?

李白自四岁接受蒙教育,从景云元年开始,李白开始读诸子史籍,开元三年,喜好作赋、剑术、奇书、神仙。

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

开元五年左右,李白曾拜撰写《长短经》的赵蕤为师,学习一年有余,这段时期的学习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开元六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

二十五岁时只身出四川,开始了广泛漫游。

《名人成长的故事》作

爱因斯坦的成长

1879年3月14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叫乌尔姆的小城。父母为他起了一个很有希望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学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后语……看着举止迟钝的爱因斯坦,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及常人。直到10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有的老师甚至指着他的鼻子骂:“这鬼东西真笨,什么课程也跟不上!”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个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卢伊特波尔德中学。在中学里,他喜爱上了数学课,却对其余那些脱离实际和生活的课不感兴趣。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就这样,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歌德、莫扎特……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野开阔了,爱因斯坦头脑里思考的问题也就多了。一天,他对经常辅导他数学的舅舅说:“如果我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间里振动着的电磁波呢?”舅舅用异样的目光盯着他看了许久,目光中既有赞许,又有担忧。因为他知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同一般,将会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动。此后,爱因斯坦一直被这个问题苦苦折磨着。1895年秋天,爱因斯坦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报考瑞士苏黎士大学。可是,他却失败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后的他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士综合工业大学。这时的他,已经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准备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课外阅读和实验室里。教授们看见他读和学习无关书、做和考分无关的试验,非常不满和生气,认为他“不务正业”。

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危机爆发,由于他是犹太人血统,又没有关系,没有钱,所以只好失业在家。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处张贴广告,靠讲授物理获得每小时3法郎的生活费。这段失业的时间,给了爱在斯坦很大的帮助。在授课过程中,他对传统物理学进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对传统学术观点的猛烈冲击。经过高度紧张兴奋的五个星期的奋斗,爱因斯坦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由此产生。可以说,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次决定性的、伟大的宣言,是物理学向前迈进的又一里程碑。

尽管还有许多人对此表示反对,甚至还有人在报上发表批评文章,但是,爱因斯坦毕竟还是得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重视。在短短的时间里,竟然有15所大学给他授予了博士证书,法国、德国、美国、波兰等许多国家的著名大学也想聘请他做教授。当年被人们称为“笨蛋”,“笨东西”,认为无法成才的爱因斯坦,终于成了全世界公认的、当代最杰出的聪明人物。由“丑小鹅”变为“白天鹅”,这说明了什么呢?我

以下是周总理的事迹: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

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

只上了3

个月学,

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

常常把钱节省下来,

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

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

岁的时候,

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

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

卖完了报,

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

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

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

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

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

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

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

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

还有一次,

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

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

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

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

实在太累了,

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

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

发明了电灯.后来,

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爱迪生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上;

而在衣着方面,

从不过多考虑.

当他还是没出名的穷小伙子时,

有一天,

他在纽约大街上遇到一位朋友.

”瞧你身上这件大衣已经破成这个样子,

应该给自己买一件新大衣啦!

”朋友说.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

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次,

他又在纽约大街上又遇到了那位朋友.

”哎呀呀,

爱迪生先生!

”那位朋友惊叫起来,

”这回呀,

你无论如何也要换一件新大衣了!

”用得着吗?”爱迪生还是毫不在乎地回答,

”在这里,

人们都已经认识我了.”

1.华罗庚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2.科学家有他的祖国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3.钱学森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5.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6.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7.生物学家童第周怒斥皮诺

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与他同住的俄国人皮诺挑衅地说:“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国家,东亚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你可以代表你的国家,我就代表我的国家,从明天起,看我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哑口无言。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那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光。

8.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助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助。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

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是美国人,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

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

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

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爱迪生将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上;而在衣着方面,从不过多考虑.

当他还是没出名的穷小伙子时,有一天,他在纽约大街上遇到一位朋友.

”瞧你身上这件大衣已经破成这个样子,应该给自己买一件新大衣啦!”朋友说.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有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次,他又在纽约大街上又遇到了那位朋友.

”哎呀呀,爱迪生先生!”那位朋友惊叫起来,”这回呀,你无论如何也要换一件新大衣了!”

”用得着吗?”爱迪生还是毫不在乎地回答,”在这里,人们都已经认识我了.”

比尔.盖茨与父母

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这个家庭的大人非常注意小盖茨的智力开发和培养。

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他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亚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

他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鼓励和提供他各种机会,让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情的满足。

自从盖茨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

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他更一发不可收,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

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但父母极力反对儿子开公司,尤其是毕业以前。父母还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斯托姆不但没有劝阻他,反而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鼓励他好好干。

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他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进80年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于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IBM的人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鸭绿江战役真实故事?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鸭绿江战役,日俄战争期间的一次战役。1904年2至3月间,日本陆军三个师团在朝鲜仁川和镇南浦登陆组成第一军,由黑木为桢大将指挥,4月中旬推进到鸭绿江边。俄军东满支队的两个师布防于九连城、安东一线。29日,日军冒着炮火强行架桥渡江,5月1日双方在九连城激战,俄军战败,退往辽阳方向。这一战役是战争开始后

  • 求人物传记一篇400字以上的,快快快!!!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她,名为杜秀华,出生于1935年,那个贫穷至极的年代,姐妹几个相依为命。后来,她嫁给了爷爷当时的领导干部,并生下了五个孩子,几乎是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终于培养出了当时老家第一个大学生爸爸。随后,还没来得及跟着爸爸享享清福的奶奶,便于1996年急匆匆地走了,脑出血,就这么突然地夺走了她的生命

  • 历史名人简介 包括姓名、生平与主要事迹.主要事迹短些,100字左右.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相对论,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富有哲学探索精神的杰出的思想家,牛顿,1642年出生在英国,是

  • 历史人物相关的成语有那些人物和成语 项羽的成语是?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项羽-----取而代之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闻鸡起舞(刘琨祖逖)鞠躬尽瘁(诸葛亮)凿壁借光(匡衡)图穷匕见(荆轲)南柯一梦(淳于棼)东施效颦(东施效西施)江郎才尽(江淹)赴汤蹈火(晁错)投笔从戎(班超)鹤立鸡群(嵇绍)负荆请罪(廉颇)

  • 励志故事20分?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1、再试一次什么东西比石头还硬,或比水还软?然而软水却穿透了硬石,坚持不懈而已。有个年轻人去微软公司应聘,而该公司并没有刊登过招聘广告。见总经理疑惑不解,年轻人用不太娴熟的英语解释说自己是碰巧路过这里,就贸然进来了。总经理感觉很新鲜,破例让他一试。面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年轻人表现糟糕。他对总经理的解释

  •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坊庄乡乔屯邮编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坊庄乡乔屯邮编是253803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乔楼乡白庄村邮编是476721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尖庄镇乔屯邮编是054900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闫庄乡乔沟邮编是471411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蒋庄乡乔连山庄邮编是453520

  • “合规践行”2018农行武汉何家垅支行合规文化建设工作总结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1、全员利用晨夕会加强理论制度学习,强化合规思想建设网点负责人余江要求全员熟悉掌握《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的内容,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引以为戒,严格律己,严规守矩。人人要把制度和约束当做履职工作的保护伞,不能看成工作开展的障碍,务必认真遵守。要在制度和规矩的保护下干成事,不出事。要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工

  • 求3篇对历史名人的评价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一秦始皇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

  • 历史上真有桓法嗣这个人,王世充的谋士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桓法嗣是江湖术士,此人的城府极深,武功藏而不露,有三枚“夺命金钱”,他口若悬河,平日以算卜为生;法嗣为接近王世充,不惜冒死进言,终获得王世充信任,并且成为谋士。从此以后,他积极贡献智力,帮王世充夺取天下;王世充篡位之后,封桓法嗣为“国师”。可是,受了叛逃的影响,王世充开始疑神疑鬼,便命其侄监视群臣;

  • 2000年至2007年感动中国的人物及颁奖词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说明:2002年是首届感动中国大会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1、郑培民:湖南省委原副书记颁奖词: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2、张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