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明末农民战争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明末农民战争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722 更新时间:2024/1/19 1:56:47

明末农民起义,又称明末农民战争、明末民变、晚明民变等,爆发于明末天七年(1627年)的陕北起义,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完全结束,是由李自成等领导的一场农民战争,其结果是农民起义军失败,明朝灭亡,清军获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面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和内地的灾荒,为了节省开支,精简机构,明廷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只有铤而走险。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

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17年,与清军战斗20年。 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清军入关后,农民军采取联明抗清的决策。。但是由于受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再加上清兵与地主阶级的疯狂镇压,农民起义最终失败了。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腐朽势力和清兵的嚣张气焰。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农民军进一步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标志着中国古代农民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背景

天灾不断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政治腐朽

阶级压迫和阶级矛盾

明朝末年,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突出表现在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福王朱常洵在洛阳所修的王府,花费白银二十八万两;朱常洵就藩时,还得到万历帝上等良田四万顷。朱常洵还不满足。他在洛阳与民争利,百姓有了灾荒,舍不得拿出钱来赈济。

在腐朽的封建地主阶级压榨下,全国各地反抗斗争层出不穷,例如;1588年,在今安徽、江西、湖北交界爆发刘汝国领导的上万农民起义;1589年,李园朗、王子龙在广东始兴、翁源一带起义;1599年、1604年、1606年、1622年浙江、福建、南京、山东均有大规模的暴动。1627年,陕北澄县饥民暴动,由此拉开了有李自成参加和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陕西地区成为农民起义的中心地。

税收严苛和土地兼并

明中期以后,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不断提取太仓银两供自己享用,甚至把外库的藏银输入户部,导致国家财政内外交困,面临破产。

为了应付日益增多的军费开支,朝廷不断地加派赋税,明朝统治阶级在全国范围内以征矿税为名,派遣了大量矿税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加重百姓负担,加速了阶级矛盾激化。

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皇帝在畿辅地区设立了许多皇庄。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组织制度体系缺陷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表面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程度的急剧加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派激化矛盾。而其深层次矛盾则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

军制的败坏

屯田制中的军屯制度到后来弊端暴露无遗,首先是克扣粮饷,明后期,将领克扣士卒粮饷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他们用脧削所得,过着糜烂生活,且向兵部官员、监视太监和纪功御史等人行贿,营求升迁或开脱罪责;其次就是军队的屯田多被军官、豪强和内监占夺,使得军队失去了粮食的来源,这就决定了霸占军田的人同士卒的矛盾必然激化,平时摩擦甚多,战时更不可能做到上下齐心; 第三就是军纪败坏‘,军纪败坏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杀良冒功”,于是官军往往对手无寸铁的平民滥施屠杀。 史籍中所说,“今官兵所至,动以打粮为名,劫商贾,搜居积,淫妇女,焚室庐。小民畏兵,甚于畏贼。” ;第四时明末的兵变是统治危机的一个重要表现。万历以来,军队由于缺饷而哗变的事件已时有所闻。天启年间,福宁、杭州等地也先后发生兵变,还有援辽军队哗变于河北玉田县的事。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明朝袁崇焕编练的关宁铁骑战斗力究竟有多强?配备各种先进武器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明朝,袁崇焕,历史解密

    关宁铁骑是由明末袁崇焕编练的一支由辽东本地人组成的重骑兵,其主要装备三眼火铳,披重铠,备双马,有极强的机动性和冲击力,军饷待遇都高于一般的明军,加之是本地人组成,故而在戍守辽东时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其中大多数人与后金和满清八旗有血海深仇,故而每临战阵死战不退,成为当时明朝军队中不可多得的能与后金骑

  • 孛儿帖皇后嫁皇帝时已怀孕,皇帝为什么不在意?

    野史秘闻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孛儿帖皇后,元朝,野史秘闻

    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族乞颜部人,蒙古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汗,元朝建立后,被追尊为“圣武皇帝”。根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一生有40多个后妃,并且册封过好几位皇后,这些女子中有不少来自成吉思汗的敌对部落。而居住在“第一斡儿朵”的,是最得宠的孛儿帖皇后。所谓“斡儿朵”就是草原王族的毡帐,也就是蒙古宫室。每个斡

  • 明朝状元费宏简介:深受君主、朝臣倚重,百姓称赞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对于如何统一天下,宋太祖为何主要倾向于先打北汉?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宋朝,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未因此而结束,宋朝从后周继承过来的疆土,主要为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及淮南地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当时,天下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边:有强大的契丹及北汉;南边

  • 《杨家将演义》中有很多勇猛的将领,那五大将都是谁呢?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朝,潘仁美,战史风云

    我们这回说的是《杨家将演义》中北宋征辽五大将,并根据他们在书中的战绩排一下名次。这五大将都是谁呢?在《杨家将演义》中,赵匡胤、赵光义先后亲征北汉,赵光义还亲征辽国。赵光义班师后,辽国又组织兵马侵宋,赵光义再次派将北上征辽。在北宋征辽的将领中,有五位主要大将,分别是杨继业、呼延赞、潘仁美、高怀德、曹彬

  • 金朝能西灭大辽东灭北宋 南宋为什么还能苟延残喘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南宋,金朝,历史解密

    对金朝和南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金朝当初能西灭大辽东灭北宋,金朝那么厉害,南宋为什么能苟延残喘百年?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盛世名存实亡,很快大唐覆灭,五代十国的乱象席卷全国,而这一乱就是百年,直到赵匡胤横空出世,才终于算是建立了半个王朝,重新将国家的很多地方一统了起来。

  • 荒唐行径!宋太宗强奸小周后命令现场创作春宫图

    野史秘闻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野史秘闻

    小周后是谁?她是南唐司徒周宗次女,大周后(周娥皇)之妹。小周后比大周后小14岁,大周后与李煜成婚时,小周后年仅5岁,因为亲戚关系,小周后常出入内宫,深得钟太后喜爱。然而,不幸的遭遇便是宋太宗强奸小周后,又命令画工现场创作春宫图,这是何等羞耻啊!关于这件事,来看看史料是如何记载的。当众强奸,无耻之尤

  • 赵匡胤都能杯酒释兵权 朱元璋为何不效仿赵匡胤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风云人物

    你真的知道朱元璋和功臣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元璋为知道决功臣为不学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一个放牛娃到到明代开国之君。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知道吧!朱元璋这人很多意思,别的开国皇帝在取得天下之后,便对这些跟随他打拼的兄弟,进行论功行赏,他反

  • 《唐律疏议》又名《唐律》,长孙无忌是如何对它修订的?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唐律疏议》,长孙无忌,文史百科

    《唐律疏议》原名《律疏》,又名《唐律》、是唐高宗令人修撰法律典籍,也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唐律疏议》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亦为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 井陉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战史风云

    汉三年三月,韩信担任指挥在井陉口一带对赵军进行了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史称井陉之战,以汉军获胜告终。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汉王三年,张耳与韩信于井径大破赵军,斩成安君陈余于今赞皇县,追杀赵王歇于襄国(今邢台西南)。汉王遂立张耳为赵王。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