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何韩信能多次以弱胜强?他都有哪些奇策?

为何韩信能多次以弱胜强?他都有哪些奇策?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027 更新时间:2024/1/29 14:46:16

韩信的赫赫战功,多是在劣势条件下取得的。他创造的几个出色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包含着强弱转化,以奇制胜的一些辩证方法。

木罂渡河——避实击虚

刘邦在彭城兵败之后,魏王豹和其他诸侯纷纷叛变。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军重兵集结于——蒲板(今山西永济北)封锁黄河口临晋关,阻止汉兵渡河。虽然双方的兵力不详,只知均为重兵,但在战略上,魏王豹有强大的项羽为后盾,有恃无恐,韩信显然处于劣势。面对有河险可守,有后援可待的敌重兵集团,韩信采取了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他增加佯动部队,集中大量船只假装要由临晋关渡河。暗中却调兵遣将,突然袭击魏后方,迫使魏王豹仓惶应战,兵败被擒。

韩信所以能够做到避实击虚,首先是因为他研究敌情,掌握了魏王豹的有恃无恐,以为只要守住渡口,汉军就无奈我何的心理。韩信针对这一心理,用佯动部队和船只紧紧吸引魏王豹的注意力,使他不再旁顾。其次,是因为韩信注意调查战场地形,找到了魏军认为不能渡河因而没有设防的渡河点——夏阳,远程迂回,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最后,还因为韩信精心探索,别出心裁地找到了渡河的器材——木罂。用木罂而不用船只,就有效地隐蔽了渡河意图,蒙骗了敌方。这就迪人们:避实击虚是以弱胜强的良法,然而要做到避实击虚,必须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敌情和战场条件,通过合理的机动,才能牵制强敌之实,打击强敌之虚,战而胜之。

背水列阵——巧用心战

韩信在井陉口击破赵军的战役,不仅在战略上,而且在战役上,都是以弱战强。赵军号称“二十万”,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而且大部分是刚从乡镇上招来的新兵。赵军统帅成安君自认为有绝对把握,用不着什么“诈谋奇计”也可以轻取韩信。在兵力悬殊的形势之下,韩信深知不能力战,只能智取。他采取了背水列阵的战法。这个战法的奥妙在于,通过打击强敌的精神力量,来消弱它的物质力量;同时,又通过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使自己弱小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成倍的威力。

先说背水阵何能增强己方的精神力量。因为,韩信兵力既少,又多是缺少纪律和临战经验的新兵,在强敌面前容易畏阵退逃,只有置于没有退路的背水阵中,才能死里求生去拼命奋战。韩信就使怯弱之兵变成了勇敢之士。这一仗中,汉军士兵在背水阵中,以殊死之心,以一当十,努力坚持,最后迫使赵军后撤。

再说韩信如何以背水阵为契机,一步步地摧毁赵军胜利的信心。最先,赵军望见背水阵,认为此阵违背了通常兵法,不由得大笑,讽刺韩信不会用兵。这样,就使赵军产生轻敌思想,军心由警觉渐渐松懈。接着,韩信又亲率一部兵力前去决战,吸引敌人迎击。韩信佯败后退,进入背水阵。韩信败走背水阵,又使赵军产生对方无路可走、败局已定的错觉,从壁垒中倾巢而出,冒险追击,军心便由松懈转向狂躁。在韩信佯败的时候,他预先派出的伏兵,乘虚而出,进占赵军的空垒,拔下赵帜换上汉旗。赵军攻击背水阵久攻不下正欲撤退的时候,突然看到壁垒上面插满了汉军红旗,误以为主帅被擒,后路被断,斗志一落千丈,军心由狂躁变为惊恐,进而秩序混乱,汉军乘胜夹击,大获全胜。

示弱诱敌——半渡而击

韩信破齐之战,也是以弱击强的战役。当时,韩信孤军深入2000里,齐军不仅占有地利优势,而且得到了项羽派来龙且的20万援军。龙且十分轻视韩信,部属劝他长期坚壁防守,使韩信缺粮自溃,自动投降,他骄傲地说:“韩信容易对付,我不战而受降,有什么功?”决计与汉军会战。

汉军和齐楚联军,夹滩水布阵,韩信决定利用滩水,创造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战场条件,使敌人的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使自己的弱中之强——胜兵远征,锋芒锐利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会战的前夜,他命令士兵用1万多条口袋,装满沙石,堵截滩水上游。决战时,他亲率一部兵力,强渡滩水,去攻击龙且军队,然后,又佯装不支,撤退过沙河。龙且只当韩信果然胆怯,立即渡河追击。此时,韩信命令部队在上游决开堵堤,河水急涌而下,龙且的主力无法再渡,军队被分割成为两部分。汉军对于已渡河的部分齐楚联军,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精神上都形成了绝对的优势。于是,韩信迅速攻击,击杀龙且,龙且的败亡又引起其未渡河那部分主力散乱逃奔,韩信乘乱追击,全部俘获齐楚联军。

韩信能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强弱,正确地对待强弱。特别引人注意的是,韩信三次以弱击强的战役,都借助了江河流水,而三次对河流的利用又各不相同。一次是声东击西;一次是背水列阵;一次是阻水淹敌。在对敌作战上做到了因敌而变,因势用兵,三次用水而奇招不同,创出了军事史上令人赞叹的战绩。

标签: 汉朝韩信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书省,君主制,历史解密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其名称。元朝中书

  • 这个人身上有刘备和曹操的血统,可是19岁就英年早逝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诸葛尚,三国,曹操,刘备,野史秘闻

    三国时期的历史之所以精彩,其原因之一就是当时出现了众多的风云人物。通过《三国演义》的介绍,大家都明白,曹操和刘备绝对是死对头,在三国的后期,两个人之间可谓达到了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地步。但是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出人意料,虽然刘备和曹操是死对头,但是大家一定想不到,有一个人的身上,既有曹操的血统,还有

  • 清河公主狠满意曹操挑选的驸马,到最后却想谋害于他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河公主,三国,风云人物

    三国这段历史,一直都是人们非常感兴趣和非常喜欢的。其中三国中数一数二重要的人物,莫过于曹操了。这位乱世枭雄,早早的就奠定了自己三分天下的霸主地位,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压着另外两位在打的。关于曹操的一些事情我们或许说上几天几夜也是说不完的,而且对于他我们也很熟悉了,但是对于他的女儿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了

  • 在乾隆的17个儿子之中,四皇子永珹为何被过继给他人?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文史百科

    众所周知,乾隆是一位非常风流和多金情的皇帝,以至于造成的后宫中一共有着四十多位妃嫔。正是由于乾隆后宫妃嫔众多,所以乾隆膝下的子嗣也非常的旺盛,一共有这17个儿子。看乾隆的这17个儿子之中,七个儿子在幼年时候就不幸早夭,只有十个皇子成功长大成人。今天我们要说到这一位男子,他就是乾隆这是个儿子中健康长大

  • 襄樊之战中,曹魏与东吴分别损失了多少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襄樊之战,三国,战史风云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兵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后世称之为襄樊之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三国时期最为人崇拜的武将莫过于关羽。关羽一生忠义,并且立下许多战功,在吕布之后,成为三国公认的第一武将。刘备入主西川后,命关羽镇守荆州,从此,关羽也相当于是一方诸侯。之

  • 古代没电古人晚上是怎么度过的 他们晚上都干些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古代,电,历史解密

    古代有一句特别流行的话,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的就是古人的起居完全是按照太阳的节奏走,借助自然光来完成自己一天的生活,因为一旦日落,又没有电,生活肯定会受限。家庭条件好的,还能有油灯,但也是不敢耗费,所以对于大多数古代人,太阳下山就可以直接休息了,到了唐朝,即使没电,也不耽误古人找乐子。在唐朝之前

  • 亲儿子帮君王谋反,为什么还被父亲杀死?

    野史秘闻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石厚,春秋,野史秘闻

    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联合逃亡在外的卫国人,设计杀害了自己的兄长卫桓公,自立为卫国君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成功弑君篡位的公子,帮助他篡位的还有卫国大夫石碏(què)的儿子石厚。石碏曾在卫庄公在世期间,劝说庄公:“我听闻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和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

  • 李靖的军事思想是什么?他主要影响与作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风云人物

    李靖,字药师,隋末唐初时期杰出军事家,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谥号“景武”。他一生征战数十年,为唐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李靖出身陇西李氏丹杨房。初仕隋朝,拜马邑郡丞。后转仕唐朝,随秦王李世民进击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南平

  • 雍正在成为皇帝之后没多久,他又是如何对待老师张谦宜?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文史百科

    根据有关传说说,在所有朝代中有着最严格、最好的教育的是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为皇子们所请的老师都是当时的大学者,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下雍正皇帝的老师张谦宜。这位雍正皇帝的老师出生在山东胶州的一个书香世家中,因为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他在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诗书,而且他还非常的聪明,在少年的时候就比较有名

  • 汉武帝为什么要发动反击匈奴之战?反击匈奴之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战史风云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历史意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无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