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武王伐纣真的只用了一天吗

武王伐纣真的只用了一天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960 更新时间:2023/12/21 7:06:56

武王伐纣,这段历史很多人都听说过,还有专门为此写作的各种古典神魔小说、现代翻拍的影视剧,尤其是整日坐着钓“鱼”的姜太公姜尚,更是成为后世人心中神一般的人物,更是有“奇门遁甲”这样能够让普通人搅和得脑袋爆炸的神作。然而真实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出现那么多神仙妖魔对立斗法的情况,可是周武王灭掉商王朝竟然只用了一天的时间,莫非真的是有神人相助吗?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周武王姬发,这个人物的知名度想必是高于他的父亲姬昌吧。他是姬昌的正妃太姒所生,太姒是有莘国人,作为周国领导人姬昌的正妃,太姒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让人尊敬的国母形象,不仅是天生丽质,而且聪明贤德,不管是在国事上还是在教育子女这样的家事上,都做得非常好,不仅周文王姬昌很厚爱她,臣属们对她也是十分敬重。武则天时期,因为她自称武家是文王姬昌的后人,追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她也因为敬佩太姒,为她上了谥号“文定皇后”。

姬发是姬昌和太姒的次子,长子就是上一篇文中提到过的伯邑考。姬昌死后,太子姬发继位,这个时候,他的身边已经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物,比如姜太公,周公旦,召公等良臣。

姜子牙自然是一个真正“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传闻他七十二岁时垂钓,遇见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姜尚的家里原本也算是贵族,祖上因辅佐夏禹治水有功,得到吕地作为封地,只不过到了姜尚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没落不堪了。他年轻时候什么都做过,只为了挣一口饭。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坚持不懈学习军事、天文地理、安邦治国,期盼有一天能够为国家出力。要知道,很多人二三十岁,或者再远一点,三四十岁的时候,如果还是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基本上就不会再拼搏了,认为自己这一生也就这样了,但是总是不缺乏真正“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姜尚就是其中之一,他到了七十岁还是一事无成,可谁知道七十二岁的时候,就遇到了周文王呢。

姜子牙有很多别称,其中有一个叫“太公望”,就来源于姬昌。他见到姜尚并与他谈论之后,认为他就是周国先君太公说过的那个能够辅佐周国更加兴旺的人才,于是,姜尚就得了一个“太公望”的别称。

周公旦,名为姬旦,但是注意,真的不是“鸡蛋”。他是姬发的弟弟,说周公旦你不知道的话,还有一个称谓你一定熟悉,那就是“周公”。他辅佐过自己的父亲周文王、哥哥周武王、侄子周成王,可以说对于周王朝的建立也是功不可没。他的《周礼》被孔子推崇备至,传闻他善于解梦,所以现在很多“解梦”前面一定要加上一个“周公”。

周武王继位之后,对内发展政治,对外联合其他诸侯,并且还在孟津举行过一次诸侯大会,前来会盟的诸侯多达八百个,大家一起进行讨伐商国的演习。周国经过前代的奠基,姬发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与商王朝抗衡,这个时候,自然就到了两军对阵的时候。

而商王朝这一边,商王帝辛,姓子名受,要注意一个问题,“纣”是他的谥号,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是没有这个称呼的。帝辛多少也算是一个很有才能的君主,他继位之后,非常重视领土扩张,把当时商国的国土扩展到了现在山东到福建的沿海一带。帝辛本身也是一个大力士,但是还不是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相反,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而且鼓励农桑,对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对于刚刚兴起的周国也有所打压。如果放在其他时代,远的不说,就说商朝,如果他出生得早一点,就在商王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后,那么商朝很可能不会混到现在这个样子。实际上,除了商汤,后面的君主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作为,到了帝辛更是积重难返,即便他有才能,也已经挽救不回来了。

至于为什么说武王伐纣只用了一天,因为上世纪出土的一件商周时期的文物“簋”上面有一段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商周的决战就是历史有名的牧野之战。姬发一早就赶到朝歌郊外的牧野进行誓师大会,不仅仅是周国军队,还有众多诸侯国的战车,加起来总共有四千辆,全部在牧野列阵。帝辛听闻姬发带兵前来攻城,匆忙间凑齐了数十万,然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临时被拉过来的奴隶,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是第一,不是专业部队,第二,没有斗志,第三,平日受到的欺压太多,以至于纷纷倒戈,帮助周国军队攻打商国。

都已经成了这个样子,还打什么呢?帝辛心里清楚,自己是无力回天了,于是登上七年才建造而成的鹿台,自焚而死。自此,商王朝终于灭亡,历史上迎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周王朝。

标签: 周武王

更多文章

  • 卫青讨伐匈奴的战绩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卫青

    第一战: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汉武帝果断地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令其率军迎击匈奴。自此,卫青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汉武帝这次用兵,分派四路出击。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其中一路由车骑将军卫青率军直出上谷。卫青首次出征,就直捣龙城(匈奴祭扫天地祖先的地方),斩首七百多人,取得胜利。另外

  •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渊,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李渊攻取长安之战,是隋朝末年地主阶级内部进行的一场争权夺利战争。是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占隋都长安(今西安)的作战。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后,李渊率军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派兵6000渡河。十月初四,李渊引兵至长安与诸军会合,兵力达20余万。二十七日命

  • 浅水原之战的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渊,浅水原之战

    浅水原之战,发生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至十一月,唐朝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东北)对陇西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父子所部的作战,此役一举击败薛仁杲,夺取陇西,除去关中西面的一大威胁势力。此役李世民采用后发制人,疲敌制胜,坚壁不出,穷追猛打的策略,反败为胜。唐政权建立时,隋末的内乱也随着炀

  • 虎牢关之战的全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虎牢关之战,李渊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极其重要战役。隋朝末年,烽烟四起,群雄争霸,唐高祖李渊攻克长安称“唐”,王世充据洛阳称“郑”,柏壁之战后,李渊为夺取中原

  • 唐灭刘黑闼之战全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渊,李建成,唐灭刘黑闼之战全过程

    唐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至次年正月,在唐统一战争中,唐太子李建成率军击灭刘黑闼军的作战。武德五年六月,刘黑闼再次起兵,至十月已尽复故地(参见下博之战),齐王李元吉畏其兵强不敢东进,朝野震动,朝臣多主张秦王李世民领军平乱。当时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太子中允王珪、太子洗马魏

  • 唐灭辅公祏之战全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渊,唐灭辅公祏之战

    唐武德六年(623年)至次年,在唐统一战争中,唐军于江东地区击灭反唐的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祏军的作战。武德二年九月活动于淮南、江东地区的杜伏威、辅公祏农民起义军降唐。唐高祖李渊以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封楚王。三年六月,李渊为集中兵力削平王世充、窦建德和萧铣等割据势力(参见洛阳、虎牢之战),

  • 唐朝统一战争的完整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李渊,唐朝统一战争

    唐朝统一战争主要包括秦王李世民率军平定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的战争,与赵郡王李孝恭、李靖平定萧铣、辅公祏的战争,吴王杜伏威平定李子通、林士弘的战争,太子李建成平定刘黑闼的战争。李渊在关中站稳脚跟后,首先对威胁关中的薛举、李轨和刘武周采取武力征讨与分化瓦解相结合的方法

  • 卫青与匈奴的七次对战中最精彩的是哪一战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卫青

    卫青,汉武帝的小舅子,同时也是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一生中与匈奴对战过七次,七次都取得大捷,活捉了匈奴的首领单于,帮助汉朝收复了河西走廊、河套地区,为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安全屏障。那在这7次对战中,最精彩的一次战役是什么?这七次战役中,很多人认为最精彩的莫过于卫青大破匈奴的首战——河朔之战。当时汉武帝派

  • 三征高句丽造成隋朝灭亡李世民为什么还要坚持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世民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恢弘时代,盛唐之名深入人心,而唐朝最让人熟悉的皇帝要数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了,这样一个靠着杀兄囚父登上皇位的皇帝,却是后世有名的明君,然而让人不明白的却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明君也要学隋炀帝一样征讨高句丽呢?唐太宗李世民对隋朝的灭亡有感而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

  • 明朝万历三大征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万历三大征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