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秦国为何回想各国发起伊阙之战?伊阙之战结果及影响又是什么?

秦国为何回想各国发起伊阙之战?伊阙之战结果及影响又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499 更新时间:2023/12/6 13:49:00

伊阙之战背景是什么?伊阙之战经过是怎样的?伊阙之战结果及影响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伊阙之战简介

伊阙之战,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各个歼灭韩国、魏国、东周联军的作战。

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

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魏、韩两国割地求和。

战后,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则以不可抗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伊阙之战背景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最初的领地在秦(今天水市),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秦穆公时,秦国开始参与中原争霸。

战国初期,韩国、赵国、魏国三国的国君,被周天子承认,完成了三家分晋的最后一步,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魏国逐渐衰弱,秦国和齐国由于国内变法(商鞅变法、邹忌变法)的成功,日益强盛,成为西、东两大强国。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称为王。随后韩、赵、燕、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秦国和齐国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

秦昭王时,秦国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周赧王十四年(前301年),秦国进攻韩国取穰(今河南邓县),又派遣庶长奂会同韩国、魏国、齐国军队一起进攻楚国。面对四国联军的攻伐,楚国也作了积极的部署,一方面派昭睢率军抗拒秦国,另一方面又派唐眜率军抗击齐、韩、魏三国军队,发生了垂沙之战,楚军大败。

垂沙之战后,秦国企图进一步攻占韩国、魏国土地,但是惧怕齐国干涉,被迫暂缓行动。后因齐国孟尝君出奔魏国,并担任相国主持进攻齐国,齐、魏两国遂成对立。经过一系列外交调整,秦国、齐国又重新交好,为秦国东侵创造了有利时机。

伊阙之战经过

一、两军对峙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昭王在丞相魏冉的推荐下,将白起升任左更,接替向寿出任主将。同年,秦国军队在伊阙与以魏将公孙喜为主帅的韩、魏、东周24万联军对峙,秦国方面兵力不及韩、魏、东周联军的一半。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阙,从前大禹疏导此山以通水。两座山相对,远望好像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向北流,所以称为伊阙。

韩国和魏国的联军之中,韩国军队势单力薄,韩军主将暴鸢希望魏国盟军军队打先锋。魏军主将是公孙喜,曾经追随孟尝君南攻楚怀王,西伐函谷关,他觉得韩军虽然战力不甚强,但是韩军不但弩强,其坚甲、美盾、青铜头盔、铁幕,也都精良,所以他希望韩军为前锋打头阵。

白起站在伊阙的缓山坡上,眺望韩魏两军。韩军居前,其友军魏军的位置比韩军略错后,处于韩军侧面略后。情报兵带来消息,韩魏两军主帅貌合神离,军互相推诿、各自保存实力,谁都不愿先与秦军交战。

白起针对这种情况,决定采取避实击虚,各个击破的作战策略。

二、秦军获胜

战斗开始时,白起先设少量疑兵同韩军对阵,摆出要进攻韩军的架势,所谓疑兵,就是堆出无数旌旗和飘带拥在阵前,令敌人眼花缭乱,误以为这是主力的进攻方向。韩国军队不知虚实,被秦国疑兵牵制。

白起抽调自己精锐主力绕道联军后方,乘魏军不备,突然向魏军发起攻击。魏军毫无防备,被杀得措手不及,情急之下被迫在伊阙山的狭隘地区仓促应战,阵形来不及统一调度,纷纭各自为战,或奔或斗,迅即惨败。

韩国军队得知其侧翼的盟友被瞬间击溃后,军心不稳。士兵哗变,主帅控制不住颓势。这时,韩国军队的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军主力面前。未等主帅布置,便立刻遭到秦军左右夹击,一时间,韩国军队溃败而逃。

秦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把韩军杀的尸横无数。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杀主将犀武,即公孙喜,占领伊阙及五座城池。

伊阙之战结果及影响是什么?

一、战争结果

伊阙之战,以秦国军队大胜而结束。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升任国尉。

同年(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白起趁韩、魏两国在伊阙之战惨败之机,率兵渡过黄河,夺取了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西北)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

二、战争影响

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门户大开。从周赧王二十四年至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91年-前289年),秦国先后进攻并占领了韩国的宛、叶、邓;夺取了魏国的轵、河雍、蒲阪、皮氏、河内郡大小城池61座。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既然商山四皓没有解决问题 为什么还能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商山四皓,历史解密

    商山四皓到底有什么本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随着三子刘如意越来越大,汉高祖刘邦就越来越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孝惠仁弱,不类我,如意类我」。汉十二年,刘邦平英布归来,易太子之心愈发强烈,甚至达到了谁劝谏都不肯真听的地步,但也正是这

  • 诸葛亮一生中最神奇的预言,300年后字字灵验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诸葛亮,三国,野史秘闻

    话说公元223年,遭受夷陵战败的刘备急火攻心下病死于白帝城,刘备临死前任命诸葛亮和李严为托孤大臣,让他们一起辅佐后主刘禅。刘禅继位,按刘备意思,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公然称之为相父,把政事上的大小事务都交于诸葛亮处理诸葛亮知恩图报,决定平定南平的叛乱。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军势如破竹,一发而胜,

  • 郭待举:唐朝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郭待举(生卒年不详),字待举,唐朝时期宰相,南阳郡太守郭处范的儿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郭待举出身太原郭氏。进士及第,累迁黄门侍郎。唐高宗永淳初年,加任同平章事,位列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教导太子李显。唐中宗即位,授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上书营救宰相裴炎,罢相,为太子

  • 南汉的开国君主为刘岩,这个政权又是如何变为太监王朝?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南汉,太监王朝,文史百科

    其实说到太监,大家应该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都是在皇宫里面伺候皇帝和后宫的,为的就是防止男人和皇帝后宫的妃子以及宫女做出淫乱之事。所以只有太监才能去伺候。但是南汉这个朝代,竟然是一个“太监王朝”!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南汉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面积约40

  • 南明最大胜仗是什么战役?天下震动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衡州大捷,明朝,战史风云

    1644年,清军入关,很快就席卷天下,在八旗骑兵的冲击下,南明军队被打的丢盔卸甲,纷纷缴械投降,光在江北投降清军的南明军队人数为“总兵二十三员、副将四十七员,马步兵二十三万八千三百名”。但是南明毕竟坚持了数十年,其实他们还是打了不少胜仗的,其中一战堪称精彩,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得从1651年

  • 历经四千余年时光的文明:龙山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龙山文化,历史解密

    “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一语概括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地域辽阔。战国以来,由盘古而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被封建士大夫们奉为正统古史体系。国人从没怀疑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其真实性,直到西方资本主义崛起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先是欧洲教士,继而是东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起源提出了种种匪夷所思的外来说。上

  • 韩信临死前唯一提到的人,最后结局有多惨?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蒯通,汉朝,野史秘闻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率兵前往平叛,吕后设计在宫中杀了韩信。此事是不是吕雉和刘邦合谋的如今已不可知,但从二人的表现来说,那是相当默契了。先是吕后命人告诉韩信,刘邦即将凯旋回朝,准备在宫中庆功,韩信对这个说法不曾起疑,毫无防备地进了宫,谁知却在宫里中了吕后的埋伏。后来,刘邦回宫后,得知韩信

  • 司马懿最后取得了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窃取别人的果实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司马懿,三国,风云人物

    在风起云涌的战乱年代,总会出现很多有秀的人物,这点在三国时期就表现得很明显,虽然三国存在的历史跨度并不长,但是却因为当时形势特殊,出现了无数次战争,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人物,比如当时的孔明和司马懿两个人就进行了多次的交锋,很多人都觉得司马懿的才华比诸葛亮好,因为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只是有些时候,人们也

  • 和珅作为清朝第一贪官,他为何要冒着风险让亲戚晒银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文史百科

    我们都知道和珅是清朝第一贪官,贪赃的钱财比清政府的国库都还要多。但是和珅自己并不需要这么多钱,钱多了可能还不是一件好事。当然已和珅的身份,来找他的亲戚肯定不会少,所以和珅就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特殊的差事,就是每天晒银子,听起来也是非常令人无语了。但是这么做也存在两个风险,和珅是怎么应对的呢?下面小编就为

  • 清朝中法马江海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马江海战,清朝,战史风云

    1884年7月14日,法国军舰在孤拔率领下进入马尾军港,受到了清政府的友好款待。清政府命令福建水师各舰:“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也斩。”法国军舰在马尾军港经过精细的侦查,占据了有利地形,做好战争的一切准备之后,于1844年8月23日向闽浙总督何璟发出战书,何璟却愚蠢昏聩的向福建水师封锁了消息,命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