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明朝灭元的战争经过如何?朱元璋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明朝灭元的战争经过如何?朱元璋军事才能毋庸置疑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609 更新时间:2023/12/12 16:19:12

在这一站中我来讲述一下明朝灭元的战争。此次战争是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一次决战。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占中原各地,孤立大都,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1352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四年后即位吴王,设置百官。建立政权后,明太祖先后夺取了湖广、江西、江浙等地,为北上灭元扫平障碍。

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25万大军北伐。为了顺利北伐,争取到人民拥护,朱元璋命令将士,出师后所到之处不可杀掠,并发布檄文,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号召汉族各阶层同心协力。为了稳固后方保障北伐,他又下令留守江淮的将士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北伐的明军主力从江淮北上,仅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取了山东。元廷失去山东,就好似失去了左臂,整个战略上处于了不利的地位。三月,徐达率军向西进发,兵分两路攻打河南。一路上从济宁溯黄河而上,攻打汴梁(今河南开封);另一路则从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攻打许州(今河南许昌)。同时,徐达又下令让征南将军邓愈率领襄阳、安陆、景陵等地兵马北上攻打南阳,协助北伐主力共同作战。明军一路上接连取胜,相继在短时间内攻取了汴梁、洛阳以及嵩州(今河南嵩县)、陕州(今河南陕县)、陈州(今河南淮阳)、汝州(今河南临汝)等地,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潼关。

此时,元大都的屏蔽已经撤走,外援被隔绝,陷入明军呈弧形的包围之中。五月,朱元璋亲自抵达汴梁,他听取了前线将领的战报,并讨论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徐达根据当时元廷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形势,主张从临清(今属山东)直逼大都。

朱元璋同意了他的建议,决定以征虏右副将军冯胜留守汴梁,由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驻守河南(今河南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留守潼关,而徐达则率领大军北上攻打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徐达率领的明军主力从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河北上,沿途经过御河(今卫河)、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一路所向披靡。大军直抵大都城下。元顺帝看到大势已去,于二十八日夜里携太子、后妃等人从建德门过居庸关逃到了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二日,徐达率领的大军占领了大都,从而结束了元朝近百年来对中原的统治。

占领大都后,北方的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为明军所有。元顺帝北逃,使得整个北方战场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秦晋的地区的元抵制武装,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

朱元璋在明军攻占大都后,又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八月十五日,他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驻守北平府(今北京),徐达、常遇春继续率军向西攻打山西。同时,又命冯胜、偏将军汤和从河南渡河北上协助攻打晋主力。1369年正月,明军攻占大同,进而夺取山西。此时,李思齐、张思道等10多人正在陕甘盘踞。徐达平定了山西之后,迅速攻打陕甘,以便彻底平定这一地区。经历了10个月的时间徐达率领的众将士才平定陕甘地区。明军又乘胜攻克奉元路(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些地区的元军势力。至此,朱元璋的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此次战役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在扫平南方之后,怎样制定北伐计划?

朱元璋在扫南方各地武装后,积极准备北伐。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认为应率领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元廷京都。朱元璋认为这个方案太冒险。他分析元廷在各地的兵力分布以及各部的实力,认为大都城坚难攻,如果大军深入一时不能马上攻破城池,只能在城下驻扎。这样会致使我军粮草不济,若敌军援军赶到则进退维谷。为此,他提出了更为稳妥的部署:攻打河南、潼关等地,孤立大都。

朱元璋登基后,为什么建造功臣楼?

朱元璋登基后,曾下令建造功臣楼。军事.刘伯温得知后,赶紧向朱元璋辞官并得到他的同意。刘伯温临走前告诫徐达一旦功臣楼庆宴,要紧随皇上寸步不离。功臣楼建成后,皇上宴请开国功臣。徐达谨记刘伯温的告诫,一直盯着皇上的一举一动。群臣酒酣之时,皇上忽然起身走向门边。徐达以护驾的名义跟了出去。不一会儿,功臣楼便陷入一片火海中。满楼的功臣全部丧生。原来,朱元璋害怕这些功臣谋反而设下了这条毒计。

虽然徐达死里逃生,但他后来还是由于皇上的猜忌而死。

大开眼界

此次战役,显示出了朱元璋杰出的军事才能。他能正确分析形式,选择最适当的作战方针,是此次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二里头文化对历史有什么影响?和夏朝有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二里头文化,红山文化,历史解密

    夏代的经济生产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反映在物质文化上更加丰富。豫西(洛阳)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是夏代中心区域的代表性文化。从二里头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可以看出夏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状况。由于夏文化是许多地区不同氏族交融的产物,在这广阔的地域内,各地的二里头文化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豫西地区的二里头类型、晋南地

  • 清朝最惨公主,改嫁3次,最后晚年悲凉

    野史秘闻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古代,野史秘闻

    古代的女人没有什么地位,即使是那些身份尊贵的公主,也只不过是在成年之前,能够享受到一些荣华富贵而已。因为只要她们到了13、14岁的样子,很多都会被父皇利用,被迫成为和亲的对象,被送到陌生的地方,与陌生人的结为妻子。那里无论是生活还是风俗,都与公主此前的生活完全不同。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高高在上的公主

  • 康熙做的这两件事,让人们怒火中烧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清朝,风云人物

    很多人在提及清朝的康熙帝时,都会认为他是“千古一帝”,给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由于康熙少年杀鳌拜,后来又平三藩,收复台湾,剿灭葛尔丹,重用汉臣,还使得国力日渐富强。所以,很多人认为康熙就是一代明君。可是,当你真正了解历史后,就会发现,在另一个方面,康熙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昏君,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源头

  • 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真是因对楚王的承诺才命令撤退吗?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酒过三巡,楚王问重耳:“日后公子若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如何报答寡人?”重耳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说:“

  • 揭秘五虎上将的最后一战,箕谷之战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史风云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五虎上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在夷陵惨败,从此一病不起,最终病逝于白帝城。刘禅继位以后,政事上的大小事务,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花了三年的时间,休养生息,治理蜀汉,发展蜀汉的国力。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诸葛亮先打败

  • 丁戌奇荒中,老百姓为什么没有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丁戌奇荒,清朝,历史解密

    在古代,最怕的就是各种自然灾害。因为这个自然灾害的牵连非常广,老百姓会因为饥荒而造反,四处逃窜。宫里的人一边要想办法去救济那些老百姓,一边还要想办法去安抚那些暴乱的人,让他们好好冷静一下。这几乎成了每一次饥荒常见的现象,但是被称为历史上在光绪年间爆发“丁戌奇荒”中,百姓却死都不愿意造反。这背后的原因

  • 曹家曾四次接驾康熙,为什么被雍正抄家了呢?

    野史秘闻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曹雪芹,清朝,野史秘闻

    缘起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写了场大火,火起葫芦庙,烧了整条街,脂砚斋批注道:“写出南直招祸之实病。”这实病指的是一场严峻的政治局面,那就是雍正元年朝廷清查江南亏空。雍正这把火烧垮了江南许多大户,随着曹家最大靠山李煦倒台,曹家开始走向没落。李煦因父李士桢而荣。李士桢原姓姜,明朝兵败被俘,押送辽东,后

  • 方从哲与明末三大案有什么关系?惠世扬为什么那么痛恨方从哲?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方从哲,明朝,风云人物

    方从哲,字中涵,明代万历、泰昌朝时期内阁首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泰昌元年九月十一日,刚刚继位不久天启皇帝朱由校,收到了一封奏疏。作者是工科右给事中的惠世扬。文章写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内容只有一条:内阁首辅方从哲是个大混蛋,皇上你快点把他咔嚓吧。为了表达愤怒,惠世扬直接给

  • 朱元璋杀了大量开国功臣,为什么唯独放过了汤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汤和,文史百科

    公元1368年,乞丐皇帝朱元璋在一大帮开国功臣的鼎力相助下创立了明朝,表面上朱元璋给所有的开国功臣们都封了赏。但是背地里,几乎所有的开国功臣的命运都很悲惨。朱元璋明里暗里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杀了傅友德、.刘伯温,蓝玉,徐达等开国功臣。那么,你必定要问了,朱元璋为什么唯独放过了汤和?小编剖析了下,主要应

  • 彭城之战发生时的背景是什么?刘邦为何会输给项羽?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战史风云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西楚霸王 项羽 一代英雄,穷途末路,令人叹惋。从这一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项羽确是英雄人物,不畏强秦,敢于斗争,并且骁勇善战。我们今天在很多的文艺作品中都能够看到他的事迹和人生的传奇。那么,提到项羽,不得不提的另一个人物就是后来的汉高祖 刘邦 。我们都知道,这一段历史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