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曹丕为什么要讨伐吴国?这期间一共发生过多少场战役?

曹丕为什么要讨伐吴国?这期间一共发生过多少场战役?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811 更新时间:2023/12/22 11:39:21

三国时期,曹魏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二次入侵敌国东吴,起因是当吴名义上还是魏的附庸时,吴主孙权拒绝将儿子孙登作为人质送往魏廷。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些入侵被分为两部分,第一波进攻在222-224年,直至曹丕下令总撤退。第二波也是最后一波则在225年。

背景

在蜀汉皇帝刘备于猇亭之战败于孙权军前,孙权从归顺曹丕之举中得益,寄望曹丕能在他与刘备的冲突中相助。但对孙、曹双方而言,此举都不得人心,以14年前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孙权方为尤甚。孙权被曹魏封为吴王,吴因而被视为魏的附庸国,孙权及其部将也为此感到不自在。而当刘备关键性地败于猇亭后,孙权军中更认为和魏联盟不再是吴政权存留的保障,已经没有必要。孙权也显示出了计划提前结束联盟的迹象。

随着时间的发展,曹丕维持吴蜀敌对关系的计划也随着孙权和刘禅重建联盟而破产。在一次意图改善和孙氏关系的尝试中,他要求将孙权长子孙登送到洛阳为人质。但孙权拒绝了,后来对曹丕道歉,称儿子尚幼,未曾娶妻,父子之情难舍,一旦离乡会水土不服。曹丕没有发作,也没有按下此事。但曹丕很快再要求孙登入质,再遭拒绝。

魏吴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最终曹丕攻打孙权。孙权屡次派使节和谈,皆未遂。不久,孙权于222年十月建号,宣告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222年秋,魏征东大将军曹休率舰队沿资江而下直至吴建威将军领丹杨太守吕范指挥把守下的洞口要塞。吕范迁前将军。魏军初期的努力使其在对吴战斗中取得成功,吕范遭遇大风翻船,死数千人,于是败于洞浦。但吴扬威将军孙韶和建武将军徐盛率领的援军使魏水军的进攻陷入僵局。曹休命镇东将军臧霸追敌,不利,将军尹礼被吴偏将军全琮与徐盛枭首。战斗在223年晚春结束。

战役

江陵之战(223年)

在更远的长江西面,魏上军大将军曹真、左将军张郃、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从襄阳攻打吴治下的荆州要塞。魏帝曹丕也亲临宛城以助声势。223年正月,张郃败吴将孙盛,吴军溺死数千人,张郃于是夺据江陵中洲。曹真和夏侯尚破孙权军于牛渚屯,围江陵。吴左将军诸葛瑾率援军到,被夏侯尚击退。江陵吴军在征北将军朱然统领下,多得病,能战者只有五千人。但朱然面对曹真长达六个月的攻势无惧色,反而激励将士,乘隙攻破魏两屯。

夏侯尚想乘船入渚中安营搭设浮桥,议论此事的多以为江陵必破。侍中董昭却认为此举犯兵家大忌,魏军精锐将处险境,一旦再加上江水暴涨,夏侯尚军就自身难保了。于是曹丕诏夏侯尚赶紧出渚,在吴人攻击下,魏军勉强得脱。赶来援救的吴平北将军潘璋已制作荻筏,计划点上火顺流而下,烧毁夏侯尚浮桥,因夏侯尚退军,也就没有实行。十天后江水果然大涨,曹丕叹服董昭审慎。魏营又为瘟疫所苦,曹丕命诸军解围撤退。

濡须之战(222-223年)

第三次入侵并非指向长沙或荆州地区,但离吴王孙权更近。孙权已故部下折冲将军甘宁曾帮助占领魏在扬州的前哨、在今巢湖东湾的濡须,魏大司马曹仁因而率步骑数万攻濡须。曹仁扬言攻打羡溪,诱吴濡须督朱桓分兵相救,再派大军径奔濡须,真正攻打羡溪的其实是散骑常侍蒋济。朱桓还没追回派往羡溪的军队,曹仁已经杀到。朱桓手下只有五千人,诸将害怕,但朱桓却自认为用兵胜过曹仁。朱桓偃旗息鼓,示弱,诱曹仁来攻。

曹仁派儿子曹泰攻濡须城,将军常雕、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攻打朱桓部曲妻子所在的中洲。蒋济认为不可,曹仁不听,亲率万人留在橐皋为曹泰等人后援。朱桓派别将击常雕,亲自拒曹泰,曹泰烧营而退。朱桓斩杀常雕,生擒王双,魏军溺死及被杀者千余人。曹仁最终也随其余诸军一同撤退。

蕲春之战

魏前将军张辽屯合淝,深为东吴所忌,但在本次伐吴之战中,于222年病亡。而曹仁也在回师后不久于223年三月过世。

先前吴戏口守将晋宗叛投魏,被任命为魏在长江以北的新要塞蕲春的太守,数次侵吴,想袭击安乐救走被作为人质的家属。孙权恨晋宗,223年六月,命吴后将军贺齐攻之,虽然天气极热不利行军,但贺齐还是成功攻破蕲春,俘获了晋宗。

曹丕两幸广陵

224年八月,曹丕治水军,九月至广陵。吴人很害怕,在徐盛(已迁为安东将军)建议下沿江从石头城到江乘一路设疑城,一晚上就完成了。曹丕隔江望见,认为东吴有人才,未可图,魏军也感到忌惮,于是退军。

225年八月,曹丕再出舟师,十月行幸广陵故城阅兵,士兵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和建业(今江苏南京)隔长江相对。但孙权严守,加之冬季天气大寒,结了冰,船不能入江,因此曹丕迎战孙权取胜的希望渺茫。他叹气,下令撤军。孙韶派部将高寿率敢死者五百人抄路夜袭曹丕,曹丕大惊,高寿获其副车、羽盖而还。

标签: 曹丕吴国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司马昭想杀刘禅,最后又放弃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刘禅,三国,历史解密

    作为亡国皇帝,很少有能够善终的,而得到善终的皇帝大都被世人耻笑。就拿刘禅来说,他是蜀汉的亡国皇帝,因为贪恋一时的荣华富贵,而将自己的昏庸演绎的十分到位。他在魏国乐不思蜀,甚至还做了很多令蜀汉旧臣伤心的事情。原本司马昭担心刘禅是等待时机造反,想要杀了他,可是却没有证据,并且刘禅还做了一件事,让司马昭再

  • 清朝太监退休后都去当和尚的原因:无人养老

    野史秘闻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和尚,养老,太监,清朝,野史秘闻

    太监是什么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太监指的是那些被阉割去生殖器,没有课生育能力的男子,或许该说连男子都不算了,这是一个可怜的群体,同时也是古代中华文化圈的悲哀,他们不能娶妻生子,在青壮年时,给人当奴才,供人驱使,毫无人格。到老了,干不动了,只好退休。退休后的太监更可怜,因为无儿无女,所以既无人奉养,也无

  • 安禄山本为胡将,唐玄宗为何会那么信任并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唐玄宗,唐朝,风云人物

    李隆基即唐玄宗,先天元年至天宝十五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安禄山本为胡将,虽因李林甫一记昏招而得以获得发展空间,但他之所以能够受到唐玄宗的信任,无外乎三种方式:一是装傻充愣,在唐玄宗面前表现出一副心思简单的样子;二是脸皮够厚,深知杨贵妃得宠的他

  • 文征明不止书法了得,还在哪些方面也不逊其他三大才子?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文征明,书法,文史百科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许多人对文征明或者江南四才子的朝代不甚明了,在这里特别

  • 探索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三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战史风云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以少胜多的战役,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从夏、商到今天的现代社会,期间更迭了18个朝代。改朝换代的同时自然避免不了发生战乱,从古代打仗的角度来讲,国力、兵力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输赢;但是我们的老祖宗不乏能人异士,以数万之军攻破数十万人的

  • 王昌龄被人害死,宰相张镐替他报仇雪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王昌龄,唐朝,历史解密

    说起古代文人的黄金时代,我们往往向往的是宋朝。那时朝廷重文轻武,文官俸禄高,而且还不随便杀害上书言事的士大夫,让许多后世文人心向往之。其实,在唐朝时,引言获罪的人很多,但真正因言而死的文人却并不少见,这与明清完全不同。而且,在唐朝文人之中,普遍存在侠义之风,他们互相赞美,结伴出游,纵酒高歌,书写了一

  • 揭秘:石碏是大义亲的纯臣还是阴谋家呢?

    野史秘闻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石碏,春秋,野史秘闻

    石碏在诛杀州吁造反中将自己的儿子也处死了,有人说他是大义灭亲,可也有人说他是姑息养奸的阴谋家。具体怎么回事呢,还让我慢慢道来。卫庄公夫人庄姜膝下无子,次妃厉妫也不能生育,但她有个妹妹叫戴妫,当年也陪嫁过来,生了两个小孩:完和晋。这庄姜就收养了完,视如已出。庄姜又给卫庄公物色了一个宫女,而且这个宫女给

  • 他是刘备的心腹之患,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蜀汉,风云人物

    他是刘备的心腹之患,最后结局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要说刘备的宿敌,那就是曹操了。他俩无论是治国还是用兵,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他们的手下也经常展开激烈的对决。今天要说的就是,后来居上的张郃,他到底有怎样的作为呢?一起来看看吧张郃最初登场,是在官渡之战中,和张辽打成平手。而后开始,他的人

  • 刘娥为什么要打压寇准,最后使得寇准被罢免相职?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刘娥与寇准,一个是为史书称赞的贤后,一个是为民爱戴的贤臣。刘娥为什么要打压寇准,最后使得寇准被罢相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天禧三年的时候,宋真宗经常生病,身体柔弱,无法处理政事,这是朝中政事都交由皇后刘娥来处理,刘娥在渐渐掌权下,得到朝中大部分的势力,这时她开始打击宰相寇

  • 为什么会发生马神甫事件?造成了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马神甫事件,清朝,战史风云

    晚清时期发生了不少要案谜案,其中不少还成为了列强入侵中国的导火索。其中“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最为出名。亚罗号事件我们另有撰文予以详述,接下来我们对于马神甫事件为大家做一个交待。1854年,英国不满目前获得的在华特权,串通法国、美国凭借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有“恐不无稍有不变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