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好水川之战中宋军占据优势,为何却最终战败呢?

好水川之战中宋军占据优势,为何却最终战败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晴天 访问量:1802 更新时间:2024/1/18 4:18:04

好水川之战是北宋与西夏作战中的一次著名的战役,此战宋军大败,死伤过万,大量军事将领阵亡,领军的主帅夏竦被贬河中通判;副帅韩琦上书请求朝廷治罪,被贬秦州知州;作为主将之一的范仲淹,则被贬到了耀州担任知州。好水川之战,宋军明显占据优势,为何却遭到了失败的命运?

1041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已经持续到了第三个年头。接连多次击败宋军,使得西夏景宗李元昊的野心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公然的向宋朝宣称“朕欲亲临渭水,直据长安”。而这一次,李元昊率领着10万大军再一次杀入宋朝境内。

一、宋朝方面的内部分歧

面对着气势汹汹而来的李元昊,宋朝的仁宗皇帝赵祯在西北安排了重兵布防,同时也安排了豪华的将领组合来抵御西夏的入侵。首先军事“一把手”是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夏竦,安抚招讨副使韩琦,这两人均是历经几朝的北宋名臣。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名气更大的安抚招讨副使,就是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代名臣范仲淹。这三个人组成了北宋西北防御西夏的“铁三角”,在他们坐镇期间,北宋一改往昔对边患妥协绥靖的作风,逐步加强巩固西北防线,并有效的遏制住了西夏逐步蚕食宋朝领土的迅猛攻势。

不过这一次面对李元昊的10万大军,韩琦和范仲淹二人却产生了意见上的分歧:一是韩琦要打“速推”战。韩琦认为,西夏大军深入宋境,正是大规模歼灭西夏大军有生力量的机会。所以此刻更应当主动出击,采取积极的态度应对李元昊的进攻。

二是范仲淹要打消耗战。范仲淹却认为,西夏精锐铁骑十分擅长运动作战,宋军以步兵为主,机动力远不及西夏骑兵,如果主动出击十分不利。而宋朝的真正优势实际上是国家综合实力,所以只需要依托城池、堡垒对敌人进行消耗,逐步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耗到最后输的一定是西夏!

这样的意见分歧最后竟然闹到了仁宗皇帝那里,仁宗皇帝当然希望能够迅速解决边患,从而缓解朝廷财政方面的压力,所以最终同意了韩琦主动出击的计划。

二、西夏方面的部署

西夏方面动员10万大军侵略宋朝,对于此番出征李元昊做了充分的准备,尤其是重点咨询了麾下谋士张元的看法。这个张元原本是宋朝人,在宋朝时却多次参加科举屡试不第,自觉自己一身的才学难以施展,转而投奔了西夏,被李元昊重用为国相!

要说这个张元虽然是宋朝的叛徒,但是却着实有几分才华。这一次西夏入寇,张元为李元昊的谋划便是:威逼宋军坚城却不直接进攻,伺机在外围设伏,利用党项骑兵的机动性灵活打击宋军的有生力量。不得不说,张元的这一番谋划正好克制了韩琦的整体战术思路。

三、党项铁骑肆虐好水川

李元昊的大部队自灵州折姜一带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杀来;宋朝方面由韩琦领衔,率领北宋西北诸路人马予以正面迎击。这一刻便拉开了好水川之战的序幕:

一是佯攻怀远,诱敌来援。李元昊首先将自己麾下的兵马分成两部分,其中一小撮先头部队直接进攻宋朝的怀远城,而他自己则率领着大部队在好水川一带进行埋伏。其真实的目的在于诱使韩琦麾下的部队增援怀远,从而利用好水川的有利地形对宋军予以减免。

韩琦果然中计,于是命令麾下环庆路副都统任福率领数万宋军快速增援怀远,自己则亲自统帅诸路人马随后而行。当然韩琦并非无谋之人,他也在敌方着李元昊的“围点打援”的策略,于是嘱咐任福不要正面与西夏军队正面交锋,而是迂回到敌人身后切断其退路便可,届时既可埋伏歼敌,也可坚守待援,不至于被敌人一口吃掉。

二是添油战术,请君入瓮。任福立功心切,一路命令部队全速赶往怀远。他的部队在固原县遭遇了西夏的部队。一番厮杀之后西夏人开始主动后撤,任福则认为西夏军队已经不支溃败,于是开始挥军一路掩杀,意图扩大战果获取更多军功。

宋军既然开始追击,西夏人则按照既定的战术安排继续向后撤退,他们一边有序的撤退一边又会时不时的安排一小股部队返身回去和身后的宋军厮杀,用这种“添油战术”一直吊着宋军胃口,渐渐的把任福的部队引向了好水川方向。

此时此刻,任福早已经把韩琦先前的嘱托放在了脑后,他的脑子里只想着赚取更多的军功,获取军功是宋代武将唯一可以快速上升的途径。正是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之下,任福做了一个极为愚蠢的决定!他命令麾下作战人马脱离粮草辎重部队,全员轻装前进追击西夏败军。

三是骑兵冲阵,两翼夹击。就这样,西夏军边打边退,任福率领的宋军则是边打边追,渐渐的进入到了好水川这个地界。然而在宋军进入好水川之后却忽然失去了西夏人的踪影,他们却看见好水川区域内的道路两旁放着大量的银色泥盒。

任福担心其中有诈,于是命令士卒将泥盒纷纷打碎。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却是,这些泥河之中竟然是一些活着的鸽子。这些泥盒一碎,鸽子顿时便成群结队的飞上了天空,宋军还在疑惑不解,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正好暴露了他们此刻所在的位置。

李元昊的大军远远望见鸽子飞上天空,当即挥师向着宋军所在的方向围了过来。他们首先采取骑兵正面冲锋的进攻方式,向任福的部队发起了疯狂的进攻。战场之上,西夏的铁鹞子在宋军的阵营中来回往复的反复冲锋,一遍又一遍的蹂躏着、收割着宋军士卒的性命。

任福的部队非常顽强,他们结成密集的方阵拼死抵御着西夏骑兵的冲击,心中只盼着后面的援军能够赶上来。然而这个时候,西夏的步兵又从两翼突然杀出,几路人马夹击之下宋军终于陷入全面崩溃。

面对眼前这一幕,任福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但他也不愿独自突围逃生,终究只能仰天长叹:“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尔!”最终,任福所部一万余宋军被李元昊全歼于好水川。西夏10万大军趁着大胜之威,一路掩杀,接连击败韩琦后续多路援军。此役宋军兵力折损总数在3万以上。

好水川之战,宋军明显占据优势,为何却遭到了失败的命运?

其一,高级领导层对于作战的意见不统一。我们都知道,当要做一件事情时,如果一群人的意见无法统一,那么难免的会影响这件事的完成效率和成果。但是,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领导军队、指挥作战的主将们身上,那么情况就会更为严重。

而在好水川之战中,意见最不统一的恰恰就是两位最为优秀的主将——韩琦与范仲淹。范仲淹认为,宋军虽然人多,但缺少精兵强将,战斗力差,西夏境内山川险恶,沙漠广袤,不宜贸然深入。韩琦则认为,在西北逐路设置重兵把守,会分散军力,如果遇上敌军会不容易对抗,如果一同出兵,一鼓作气,乘着敌军骄惰,那么一定能击败他们。

由于两人一攻一守,意见正好相左,且各有各的道理,导致宋仁宗在两人的作战方案上态度摇摆不定。他先是与主要大臣商量后,决定采用韩琦的主张,下诏命鄜延、泾原两路宋军同时进兵,于次年正月入讨西夏。不过,经过范仲淹的劝阻,他折中了一下,让韩琦负责泾原路主攻,范仲淹则负责鄜延路担任招纳、牵制的任务。

于是,就在宋朝内部关于出击进攻还是应该坚壁自守的时候,李元昊趁机南下攻宋,韩琦主动出击的计划就此落空。而范仲淹与韩琦的主防与主攻的争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来北宋与西夏战争的主动性。以至于迎战有些过于仓促,而导致被西夏设计。

其二,领军将领的冒进,被西夏诱敌深入。在西夏攻宋之后,韩琦不顾范仲淹劝阻,执意派出环庆副都署任福率军万余人,并令泾原路驻泊都监桑怿,铃辖朱观、泾原都监武英、行营都监王珪各率各其部,随同作战,宋军自镇戎军抵羊隆城,到了西夏境内后,伺机击败西夏。

而任福却没等到所有人马到齐就出发了,以桑怿为前锋,一直到了怀远城各军才聚齐。而在怀远城,正遇上镇戎军与西夏作战,杀死几千西夏军队,西夏不断在增援。任福也赶到了当地进行支援,但西夏趁机假装战败,结果任福果然上当,紧随其后。而西夏军则向着好水川主力集结的地点跑去。

任福孤军深入,偏离了之前韩琦与之定下的行军路线。而李元昊在听到宋军追来的消息后,早已设下伏兵。等任福追到好水川,便被李元昊的军队伏击。任福军长途追击,早已人困马乏,而李元昊军则是以逸待劳。

两军激战三个时辰,宋军便溃败下来,战死10300余人。而任福、桑怿、刘肃、武英、王珪、赵津、耿傅等将领无一幸存,宋军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千余人。

好水川之战的失败是从高层决策到下级执行的两个环节都出现了失误所共同导致的。高层对于作战方案的分歧处理不够及时,耽误了备战的时间;而下层执行决策军官对于决策的执行也不够彻底,导致了作战计划的泡汤,从而导致宋军的惨败。一场战争的胜利永远也少不了决策的正确与及时,执行的彻底与坚决,倘若做不到,那么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了。

标签: 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探索明代地方官员到任制度,到任后还有哪些程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明朝,官员,历史解密

    地方官对地方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朝是如何管理地方官的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之中,一切的制度都是围绕着皇权而建立的,政治上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政治贯穿了整个封建两千多年的帝制。官员作为了国家政策的制定以及执行者对于国家机器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清朝的慎刑司权力有多大?他们是如何管理太监和宫女的?

    野史秘闻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清朝,乾隆,野史秘闻

    在各种清朝影视剧中,凡是宫女和太监出现了错误,就会出现慎刑司的名字。在影视剧中,似乎慎刑司是专门管理和处罚太监、宫女们的机构。那么,慎刑司的权力到底有多大,究竟有没有权力判处太监或者宫女死刑。认真的说,慎刑司处理的案件,不需要经过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等机构的审核,直接等于终审判决。因为,慎刑司专门为

  • 韩信韩信以前没打过仗,为什么还能“纵横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信,汉朝,风云人物

    我们所熟知的韩信是被赞为“国士无双”的人,他的出现犹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迹也被广为传颂。那么又有人说了,韩信和刘邦一样是一个草根英雄,年轻时可落魄了,一边无所事事,一边又天天想着要登上人生巅峰,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最让人看不起的。韩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韩信是英雄,这是无可厚非的,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不

  • 武则天在神龙政变中被迫退位后,她还有着哪些权利?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武周王朝出现在唐朝中期,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却撼动了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统治地位。这些都是因为武则天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所成就的。武则天的政治经验有着丰富的积累,政治手腕高明。神龙革命后武则天退位,但是一代女皇就这样轻易抛弃了对权力的掌控吗?神龙革命武则天还有权利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探索甲申之变的具体经过,李自成做了哪些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战史风云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

  •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用了多大力气?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倒拔垂杨柳,历史解密

    鲁智深三拳打死了恶霸镇关西被官府缉拿,无奈出家五台山做了和尚。不久又占山为王做了二龙山大寨主,最后英雄聚义上了梁山,成了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一员。鲁智深的英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那么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到底是真的吗?鲁智深拔树这事确实是有,但是这棵树绝对不是什么柳树而是一棵杨树。因为在古代有

  • 明朝太监张永与当朝大学士杨一清为何能结成好友?

    野史秘闻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张永,明朝,野史秘闻

    说起明朝正德年间的太监,八虎可是赫赫有名。八虎之一的张永在去世时,大学士杨一清竟亲自为张永撰墓志铭。杨一清为一代名流,历经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曾在嘉靖3年任内阁首辅,可谓是一代名臣。张永只不过是一个太监,且八虎在正德年间作威作福,张永本人在正德和嘉靖年间也曾为非作歹,声誉并不好。杨一清竟能屈

  • 他是建文帝幼时玩伴,还拥有30万神秘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沐晟,明朝,风云人物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为人方面或许有受人诟病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好皇帝,并且曾经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储君朱标,并为他做好了一切的准备工作。但是可惜的是,朱标的人生过于不幸,竟然在朱元璋之前便去世了,因此继承人的选择便成为了朱元璋最为无奈的事情了,最终他选择了朱允炆。这或许是中国古代

  • 嘉庆对和珅的行为愤怒不已,却因乾隆的存在隐忍了多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文史百科

    即使没读过清史,通过关于清朝的影视作品,我们也可以知道和珅的贪婪程度,新皇上任后抄他的家时,看到从他家里面抄出来的巨额金银珠宝,直接气得发抖。正因为乾隆对他的无限信任,才让他做出了买官卖官等中饱私囊之事。碍于乾隆的存在,嘉庆帝就算对和珅的行为愤怒不已,也只能暗自忍下了。嘉庆帝越是隐忍,和珅就越是作福

  • 二战前夕日本内耗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制度性内耗成因详解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战史风云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列强俱乐部中唯一的非欧美成员,也存在内耗严重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官僚体系。一方面,陆海军等武官直接隶属于天皇,从而形成军事体系和文治政府并驾齐驱的平行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天皇被宪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