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为何蒙古骑兵能够大杀四方呢?不只是蒙古马优秀

为何蒙古骑兵能够大杀四方呢?不只是蒙古马优秀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660 更新时间:2024/1/6 7:58:20

一说到蒙古,就会让人想起他们那支战无不胜的“蒙古骑兵”。这支军队的建立应归功于雄才大略的铁木真。正是他把一个许多部落的部族,建成为一个无往不胜的军事组织。也正是由于他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尊称他为“成吉思汗”,意为“非凡的领袖”。

很长一段时间,蒙古人被人称赞为“马背上的民族”,这不是开玩笑的,蒙古骑兵曾在战场上所披靡,让敌军闻风丧胆。那么,一支蒙古骑兵要怎么样才能被训练成拥有如此强悍战斗力的军队的呢?

首先,蒙古族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身为游牧民族,是无法靠扎根在一个地方进行农业活动的。游牧民族生活在一个十分恶劣且复杂的环境里,这就使他们拥有一种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韧性。因为,基本在严寒和饥渴中长大,所以,他们对于物质条件并没有多大的要求。

他们在冰天雪地里作战,爬冰卧雪也不在话下,还经远距离跋涉。因此,蒙古骑兵的后勤负担比较轻便,还有着连续作战的战斗意识和其顽强的战斗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蒙古骑兵比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军队与中原平原的那些农民军战斗力要强得多。

除此之外,游牧民族靠着对外战争起家,在战争胜利后,还能长期保持着强劲的扩张势头,以此得到生活必需品,保持民族的长期生存。从士兵的质量上来看,蒙古骑兵的身体素质也因为经常锻炼而更加强健。

虽然,在化和物质上,蒙古骑兵都处在一个较为落后的局势,但是,他们的军事力量却一直都保持着优势。

标准的蒙古骑兵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边作战一边行军。

还有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蒙古有着三位一体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在战争的时候,全民皆兵更为蒙古军队提供了丰厚的兵源。甚至,为了训练出最好的骑兵,蒙古族的孩子在三四岁时就要学习正统且严格的骑马射箭技巧。纪律已形成制度,这在中世纪时期别处还未有所闻。

这样的训练之下,蒙古骑兵的战斗素质和战斗能力都是惊世骇俗的。

再加上他们从小训练,这样的蒙古骑兵有着极高的凝聚力,无论在冲锋之时还是撤退之时都能够最迅速地接受指令。而蒙古骑兵携带的东西较少,欧洲骑兵不仅穿戴着厚重的盔甲,还有不少的马饲料,速度不如蒙古骑兵。总体来说,欧洲骑兵行军速度和战斗力都比不上蒙古骑兵。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蒙古骑兵的弓箭、用来套马的绳套、用于网马的网套。他们的弓箭在当时来说是十分长且大的,需要80公斤左右的力量才能够拉得动,杀伤范围应该在300米左右,若是装备上锋利的金属箭头,就连最厚的盔甲都能够穿透。而后面两种器具起到的作用就是为蒙古骑兵供应了充足的马源,在危急时刻还能用马做食物,供养士兵。

可以说,蒙古马对蒙古骑兵的后备供应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蒙古马耐力极强,对食物要求也不高,这就使得蒙古骑兵在当时有着其他军队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

在十三世纪,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开始对外不断扩张。此时,蒙古骑兵的武器装备已经远远优于欧洲,卓越指挥下的骑兵战术更超出欧洲人的想象。

在攻打欧洲之时,蒙古骑兵经常需要在一个月内行进成百上千里路,一个大型军队的迁移对军队的后勤供应有着极大挑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极端的天气,若是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如应对,这些都对士兵素质马匹的耐力都有着极大要求。

这里,必须要知道的是,蒙古骑兵对外行军的路线,大部分都是草原,十分缺水。但是,对于蒙古骑兵这种生活在游牧民族的人来说,蒙古马又是以天然草料为食的军队,自此,远征战争的成功率就大大增加了。

对比而言,欧洲骑兵虽有高头大马,但论马匹质量,蒙古马则要高出一个台阶,耐力太强。但是,由于蒙古骑兵每人骑有3匹空马,有机会换乘,每隔十几天就换乘一次。之前也提过,欧洲骑兵穿着沉重的盔甲,带着每日所需的马饲料,因此,行动比较笨拙。

行军能力不如蒙古军队,远征战斗力自然是蒙古骑兵更具优势。

并且,蒙古骑兵的吃苦耐劳让他们在远征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战斗力,他们在最艰苦的时候甚至只用喝马奶就能坚持生活一个月,在远征途中抓到的任何野兽,都可以用来为自己充饥。甚至,有些士兵在战争过程中能在马背上生活两天两夜,就连马吃草的时候都可以坐在马上岿然不动,安然入睡。

可以说,除了蒙古族以外,怕是没有那个民族能够在面对如此艰苦环境中有如此的忍耐力了。最终,独特的生存环境下,使得蒙古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和顽强的战斗韧性,从而,塑造了这些骁勇善战的蒙古骑兵,让蒙古人成为了沙场角逐的强者。

标签: 世界成吉思汗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明朝的大太监们为何会权势熏天 又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太监,历史解密

    宦官制度是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而诞生的一种特殊制度,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宦官正式登上了历朝历代的大舞台。从秦朝的赵高指鹿为马,到东汉末年的十常侍独霸朝纲,再到唐朝末年的仇士良操纵皇帝。每一朝的政治舞台都有宦官的身影。然而,如果要说知名度,当然还得首推明朝。明朝的宦官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一笔,在于

  • 马常在:清朝后宫最惨的妃子,死后七年才被发现

    野史秘闻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马常在,清朝,野史秘闻

    在一些诸如《甄嬛传》、《如懿传》之类的宫斗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位妃嫔,或是惹怒了皇帝,或是宫斗失败,而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更有甚者甚至被活活打死。不过,如果翻阅清宫史料,你会发现虽然清朝后宫中确实存在一些宫斗现象,但妃嫔的生命安全还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因为即使贵为皇后,也没有处死某位妃嫔的权力。今

  • 有关于完颜雍的轶事有哪些 关于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金朝,阿骨打,风云人物

    金世宗完颜雍(1123年3月29日―1189年1月20日),原名完颜褎(yòu),字彦举,女真名完颜乌禄。金朝第五位皇帝(1161~1189年在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孙,金睿宗完颜宗辅之子,母为贞懿皇后李氏。轶事典故完颜雍与乌林答氏从小青梅竹马,二人常到松花江边玩耍。一天,完颜雍不小心把膝盖磕破了

  • 古代的武状元有多厉害?详解古代武状元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文史百科

    古代的武状元有多厉害?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考武艺的科举始于武则天时。《新唐书·选举制》:“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历代武状元知名度较高的很少,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只有一位,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因其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得以苟延

  • 甲申之变是怎么回事?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战史风云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北京,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灭亡,随后清军入关,这一事件发生在明末甲申年,后世称之为“甲申之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清朝据有东北,先后四次入关,得胜而归,正在寻求据有全国统治权的策略。李自成农民军在中原战场上六次击溃明军主力,入据

  • 关羽阵亡之后,刘备为什么不选择先伐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羽,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如果说汉中争夺战的胜利让蜀汉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巅峰,那么夷陵大战的失败便是蜀汉衰落的开始。那一战将蜀汉积攒数年的军队、粮草、辎重全部损失殆尽,蜀汉自此开始走下坡路,其再也无法保证北伐的绝对胜利,兴复汉室的理想越走越远,最后只能在钟会与邓艾的强势攻击之下灭亡,不免让很多人抚膺长叹。于是乎有人就提出来,蜀

  • 揭秘:崇祯为什么派人秘密收葬魏忠贤的遗骸?

    野史秘闻编辑:胖次标签:崇祯皇帝,明朝,野史秘闻

    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即着手铲除魏忠贤,并在魏忠贤死后,将他碎尸万段、悬首示众。崇祯的行为,赢得了当时人们的称颂。然而,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被农民军围困,崇祯在自杀殉国前做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秘密收葬魏忠贤遗骸,重新安葬在魏忠贤生前看好的香山碧云寺。为什么崇祯会这么做呢?人在面临绝境时,往往会重新审视

  • 关于长孙无忌,有哪些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风云人物

    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初时期宰相、外戚官员,他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儿子,文德皇后同母兄,生母是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

  • 古代科举的最高成就就是状元,但为何很多人都想中探花?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文史百科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古代的科举制,成就最高的就是拿到状元这个称号了,毕竟这可意味着你在这一次的科举大赛中脱线而出,成功夺得冠军,而且还有很多的仕途之路。但是为什么事实上在古代,很多人都想中探花。这是为什么呢?古代中探花有什么好处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为什么中探

  • 益州之战发生于什么时候?益州之战的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益州之战,背景,战史风云

    益州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为夺取益州与刘璋发生的战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自赤壁之战后,刘备领有荆州,为实现《隆中对》跨有荆、益的计划,已有意图进攻益州。此时刘璋受制于据守汉中的张鲁,又有强大的曹操意图攻取汉中,对蜀地构成威胁,张松于是劝刘璋欢迎刘备入蜀,以增强实力自保。刘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