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采石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采石之战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68 更新时间:2024/1/16 20:49:08

大家好,这一站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采石之战。采石之战是南宋与金国之间发生的又一次着名的战役。此次战役中南宋将领允文在危急时刻率军抵御金军,在采石大败金军。金国皇帝完颜亮也被部下杀死。

1148年,金兀术去世,海陵王完颜亮担任右丞相。第二年,完颜亮发动了宫廷政变,杀害金熙宗而自立。当上皇帝后,完颜亮想一举灭掉南宋,占有繁华的江南地区。他先将国都前往燕京,命名中都为大兴府,逐渐加快了南征的脚步。

1161年,金帝完颜亮率领32万大军,兵分四路想要灭亡南宋朝廷。十月初,完颜亮亲自率领17万大军从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出发进入淮河北岸,准备从寿春(今安徽寿县)渡过淮河。南宋此时担任淮西防务的建康都统制王权得知金军大举进攻,没有做任何抵御便后撤,致使金军顺利度过淮河。宋军后退抵达和州(今安徽和县),将士纷纷请命求战。王权假称奉旨弃城驻守长江,自己却先坐船逃走,他的部将不得已跟随他逃往了采石。完颜亮抵达和州之后,拆毁房屋造船准备于十一月初八渡江。

王权不战而逃,致使南宋可以凭借的天险长江遭到严重威胁。南宋皇帝为了解除危机,罢免了王权的官职,下令让诸军统制李显忠负责长江的防御,同时又派遣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虞允文前往采石犒劳诸将,并催促李显忠赶快赴任。

十一月初八,虞允文抵达采石,看到形势十分危急,而李显还没有到达,军中缺少主帅,军队士气涣散。此时,金军又渡江在即,虞允文不得已集合所有兵力共1.8万人,主动承担起指挥军队迎战的重担。他先召集张振、时俊等将领,宣布朝廷抗金的命令,又犒赏将士,激励他们誓死一战。之后,他命步骑在高地隐蔽,严阵待命。将海鳅船水军分成五队:一队居中,两队作为东西两翼,船上载有精兵,让当涂(今属安徽)民兵,驾驶船只,军民同心协力共同截击金国水军舟船。同时又将最后两队分别隐藏在小港中,作为后备军。

晋军误以为宋军已经溃逃,长江南岸竟毫无防备。十一月八日,金军大批船只从杨林河口驶出,一部分冲开了宋军的战船准备强行登上岸边。虞允文往来指挥迎击,部将看到虞允文身先士卒,便率领士兵奋力冲杀,消灭了登上岸边的金军士兵。在江中海鳅船来回冲杀,并不断施放霹雳炮。战船上的金军不断落入水中溺水而亡,剩下的船只退向杨林河。虞允文料定金军肯定还会来攻,当天晚上命时俊率领海鳅船控制杨林河口。完颜亮见无法渡江,被迫率军转移到淮东,想由瓜洲向南渡江。虞允文猜出金军转移的意图,便率军昼夜兼程支援镇江(今属江苏)。当时完颜亮得知完颜雍于东京(今辽宁辽阳)称帝,就强令将士在三天内渡江。金军将士知道渡江必败,于是在二十七日闯入完颜亮的大帐中将其杀死。随后,金军向北撤退。

早在金军南下之前,南宋方面就有人禀告金军有南侵意图,宋高宗采取了什么措施?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南宋派往金国的使者孙道夫回国后就禀报了金国有南下的意图,宋高宗认为金没有借口挑起争端。宰相汤思退又疑心孙道夫想以此为借口推荐主战派张浚,就将孙道夫贬到绵州。第二年,金下令禁止将即将兴兵南下的消息传到南宋,金驻南宋的使者施宜生也透露出金兵南下的信息。宋高宗一方面立赵瑗为太子,以便在战败时退位而逃;另一方面,在绍兴三十年(1160年)春,派人出使金国以探虚实。使者得知金军即将南下的消息后,右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马上发布两淮备战的命令。在金国大军南下的威胁下,作为秦桧的帮凶左丞相汤思退,首先遭到主战派的攻击,高宗没办法免了他的官职。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四月,金国派使者正式下战书。

金军大举南下后,宋将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金军挥师南下,宋军不战而溃。一个月的时间,金兵便军力进入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刘得到金军南下的消息抱病从镇江渡江赶往扬州,并派兵北上,在宝应、盱眙、淮阴,淮东等地驻扎备战。但此时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一直不肯出兵而留在建康。刘再三催促他才与妻子哭着分别,率军在长江北岸和州驻扎,不肯前行。刘再三下令,王权才进驻庐州。十月初,刘赶往淮阴时,金军已经抵达淮河北岸。但王权不肯前行,淮西实际上没有防守,金军因此顺利南下。而当王权得知金军已经渡过淮河,又放弃庐州向南逃走。金军迅速抵达滁县,即将临江。刘此时在港阴抗击金军,他得知消息后,也不得不退兵扬州。

大开眼界

这一战中,在危急关头虞允文挺身而出,指挥采石地区的军民迎击金军。由于他指挥得当果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己方水军的优势,从而使得南宋转危为安。

标签: 宋朝采石之战战史风云

更多文章

  • 二战期间的苏军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他们是如何从逃兵到战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苏联,二战,历史解密

    其实说到参军这件事情,放到现代来说的话那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可以光宗耀祖!然而在古代的军队中那些参军的孩子全都是家庭非常穷苦的,吃不饱也穿不暖所以才无奈选择参军这条路,一来可以为家里减少负担二来自己能够吃饱饭还能挣些钱!因此那时候的士兵大多数都没有经过正式的训练,在遇到强大的敌人的时候往往会丢盔弃

  • 文种一生忠心耿耿劳苦功高,却被越王无情赐死?

    野史秘闻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文种,春秋,野史秘闻

    文种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好友范蠡一起为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立下赫赫战功。灭了吴国后,范蠡隐退,并留下一封信给文种。信中写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看后,称病不朝。于是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作乱,勾践听信谗言,

  • 明朝少詹事姚希孟简介:一直郁郁不得志,受人排挤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作为白手起家的皇帝,朱元璋晚年时期为何却性情大变?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文史百科

    权力总是伴随着欲望,纵观历代帝王,几乎没有人能长情到一生只爱一人。即使是贵为一国之母的皇后,也依旧难挡色衰而爱弛的无奈。但有这样一位皇后,即使人老珠黄都能得到帝王的独宠,她就是明朝孝高慈皇后马秀英。正是因为她的仁慈和贤惠,朱元璋才得以大展拳脚,成功从草根逆袭为坐拥天下的帝王。不可否认,朱元璋确实有问

  • 江夏之战是谁赢了?这场战役发生在东汉末年哪个时候?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江夏之战,东汉,战史风云

    江夏之战是208年中国军阀孙权和刘表在东汉末年的一场战役。这是孙权和刘表在江夏附近驻守的部将黄祖的最后决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江夏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春江夏(今湖北省云梦县),孙权军25000战黄祖军3万左右。最后孙权胜利,黄祖遭斩首,孙权军俘虏数万黄祖军。背景208年

  • 他若不死,明朝还能续命两百年,他一死明朝瞬间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此人便是一代儒将孙传庭。对于孙传庭,《明史》有言:传庭死,而明亡矣。《明史》何以对孙传庭有如此高的评价?且听夫子为大家娓娓道来。孙传庭本是一名儒生,他登科入仕后,成为了大明的一位文官。但在明朝末年,吏治腐败,奸宦横行,天灾不断,流民四起,一系列交集在了一起,大明的命运岌岌可危。然而,孙传庭却被阴差阳

  • 东汉董承是怎么死的?董承为什么叫国舅?

    野史秘闻编辑:黑姑娘标签:三国,董承,野史秘闻

    董承怎么死的历史上关于小人物的记载都不会太多,一则对整个历史发展没太大的影响,二则是人们的关注重心都会放在大人物上,没有时间聚焦小人物。三国中便有很多这样的小人物,人们不会关心他们的出生,自然也不会关注他们的死亡,董承是三国中的典型小人物,那么董承是怎么死的,在历史资料中关于董承是怎么死这个问题是如

  • 虚谷: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虚谷,画家,风云人物

    虚谷(1823~1896),清代著名画家,海上四大家之一,有“晚清画苑第一家”之誉。俗姓朱,名怀仁,僧名虚白,字虚谷,别号紫阳山民、倦鹤,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籍新安(今安徽歙县),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初任清军参将与太平军作战,意有感触,后出家为僧。工山水、花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

  • 司马徽经常向人推荐人才,为什么没有推荐自己的侄子?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徽,侄子,文史百科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大汉王朝轮流被强敌控制,处在飘摇的时刻。但是你之砒霜我之蜜糖,对那些心存天下,有野心的人来说,却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时代,因为天下开始重新洗牌,他们有机会站在金字塔的顶尖。三国中每个英雄的出身不同,运气也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有的开局占据绝对优势,却因为在重大战略上失误早早就退出了牌

  • 明朝起义军首领高迎祥亲自尝试“子午谷奇谋”,最后结果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明朝,高迎祥,战史风云

    诸葛亮遗留了这件东西,他人捡到后,被明朝皇帝斩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话说提起明代末年的农人叛逆军,人人都晓得李自成、张献忠,有个义军领袖,名气和影响都远超这2人之上,他若不死,进京师做天子是轮不到李自成的。这团体就是明末义军晚期统帅、被朝廷称为“流贼魁首”的高迎祥。高迎祥是陕北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