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辽沈战役为何发生:辽沈战役的背景及作战计划

辽沈战役为何发生:辽沈战役的背景及作战计划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11 更新时间:2024/2/23 5:26:49

辽沈战役背景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共产党的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7月初,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4:1,变为1.3:1。同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抓住有利时机,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首先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

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已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民党军队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当时东北是全国唯一一个人民解放军军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地区,因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把决战的第一个战场选在东北。东北地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既是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和最大的产粮区,又是侵华日军最早侵占的地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东北即成为国共两党两军争夺的焦点。

战前计划

中国国民党

蒋介石和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对东北战局深感忧虑,处于欲守无力、欲撤难舍的状态,故将主力收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孤立地区,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继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作战目标:放弃补给不易的长春及沈阳,防止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安定关内局势,伺机转攻收复东北。

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194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泽东主席决定先摧毁东北国民党反动军队。好处是,第一,东北野战军兵力大大优于敌人,打歼灭战比较容易成功。第二,东北野战军若拿下东北,可以以东北工业支持其解放区部队。第三,辽沈战役一旦胜利,东北野战军即可挥师入关,协助华北人民解放军一同对抗华北国民党部队,组织平津战役。于是,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

面对日益有利的战争形势,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失时机地作出打大歼灭战,攻占大城市,歼敌重兵集团的重大决策。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提出全党的战略任务是:建军500万,在大约5年的时间内(从1946年7月算起),歼敌正规军500个旅(师)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央军委决定把战略决战的首要目标选择在条件最有利的东北战场。

此时,在东北战场上,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有正规军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总兵力为55万人,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孤立地区。蒋介石深知东北情势危急,但为支撑全国战局,决定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铁路的方针,企图保住现有占领区,一旦形势发展不利,即经北宁铁路从陆上或经营口、葫芦岛从海上撤退。其部署是:由“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2个军6个师共10万人防守长春,钳制东北野战军主力向南机动;由“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第6兵团等部4个军14个师共15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以锦州、锦西为防守重点,维护东北与关内的陆上及海上的联系;东北“剿总”直接指挥第8、第9兵团等部7个军另1个整编师共24个师(旅)计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附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并支援锦州、长春方面之作战。

东北人民解放军在1948年3月冬季攻势结束后,解放了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东北解放区已连成一片。东北野战军已发展到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军区武装33万人,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的形势最为有利,已经具备了同东北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中共中央军委依据战局的发展和东北战场形势,制定了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把卫立煌集团封闭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此,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于9月10日下达了北宁路作战计划:第一步以奔袭动作歼灭北宁路除山海关、锦州、锦西以外各点守军,切断关内外国民党军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部署是:以7个纵队另3个独立师,歼灭义县至昌黎一线守军,尔后相机夺取锦州、锦西、山海关;以5个纵队位于沈阳西北和长春、沈阳之间,阻止沈阳国民党军向锦州或向长春增援,并随时准备参加攻锦作战和歼灭长春突围之敌;以1个纵队和6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等部围困长春。

标签: 辽沈战役

更多文章

  • 菲律宾独立战争有何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菲律宾

    菲律宾独立战争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是近代史上的重大革命,战火在世界各国蔓延。亚洲地区的第一次革命是菲律宾独立战争。此战中美国获胜,菲律宾战败。菲律宾独立战争是亚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菲律宾人民通过自己顽强不屈的英勇斗争,推翻了历时300多年西班牙的殖民统治。然而,1898年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和

  • 大西洋海战结果如何 大西洋海战的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大西洋海战

    大西洋海战简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出达十来起的著名战役,大西洋海战便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大西洋海战的著名是由它的特色而决定的,历史最长、对抗区域为大海,这就是大西洋海战的显著特点。从大西洋海战简介出发,去了解大西洋海战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并通过大西洋海战简介,去了解这场战役的起因、经过、结果,从

  • 阿拉斯战役简介 阿拉斯战役的影响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阿拉斯战役

    阿拉斯战役简介阿拉斯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组成部分,作为欧洲西线战场的其中一次战役,阿拉斯战役有着其独特之处,这是一场盟友由即将胜利走向注定失败的战役。那么翻阅历史资料的相关记载,详细去了解有关阿拉斯战役简介,从阿拉斯战役简介中去弄清此战役的开始、经过和结局,同样地,从阿拉斯战役简介中去弄清楚这场

  • 索姆河战役的过程 索姆河战役有什么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索姆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简介索姆河战役简介如下:索姆河战役发生时间是1916年6月24日至1916年11月18日之间,是发生在属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地区,被称作是第一次大战中参与规模最大的会战,参战方为德国和法国还有英国,法国和英国是同盟国。索姆河战役照片索姆河战役是英国和法国同盟军为了打破德意志军队的军事防御,并

  • 二战期间第一位被击毙的日本师团长到底是怎样死的?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二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亚洲的各个地区实施的侵略行为使得当时各个国家都痛恨不已。即使今天再次回首当年的往事,当年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都会让每一个正义人士义愤填膺。可以说当年没打死一个日本军人都可以让人们庆祝一番。在当年中国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我们英勇的人民军队以血肉之躯,抗击住了日军的侵略步伐,

  • 美墨战争背景 美墨战争为什么美国不全占完墨西哥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美墨战争

    美墨战争背景美墨战争是指美国和墨西哥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的爆发使墨西哥从此失去了大片土地,从而使美国成为占据控制美洲重要地位,那么美墨战争背景是怎样的呢?美墨战争图片这场战争发生的根源是得克萨和墨西哥对边境的问题发生争议,得克萨要独立,而墨西哥不承认得克萨独立,因此不承认边境是得克萨的。而墨

  • 大象枪是一种什么武器?为什么要叫大象枪呢?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大象枪

    说到大象枪好像我们经常有看到这个武器,但是这个武器怎么叫这个名字啊,小编也非常的好奇啊,所以这个大象枪到底是什么武器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所谓大象枪就是当初设计出来打大象的枪啊。只不过后来挪作他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很多英国人和法国人在非洲的殖民

  • 镇南关大捷:黑旗军大败法军 法国内阁集体倒台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镇南关大捷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在发动中法战争时,法国已从普法战争失败所造成的窘境中摆脱出来,军事力量有所恢复.中法战争过程中,法国远征军的兵力最多时有两万余人。法国远征军司令部下辖两个旅和一个内河舰队。每旅辖三个步兵团和炮兵、骑兵、工兵、电信兵等部队。步兵、骑兵的轻武器主要是夏什普式中心发火击针后装线膛

  • 甲午战争中最大的陆地战:平壤之战 AD1894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是甲午战争初期中日两国之间在朝鲜平壤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斗。从中国方面来说,早在两个月前以经开始为这次战斗进行准备了。在清朝廷和李鸿章的严令下,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 丰开阿四路大军,32营编制,共计13536人,从7月21日开始启程入朝。7月底,日军已开抵大同江口,开始派出小队的探兵前

  • 1950年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朝鲜战争

    美国人对朝鲜战争的起因有以下几类看法:第一类观点与韩国学界的传统主义学派的观点基本相同,认为斯大林主谋,或金日成与毛泽东共谋发动了朝鲜战争。持此观点者多为政客及部分为政府对外政策辩护的学者。杜鲁门、艾奇逊、杜勒斯、麦克阿瑟、李奇微等人是这类观点前者的代表,他们的回忆录及著作、文章无一不充斥着此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