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镇南关大捷的抗法的名将有哪些人

镇南关大捷的抗法的名将有哪些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184 更新时间:2023/12/31 16:54:48

镇南关大捷的抗法名将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广东钦州沙尾村人。他幼年的时候,父母双亡,孤身流落。后来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运动,立下了不少功勋,被朝廷御赐黄马褂,封骑都尉。

镇南关大捷的油画

1883年,法国入侵越南。而越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法军此举意图在让越南脱离中国的保护,从而使之沦为法国的殖民地。中国清政府得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愤怒。慈禧太后下令法国进行反击。

中法战争一开始进行地并不顺利,后来在英国的调停下,双方在天津签订了《中法新约》,使越南脱离了和中国的宗藩关系。但是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停战的消息并没有及时通知到在西南的清军,在此期间双方依旧战斗不断,从而使得英国的调停失效,中法战争持续。

清政府鉴于抗法前线的连连失利,调派68岁的老将冯子材到广西帮办军务。

冯子材到达广西后,对各部将士晓以大义,使之团结一心,一致对外。又将数万军队分布在前线的各个重要关卡中。

1885年3月,法军企图采取迂回战术击败清军。冯子材得到这个消息后主动出击,打乱了法军的作战部署,逼迫法军对清军的防御阵地发起攻击。23日,法军对镇南关发起猛攻,冯子材拼死抵抗,到了下午,清军各路援军及时赶到,对法军进行了三面包围。法军虽然殊死作战,但弹尽粮绝,被清军打死三百余人,不得不下令退出战斗。紧接着,冯子材又乘胜追击,连克渊、谅山等地,先后击毙法军近千人。

镇南关大捷使得法国内阁总理因此引咎辞职,鼓舞了中国西南的抗法热情。而指挥这场大战胜利的冯子材,也不愧为镇南关大捷的抗法名将。

揭秘镇南关大捷的过程是怎样的

镇南关大捷发生于公关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三月,为中法战争期间一次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而取得的重大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无疑是一场值得骄傲的辉煌圣战。这一仗,对提振民族志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整个镇南关大捷过程十分繁复,因而最终取胜结果也来得相当曲折。

1884年,中法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法军在宣光城作战不利的情况下,依旧源源不断地增兵越南,企图对我国广西门户发动进攻。1885年2月,在法军猛烈的炮轰下,谅山、镇南关等战略要地相继失陷,清军不得不后撤。由于清军主帅潘鼎新战败,朝廷将他革职,遂命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领并前往镇南关抗击法军,这便是镇南关大捷过程中“换将易帅”的插曲。

秉承“保关克谅”的决心,冯子材积极动员手下官兵在关前隘地区依托有利地形修筑防御工事,更调集三万大军准备在镇南关北与法军决一死战。1885年3月23日拂晓,法军第二旅千余人趁浓雾偷偷潜入镇南关,妄图发动偷袭,其余部队则兵分两路,向清军驻守的长墙进攻。

冯子材一早已有准备,眼见敌军在炮火掩护下蜂拥而至,接近长墙,冯子材大呼一声,率先领着两个儿子持刀跃出长墙。大刀寒光闪闪,长驱直入法军阵营!一时间,杀声震天,全军将士在主帅的感召下一同出击,转眼一场异常惨烈的白刃战拉开了序幕……法军猝不及防间被砍杀得伤亡惨重,指挥官尼格里也狼狈得负伤而逃。此一战,清军大获全胜,这便是镇南关大捷过程。

镇南关大捷结果是什么

1885年3月,年近七旬的老将军冯子材带领清军在广西镇南关重创来犯的法国侵略者,取得了镇南关战役的全面胜利,镇南关大捷因此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辉煌硕果。虽然,镇南关大捷结果是惨胜,清军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然而就其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书写的辉煌战绩而言,它依然值得广大炎黄子孙为之而骄傲。

1885年三月底,伴随着镇南关硝烟的散去,旷日持久的中法战争也已近尾声。

由于战败,法国总理茹费理的内阁倒台,法国政界也面临着一次全面洗牌。虽然,野心勃勃的法兰西人并未放弃通过战争获得巨大利益的打算,然而镇南关战役的失利,还是让他们尝到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的厉害。

当年六月,在英国的调停下,中法双方在天津举行会谈,并于6月9日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条约重新确认了1884年中法与越南之间签订的《第二次顺化条约》。从此越南脱离了中国,成为法国属地,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就此失去。

由此可见,镇南关大捷结果虽然是中方取得胜利,然而此一战并不足以改变近代中国软弱的外交形式及政治上难以崛起的现实,更况在此战役后,清军已精疲力尽,刘永福部下损失殆尽,且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也难以支持更大规模的战斗,因此,镇南关大捷结果,实际上并未改变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宿命,更没能改变近代中国令人堪忧的国运。

镇南关大捷有什么样的评价

公元1885年,中法交战正酣。六十七岁的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率领三万余名清军将士在中越边境的广西镇南关大破法军,沉重打击了西方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取得了收复镇南关战役的重大胜利,史称“镇南关大捷”。此一战为中国近代难得的一场对外胜仗,因而大涨民族志气,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镇南关大捷的评价亦颇高,称其为“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辉煌的战役之一”。

有关镇南关大捷的评价,近代许多文献资料上都有记载,荣获最高赞誉的,莫过于老骥伏枥志不移的冯子材将军。

自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以来,法军凭借武器装备的优势屡次增兵犯我国境,随着谅山、镇南关的相继失守,清军已然退无可退。清军主将潘鼎新因作战不利被清政府革职,于是,年近古稀的老将冯子材帮办广西军务,领兵前往镇南关抗击法军。

战役前,冯子材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依托地形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更身先士卒激励士气,显示出一名主将的高超用兵艺术,这也是镇南关大捷的评价如此之高的原因之一。

待法军攻至清军把守的长墙阵地后,冯子材立刻展开积极反攻,持刀杀出战壕,采用灵活有效的战术伏击敌军于阵前。老将军率子出战的壮举立刻激励了广大官兵,将士们如排山倒海般冲向法军,奋勇杀敌,一时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伤亡惨重。

此一战,毙伤法军精锐千余人,缴获了大量物资,取得了中法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法战争的形势。

镇南关大捷伤亡是多少

发生在公元1885年的镇南关大捷,是中法战争期间清军在广西镇南关战斗中重创法国侵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场著名战役,在近代中国是一场难得的胜仗。有关镇南关大捷伤亡人数,相传为清军伤亡一千六百五十人,法军伤亡一千余人,然而由于没有确切的历史资料记载,双方伤亡人数至今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数,并无精确数据。

虽然这场战役被定性为中国近代史上对外战争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然而镇南关大捷伤亡惨重的事实依然警醒后人,在积贫积弱的清朝末年,依靠薄弱的国防力量和落后的战略武器对抗船坚炮利的西方侵略者,中国军人需要付出多么巨大的牺牲。法国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883年,法军便借进攻越南之际挑起中法战争。1884年底,法军屡次增兵越南,继而占领战略要地谅山,进一步逼近广西门户。至此兵临城下之际,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临危受命,率部赶往镇南关,领导前线作战,并在1885年3月23日与法军第二旅千余敌寇决战于阵前。

法军指挥官尼格里指挥部队凭借炮火优势三面攻击清军。冯子材见敌来袭,率先跃出战壕杀入敌阵,一时间,全军倍受鼓舞,全力出击,与敌展开惨烈异常的白刃战。29日,清军攻克谅山,击毙千余名法军,法军指挥官尼格里负伤而逃,此一战以清军大胜而告终。

镇南关大捷伤亡固然惨重,但在全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下,沉重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捍卫了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尊严,在近代史上依然称得上是一场光荣而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揭秘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是谁

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冯子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侵略军事家,他曾参加过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先后在广东罗定、信宜等地剿灭过反清军事力量,并以68岁的高龄,东山再起,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中法镇南关大战。

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冯子材在到两广担任总督,参加中法战争之前,其实已经高老还乡了。他在广西担任提督之职十八年,于1883年提出称病罢官。但是还没等他在家里坐热了屁股,中法战争爆发。法国入侵越南,将越南沦为法殖民地,并使越南和中国脱离了宗藩关系。清廷得到消息后,朝野哗然。在慈溪太后的命令下,清廷派兵进入广西一代,和法军交战。战争初期,清军节节败退,进展不利。清廷撤换了在广西被法军击败的巡抚潘鼎新,派遣冯子材走马上任,巡抚广西。冯子材到任后,修筑工事,团结军民。此时中国和日本又爆发了中日战争,冯子材奉朝廷之命,率兵驰援,立下了赫赫战功。

1895年镇南关-谅山之战爆发,冯子材识破了法军迂回打击的战术,坚守阵地,并指挥周围的军队对法军进行三面包围,最终反守为攻,打出了镇南关大捷的辉煌胜利。在这场战斗中,冯子材击毙法军千余人,使得法国内阁总理下台。镇南关大捷的指挥者冯子材在中法战争结束后,被调往海南镇压黎族人民的起义运动,并在当地安抚流民,做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好事。

标签: 镇南关大捷

更多文章

  • 巴勒斯坦战役的起因 巴勒斯坦战役爆发的历史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巴勒斯坦战役

    由于美国操纵的联合国对巴勒斯坦不合理的分割,以及战争前犹太人武装对巴勒斯坦原住民的驱逐和对巴勒斯坦的占领,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问题的出现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当时,政治犹太复国主义兴起,

  • 巴勒斯坦战役的详细经过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巴勒斯坦战役

    起初,政治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只是世界犹太人中的一个边缘运动,至多只是欧洲犹太人中的一种思潮,多数犹太人对此没有兴趣,甚至反对。犹太人不认同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犹太人包括一些著名人士和领袖,意识到在巴勒斯坦复国必然伤害当地人民的利益,于道义不合,他们建议去寻找一块“没有人民的土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过程及结果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革命

    战争经过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机

  •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的过程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的结果及评价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军于1945年1月12日~2月3日在维斯瓦河-奥得河的作战行动。这次战役最终以苏联的胜利告终,为二战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战争过程各方面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的行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月12-17日),苏军突破德军防御,粉碎当面集团基本兵力,

  •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发生于什么时候?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双方的兵力部署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

    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为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在苏德战争中,乌克兰第1方面军为解放乌克兰西部各州和波兰东南部而实施的进攻战役,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斯大林突击的第六次打击。苏军在白俄罗斯的胜利行动(参见白俄罗斯战役),为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科涅夫)在7月月中前转入进攻创造了

  • 加里西亚战役的详细经过 加里西亚战役最后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加里西亚战役

    1914年8月18日至9月2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西南方面军各集团军对奥匈军队进行的战略性战役。该战役是在维斯瓦河与德涅斯特河之间在320400公里的正面上层开的。双方参战的军队有100多个步兵师和骑兵师,总计约200万人,近5000门火炮。加里西亚会战开始前,兵力对比为:俄军36.5个步兵

  • 关于加里西亚战役的评价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加里西亚战役

    战役期间,俄军各集团军前进了280300公里。进攻的平均速度为每昼夜89公里。双方均遭重大损失,但都未能达成预定目的。奥匈军队损失约40万人(其中10万余人被俘)和400门火炮。俄军损失约23万人(其中4万人被俘)和94门火炮。实施加里西亚会战的结果,加里西亚和奥地利占领的波兰部分领土,获得解放,匈

  • 加里西亚战役的起因 加里西亚战役爆发的历史背景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加里西亚战役

    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8日入侵塞尔维亚。做为对入侵的回应,俄罗斯在8月1日对奥匈帝国宣战。虽然奥匈帝国将40%的兵力用于对塞尔维亚作战,但俄奥两国在相邻的加利西亚地区率先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尤其两国均已经为这次冲突计划了很久。战前俄军制定了G计划以应对德军大举入侵的可能。如果

  • 东汉易京之战:袁绍消灭公孙瓒 形成中国北方最强势力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易京之战

    中国东汉末年,割据冀州等地的袁绍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灭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公孙瓒军的作战。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孙瓒。公孙瓒只守不攻,袁绍遂设下伏兵。公孙瓒中伏后,心知必败,逃回城中自杀。背景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袁绍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公孙瓒败走

  • 易京之战的背景跟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易京之战

    中国东汉末年,割据冀州等地的袁绍率军于汉献帝建安二年至四年(197199)攻灭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公孙瓒军的作战。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袁绍率兵攻公孙瓒。公孙瓒只守不攻,袁绍遂设下伏兵。公孙瓒中伏后,心知必败,逃回城中自杀。背景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袁绍在界桥之战中击败公孙瓒。公孙瓒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