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安庆保卫战的失误 安庆保卫战太平军战败的原因

安庆保卫战的失误 安庆保卫战太平军战败的原因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477 更新时间:2023/12/24 9:03:28

安庆保卫战

安庆是天京的西大门,安庆失守后,天京的西面完全暴露在清军的面前,天京岌岌可危。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军之所以战败不仅仅是因为其对手湘军的强悍,还因为太平军在这场战役中犯下的不少失误,这才致使数十万太平军被六七万湘军打得落花流水。

安庆保卫战的失败,有多方面原因。客观上讲,太平天国的对手湘军是在镇压农民革命中兴起的一支凶悍部队,它比清政府的绿营兵有战斗力;将领曾国藩胡林翼在与太平军多年的较量中,总结了一套反客为主,稳扎稳打的战略战术,死死咬住太平天国的要害部位,以阵地战为主,步步逼进,避开太平军机动灵活、飘忽无常、速战速决的长处,而发挥了自己实力雄厚、装备较好的优势。主观上讲,太平天国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在保卫安庆的决策和指挥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这就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第一,缺乏统一指挥。太平天国的后期,军事指挥系统很不健全,对于生死攸关的安庆保卫战,洪秀全也好,洪仁玕也好,都没有也不可能通盘的筹划与指挥。从实际情况看,陈玉成始终担负前线实际指挥任务,但洪秀全并没有给他前线指挥的名义和权力。合取湖北以救安庆的战略行动,是陈玉成与李秀成会商决定的, 由于双方没有统属关系, 因此出现南北两线谋而不合,各行其是的状况。西征失败后,陈玉成在解安庆之围的战斗中,除了自己的部队外,并不能直接指挥友邻部队及来援部队,每战均需与各部首领协商。这就难免地出现了一些部队不与合作,不听指挥的现象。如陈玉成约林绍璋前来练潭面议会剿瓜东河敌军一事,章王林绍璋却“忽云军事无定,粮草罄尽,官兵惶恐,欲移营鱼塘岗”为由拒不配合。l861年5月l3日,陈玉成写信给林绍璋,批评他“身居王位,如何酌议军饥反复无定……且殿下之兵,一战未开,即行自退,如误大事是殿下一人所误也,……即殿下欲移营鱼塘岗亦该先行文前来与兄酌议,如何轻举妄动,自惑军心。”(据1956年9月23日《浙江日报》副刊,原件见欧阳兆熊《辛酉出游日记》手稿。)“在战争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统一指挥。”安庆保卫战之所以出现没有前敌总指挥之怪现象,是因为洪秀全在杨韦事件后,猜忌心理日益发展,对谁也不信任,尽管要别人帮助他打仗,不得不委以重任,却又不给予足以担当重任的职权。

第二,协同作战不好。如果各将领能够以大局为重,同舟共济,协同作战,即使没有总指挥官,也能在召集人指挥下战而胜之。可惜,在安庆保卫战中,各将领都没有互相协作,造成失利,这主要是李秀成与陈玉成不和所致。李秀成因陈玉成先于自己封王而很有意见,暗中与之较劲,并常常借机抵毁之。在西征中,李秀成一度在鄂南赣北取得很大进展,在鄂赣之间已经开辟了一个相当大的临时根据地。如果李秀成能联合屯军黄州的赖文光南北夹击,完全有可能克复武昌。但他在鄂南扩充数十万起义群众后,见敌军胡林翼增援,便不战而退,于7月中旬退回江西。后在安庆危急时,李秀成在兴国接到陈玉成告急救援信,天京也令其北援,但李秀成置若罔闻,按兵不动。这都是李秀成较劲心理的反映。两大主将如此,其他将领不配合作战的事屡有发生。林绍璋不认真配合,造成援军失利。

第三,战术运用上的重大失误。一是,为一城一地的得失死打硬拼,以己之短,击人之长。陈玉成在“围魏救赵”失利之后,转而采取死打硬拼的战法。当时湘军深沟高垒,采用围城打援之法消灭太平军有生力量,近乎张网捕鱼。太平军被分割为二,城内守军不得不进行阵地防御,城外援军不得不进行阵地攻坚。此时,聪明的办法应当是,当机立断,组织退却,以便保存实力,待机破敌。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以来,创造了一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善于打运动战,而没有本钱打阵地战。陈玉成曾用这套“绝活”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令敌闻风丧胆。如果他当时能保持冷静头脑, 改变打法,在安徽各地驰骋,既可以保存实力,又可以有效牵制围攻安庆之敌,则安庆存亡未可定论。可惜陈玉成只看到保卫安庆的重要性,却没有看到进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的危险性,而决计死打硬拼到底,结果陷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一代枭雄陈玉成竞如此执迷不悟,也可以说是农民领袖缺乏战略眼光的反映吧。

二是,逐次增兵,收效甚微。首先,太平天国每次动员的援军数量不少,但精兵不多。其次,几次增援安庆的军事行动,只是在一条路线上,结果让湘军以逸待劳,一一击破,五次增援被打败四次半。由于增兵受阻,安庆城内外的太平军在兵力、粮秣和武器装备上日益枯竭、士气沮丧、坐以待毙,而湘军则越战越勇,气焰嚣张,战局无法逆转。数十万农民起义军最终败给了人数仅六、七万的湘军之手,可悲、可叹!

标签: 安庆保卫战

更多文章

  • 安庆保卫战时间 安庆保卫战中与湘军大战的太平天国将领是谁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安庆保卫战

    陈玉成安庆保卫战发生于1859年夏,由于安庆的重要战略地位,清军死攻,太平军死守,两军伤亡极大,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安庆保卫战中与湘军大战的太平天国将领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陈玉成。与湘军大战后败走的陈玉成被手下出卖成为清军的俘虏,但他至死不降,最后被残忍地凌迟而死。安庆保卫战时间安庆是1853年

  • 昆阳之战胜败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昆阳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胜败的原因是什么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四十二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 昆阳之战指的是什么 昆阳之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指的是什么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

  • 什么是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发生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邑之围

    什么是马邑之围马邑之谋一般指马邑之围,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西汉在马邑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1],就在匈奴单于快要进入汉朝的埋伏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汉军包围计划,致使匈奴军未

  • 特洛伊战争:红颜祸水只是战争借口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特洛伊战争

    在公元前12世纪,迈锡尼王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而跟小亚细亚西南沿海的国家发生冲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特洛伊战争。相传,征战特洛伊的统帅正是当时迈锡尼王国的国王阿伽门农。特洛伊战争经过10年的战争,迈锡尼终于征服了特洛伊,然而这个胜利却没能改变迈锡尼文明衰落的历史命运。10年的特洛伊战争消耗了迈锡尼大量的

  • 火烧赤壁:赤壁之战的火到底是谁放的?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万千木船到底是谁烧的?赤壁之战大家都很熟悉了,典故就不在重复,今天我们来探讨赤壁之战里的万千木船,到底是谁烧的?真烧还是假烧?为什么要烧?烧了多久?我们先百科一下知识,木头是实物,古代造船99%以上是木头做的,当然还包括铆钉一些工具等1%左右的材料构造而成。赤壁之战然而木头是易燃物品,现代科

  • 汉朝的虎贲军是什么样的军队 虎贲军战斗力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虎贲军

    退避三舍意思是指主动退让90里,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舍是古代的计程单位,在古代的时候,行军以30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晋文公重耳,该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虎贲军退避三舍的故

  • 垓下之战楚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垓下之战

    楚军失败原因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三、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

  • 周康王攻鬼方之战位于中国什么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周康王

    周康王姬钊(?―公元前996年),姬姓,名钊,周武王姬发之孙,周成王姬诵之子,西周第三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96年。鬼方(位于今陕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西部)是古代北方游牧族之一,经常侵扰中原地区。周康王攻鬼方之战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曾将其放逐至泾、

  • 昆阳之战发生的历史背景介绍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昆阳之战

    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挺多的,昆阳之战更是这其中的典型范例。昆阳之战中,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一战成名,也为自己日后夺取中原打下基础。明朝思想大家顾炎武曾以“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来赞扬刘秀在昆明之战中的出色表现。昆阳之战发生在王莽新朝时期,即公元23年,王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