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天京保卫战双方兵力 天京保卫战背城而走由谁提出的 天京保卫战天京是指现在哪里

天京保卫战双方兵力 天京保卫战背城而走由谁提出的 天京保卫战天京是指现在哪里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270 更新时间:2024/1/25 15:59:00

天京保卫战双方兵力对比

天京保卫战是发生在公元1862年一次非常重要的地主阶级战役,这场战役中太平天国的主力军队全部被歼灭,所以后代有历史学家非常关心天京保卫战双方兵力多少的问题,其实根据后来的历史学家估计,在天京保卫战刚刚打响的时候,两个方面的兵力数量都不在少数,粗略估计,天京保卫战中,洪秀全手下有10万人马,而清政府更是派出了20万人。

天京保卫战图片

天京保卫战双方兵力其实很多,因为30万人口对于当时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但是天京战役前后历时仅不到3年的时间,最后太平军死伤无数,后来历史学家估计,刚开始打响天京保卫战的时候,洪秀全手下有10万精兵强将,而他的心腹大臣李秀成也有自己的嫡系部队接近1万人马。

再来看清政府,根据后来历史学家的粗略估计,当时曾国藩刚刚从湖南赶到天京的时候,他手下的兵力至少有15万人,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曾国藩的嫡系部队,而后来清朝的政府又给曾国藩派了五万人马去攻打安庆,所以综合来看,清政府在安庆的驻军加上曾国藩手下的军队能够达到20万精兵强将。其实在这场天京保卫战中虽然两方人马都很多,但是最后死伤的也很多,于是根据历史学家的估计,在1864年底的时候,天京城内守军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分都战死,而且曾国藩还命令手下放火,所以天京保卫战的10万太平天国军队很可能没有逃出来或者直接被俘虏,大部分都死于这场灾难,而曾国藩经过两年的苦战,清政府这边的死伤人数也不在少数。

天京保卫战背城而走由谁提出的

一直以来,天京保卫战的相关事宜都成为后代的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自然而然的天京保卫战背城而走谁提出的这个问题成为后代历史学家关心的话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背城而走这个理论第一次提出的人是忠李秀成。

天京事变图片

其实背城而走这4个字的含义很好理解,因为当时天京已经被曾国藩的湘军彻底围困,城外没有援军而城内也没有粮草,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这时候忠王李秀成提出另建一个都城,让一小部分军队带领老百姓突围,然后在江南的富庶地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太平天国政权,这就是背城而走含义的由来。不过可惜忠王李秀成的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天京保卫战最后还是失败了,曾国藩率领10万大军攻入了天京城,并且放火烧城,太平天国起义最后失败。

其实天京保卫战背城而走理论是后代军事学家普遍赞扬的一个理论,因为后来事实证明忠王李秀成背城而走的这个理论是非常可行的,不过当时洪秀全没有采纳。其实也有人认为,天京保卫战背城而走谁提出的这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答案,那就是洪秀全,因为有人认为洪秀全当时想率领一小部分军精锐军队突围去江浙等地,不过后来的历史学家大多数否认这种说法,因为洪秀全本人是否定了背城而走理论的。

天京保卫战曾国藩为什么纵容曾国荃屠城

一直以来,天京保卫战都是后代历史学家关心的话题,而且根据后来的历史学家证实,在这场战争中曾经发生过一次惨烈的大屠杀事件,天京保卫战曾国藩纵容曾国荃屠城,使得城中的老百姓大多数死伤惨重,甚至有人说在天京保卫战中一共有50万人死于非命,有大量的金银财宝被掠往了湖南。

天京保卫战图片

其实后来的历史学家证实说,天京保卫战曾国藩纵容曾国荃屠城这个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当时曾国藩和曾国荃两兄弟曾经在天京保卫战之前就下了狠心,一定要在战争之后震慑其他的部队,出于自己的私欲,而且也为了满足士兵们的抢劫欲望,允许手下屠城伤害无辜的老百姓,对于政治敌对势力他们是不会手软的。其实后来的历史学家认为,天京保卫战曾国藩纵容曾国荃屠城这一事件进行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天京保卫战从1862年开始,从1864年下半年就已经打进入尾声了,1865年的时候,天京基本上已经恢复平静。

屠城事件一共持续了很可能不到半年的时间,但是就在这半年的时间中曾国藩曾国荃两个兄弟给天京的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很多屠城事件,曾国藩和曾国荃两兄弟在天京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之后,允许手下屠城,一是为了震慑敌对势力,二也是为了壮大自己湘军的势力,毕竟在这场战争中人数死伤过半,士兵们有苦难言。

天京保卫战中伤亡人数是多少

一直以来,天京保卫战伤亡人数是多少这个问题都是后来历史学家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场战争彻底标志着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而且也标志着清政府的统治开始走向末路,在这场战争之前有历史学家曾经粗略估计过,曾国藩带领的人马至少有15万人,加上清政府之前派遣的五万援军,所以清政府这边很可能有20万精兵强将,太平天国方面也毫不示弱,他们至少有10万人。

天京保卫战图片

所以两方面加起来,天京保卫战打响之前,一共有30万人被投入了这场战争,但是在1865年战争结束的时候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太平天国起义军一共十万人马,几乎没有被俘虏或者是逃出城内的,因为1864年底的时候曾国藩派遣自己的弟弟放火,并且焚烧了整个天京城,使得里面的守军负隅顽抗不能够逃出来,所以10万人马没有逃出来的,也没有主动投降的,很可能洪秀全手下10万精兵强将都葬送在了这场战争中。看清政府这方面,经过两年半的激烈战争,曾国藩自己的军队也没有剩下多少,他之前带来了15万自己的嫡系部队,不过后来搬师回营的时候只剩下了7万人马,有一部分还是老弱病残,而清政府后来派去围困安庆和庐州地区的援军也不到5万人,5万人马后来回到京师的只不过2万人左右。

如果这样综合来看的话,天京保卫战伤亡人数是多少这个问题就很明确了,天京保卫战中洪秀全方面死伤了10万余人,而曾国藩自己也损失了8万人,再加上清政府损失了2万人左右,加起来损伤了20万人。

天京保卫战天京是指现在哪里

一直以来,天京保卫战都是后来历史学家关心的话题,所以自然而然的,天京保卫战天京指现在哪里也成为后人关注的焦点,其实后来的历史学家对于天京保卫战天京指现在哪里这个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答复,天京保卫战中的天京指的就是现在我国南方的大城市南京。

天京事变图片

之所以古时候的南京被称为天京,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把南京地区当做自己的大本营和老巢,而为了彰显自己政权的强大,洪秀全也为了改朝换代,树立一个新的榜样,所以把南京这个名字改成了天京,树立自己的权威,从此天京的名号就打响了,其实天京保卫战中的天京指的就是南京这个城市,而天京保卫战就发生在南京附近。之所以称为天京保卫战,是因为洪秀全和其手下的将军为了正式打败清政府,也为了建立自己的大本营和基地,就把南京这个城市当做自己的都城,准备以后打败清政府的时候在这里安家立业,所以南京就是太平天国的根据地,天京保卫战指的就是围困南京,把南京地区变成一片火海的战争。

标签: 天京保卫战

更多文章

  • 宋越熙宁战争背景:社会弊病累积多年爆发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越熙宁战争

    后来历史学家认为宋越熙宁战争背景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宋朝国力空虚,宋朝的三冗两积社会弊病从一开始就有,但是在熙宁战争期间尤为显著,正是由于李超统治者看到了宋朝外强中干的历史局面才敢轻举妄动,对宋朝进行大举侵犯。其实宋越熙宁战争背景还应该包括两国之间的关系,在熙宁战争爆发之前两个国家的关系非常微妙,李

  • 日本战国时期冲田畷之战的根本原因:权力和利益的争夺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冲田畷之战

    为了全面了解冲田畷之战起因、过程和结果,需要率先了解冲田畷之战背景。通过研究冲田畷之战背景得知,冲田畷之战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龙造寺隆信是位心狠手辣、生性多疑的领导者。早年间,龙造寺隆信经过自己打拼,一跃成为筑前、筑后、肥前、肥后、丰前各一部、对马、壱岐的统治者,并且成为九州的三

  • AD1234年蔡州之战的爆发直接推动了金朝的灭亡?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蔡州之战

    蔡州之战是金朝对抗南宋和蒙古联合的最后一场战役,从蔡州之战的结果得知,金朝在这场战役中走向了灭亡。纵观蔡州之战的整个过程,蔡州之战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双方力量悬殊过大,走下神坛的金朝在面对南宋和蒙军的联合时,除了背水一战,便无路可退。公元1234年,金哀宗匆忙召集文武百官,将自己的君主之位传给

  • 高卢战争:一场侵略与掠夺的战争还有积极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高卢战争

    高卢战争是罗马的独裁者恺撒对高卢地区进行得到八次远征战役,通过高卢战争恺撒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从一个负债累累的政客成为了一个腰包鼓鼓的财阀,而且还使得自己的军团从区区四个壮大成为了十余个,可以说是高卢战争使得恺撒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蜕变,成为了一个雄霸一方的地方大员。下面做一下高卢战争简介。作为高卢战争的

  • 李奇微的军事思想和麦克阿瑟有哪些不同 李奇微如何评价朝鲜战争 美国人如何评价李奇微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奇微,麦克阿瑟

    李奇微的军事思想和麦克阿瑟的不同李奇微和麦克阿瑟都是美国著名的军事家,两位都曾担任过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的总司令。但是李奇微是在麦克阿瑟之后担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这跟当时的局势和两人的军事思想不同而做的调整,李奇微的军事思想和麦克阿瑟有哪些不同,这要从具体的事件去分析。战场

  • AD1042定川寨之战评价:宋朝无法接受的一场失败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定川寨之战

    对于历史上的“定川寨之战”,它是宋仁宗时期爆发的宋夏战争中的第三场战事,最后以宋败夏胜收场,那么定川寨之战简介是怎样的呢?首先关于“定川寨之战”,它主要发生于北宋庆历二年,也就是在1042年期间。当时是在宋与西夏两国的战争中,西夏的军对开始进攻宋泾原路

  • BC270年阏与之战:秦国暂时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条件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阏与之战

    战国时,周天子羸弱不堪、诸侯相互争霸,最后形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史称“战国七雄”。七国为增强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对内实施改革,对外兼并小国。至战国中期,七国又陆续推行变法,以谋“称霸天下”。其中,成效最大的当属秦孝公起用商鞅实施的变法,

  • 马邑之战发生的背景:匈奴不断残害百姓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马邑之战

    公元前133年汉朝马邑之战爆发。马邑之战又被称作马邑之围,也有人称马邑之谋。这场战役的目的是诱惑敌人进而歼灭敌军。是西汉汉武帝在位时,由王恢进言策划的准备消灭匈奴的大战。正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载的那样:昔汉之王恢,欲徼一时之幸于匈奴,故为马邑之役,孝武许之,是恢欲奉诏以从事也。然后以谋出于恢,故

  • 意大利战争导火索 意大利战争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意大利战争

    发生在公元1494年至1559年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大陆上演的一场跨世纪的争霸之战。关于意大利战争起因,欧洲历史文献中解释为米兰公国内斗而引起的城邦之争。公元1494年,米兰大公乔万·加利佐·斯福尔扎对其摄政叔父洛德维科·斯福查独揽大权,意图篡位的野心有所

  • 大凌河之战背景:明朝苟延残喘而后金日益壮大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它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崛起。大凌河之战背景是在明末清初之时,由于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曾在北宋时期建立金国。历史上为了区分明确,将清朝的前身命名为后金。大凌河之战是苟延残喘的明王朝与正在崛起的后金政权之间的交锋。大凌河之战中雕塑大凌河之战是在两个政权内忧外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