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马邑之战发生的背景:匈奴不断残害百姓

马邑之战发生的背景:匈奴不断残害百姓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702 更新时间:2024/1/23 14:49:52

公元前133年汉朝马邑之战爆发。马邑之战又被称作马邑之围,也有人称马邑之谋。这场战役的目的是诱惑敌人进而歼灭敌军。是西汉汉武帝在位时,由王恢进言策划的准备消灭匈奴的大战。正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载的那样:昔汉之王恢,欲徼一时之幸于匈奴,故为马邑之役,孝武许之,是恢欲奉诏以从事也。然后以谋出于恢,故下吏不赦,使恢自杀。

当时汉武帝采取王恢的建议,准备进攻匈奴。当匈奴单于准备进入汉朝的埋伏圈内时,当时的一个守卫却私下向匈奴单于告发了汉军打算偷袭匈奴部队的计策,匈奴单于接到告密就马上下令让还未抵达汉军包围圈的匈奴大军立刻撤退,就这样王恢的计策失败,匈奴未受到任何损失,反而变本加厉的残害大汉边境百姓。汉朝马邑之战失败的影响巨大,从此匈奴发狠,四处出兵侵扰汉朝的边境,致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匈奴用这个方式来报复汉武帝对他们采取的马邑之围。

汉武帝因马邑之战没有成功伏击匈奴,反而使黎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中深感痛恨与自责,将马邑之战失败的责任全部怪罪于当时提供计策的王恢,王恢不堪忍受,随即自杀谢罪。从此以后西汉才开始与匈奴进行长期大规模的战争。这次战争虽然失败,但也结束了西汉初年以来所信奉的和亲政策,而且还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文化交流,也有其积极作用。以上便是史上著名的汉朝马邑之战。

马邑之战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事件,那么马邑之战的背景是什么呢?马邑之战简介中记载,秦汉时期匈奴冒顿单于为了能够自立为王,亲手杀死了他的亲生父亲兴曼单于并且把周边部落都攻下,统一匈奴各部。随着军事的不断增强,匈奴逐渐走向强盛。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因为汉朝朝廷无暇管理北部治安,所以冒顿单于借此机会利用兵强马壮的优势攻入北方,这使汉王朝在北方的统治受到直接影响。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在争伐韩信的时候被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虽然最后汉高祖得以突围,但自从这件事过后西汉王朝不得为了换取边境的安宁委曲成全,同意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马邑之战的背景中记载,汉朝在经过“文景之治”后,积累了巨额财产并且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便使匈奴受到了强大的威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后,对匈奴实施军事打击并且在政治上废除了和亲政策。

后来汉武帝又派人去周边国家进行友好往来并且在经济、军事、外交这些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西汉抗击匈奴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起来。由于匈奴一直侵犯汉王朝的边界领土,经常在边界抢夺、残害百姓。这一系列的挑衅最终激起了汉王朝的反抗,最终引发了马邑之战。以上便是汉武帝时期马邑之战的背景。

马邑之战的起因是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和朝中大臣一起商议匈奴使者请求和亲的对策。

和亲政策是自汉高祖刘邦开始就奉行的,大汉经常将公主嫁给匈奴首领,以此换取双方边境的和平。但匈奴却总是背信弃义。针对这种情况大将军王恢的建议是不能和亲,因为匈奴老是不遵守合约反复侵犯边境,所以朝廷需要的是出兵讨伐匈奴而不是用和亲这种软弱的行为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御史大夫韩安国的反对,并且大多数臣子都同意和亲,最终汉武帝采纳了韩安国的建议,同意与匈奴和亲。

马邑之战的起因记载公元前133年,有个商人找到王恢跟他说匈奴频繁侵略边境,搞得边境百姓鸡犬不宁。聂壹提议说大汉朝为何不去趁此和亲机会把匈奴引进来,打他个措手不及呢?并提出自己可以当间谍糊弄匈奴,假装投靠他们,然后汉军趁机围剿匈奴。马恢便马上把这个计划奏书给汉武帝,汉武帝再次召开群臣会议。御史大夫他们依旧反对这个计划,他们怕兵马一动就会引起骚动并且此次讨伐胜负难料,两方大臣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经过这场难分胜负的口舌之战后,王恢获得胜利,汉武帝采取了王恢的建议并且下旨开始操练兵团,准备按照计划埋伏兵马,等待匈奴的到来趁此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消灭匈奴,这便是马邑之战的起因。

马邑之战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公元前133年农历六月,汉武帝命大将军李广、韩安国、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大将军王恢、李息率兵从侧路准备袭击匈奴并且切断后路,目的是一举消灭敌人。此次作战汉武帝派遣30万精兵,并且在出征前,汉武帝同大臣及商人聂壹商议怎么样诱惑敌人前往马邑。

马邑之战的过程是漫长的,聂壹常年出塞经商在边境也算小有名气,聂壹单身一人去会见单于并且假装投靠他,聂壹对单于说他手下有数百人杀死马邑县令简直易如反掌,等事成之后财物全部归单于所有,但为了防止汉兵追击,匈奴必须得派兵前来接应。因为单于贪婪,所以他听从聂壹的建议,亲自率领十万精兵进入武州塞,聂壹返回马邑后与县令商议并且杀死一名囚犯,把他伪装成县令的头颅挂在了城门之上,以此来糊弄匈奴使者。

单于听到使者的报告,马上起身率领大军前往马邑,当匈奴快要到达马邑的时候,单于发现此处有牲畜却没有人。巧合的是匈奴此时正好攻下一个边防小亭,俘获了雁门尉使。威逼利诱下尉使将汉军的作战策略全部告诉单于,单于听后先是大惊又是大喜,并说尉使是匈奴的福星,并封他为大王。汉军的计划败落,单于下令撤退,王恢、李息等人已经埋伏好了准备开战,得知匈奴退兵后非常惊讶,王恢认为自己的兵力打不过匈奴也就只好撤退。韩安国将军发现好几天没动静于是就改变原来的作战方案私自率兵出击但一无所获。以上便是马邑之战的过程。

标签: 马邑之战

更多文章

  • 意大利战争导火索 意大利战争背景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意大利战争

    发生在公元1494年至1559年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大陆上演的一场跨世纪的争霸之战。关于意大利战争起因,欧洲历史文献中解释为米兰公国内斗而引起的城邦之争。公元1494年,米兰大公乔万·加利佐·斯福尔扎对其摄政叔父洛德维科·斯福查独揽大权,意图篡位的野心有所

  • 大凌河之战背景:明朝苟延残喘而后金日益壮大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大凌河之战

    大凌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战役,它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崛起。大凌河之战背景是在明末清初之时,由于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曾在北宋时期建立金国。历史上为了区分明确,将清朝的前身命名为后金。大凌河之战是苟延残喘的明王朝与正在崛起的后金政权之间的交锋。大凌河之战中雕塑大凌河之战是在两个政权内忧外患

  • AD2011-AD2017 叙利亚战争起因 叙利亚战争双方损失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叙利亚战争

    叙利亚内乱,缘起于2011年3月,15名少年因在墙壁上图画反政府涂鸦,而遭到逮捕。15名千少年遭到政府酷刑毒打,被拔去指甲,两名少年被肢解。其中9位少年的母亲,还遭到政府军的轮奸和恐吓。叙利亚战争无助与冰冻的眼睛事件一曝光,迅速引爆叙利亚,全国展开游行和抗议,呼吁严惩腐败,要求民主!面对全国上下的抗

  • 孟良崮战役伤亡 孟良崮战役的意义有哪些 孟良崮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孟良崮战役

    孟良崮战役伤亡情况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都产生了一定的伤亡情况。具体孟良崮战役伤亡历史上是有详细记载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雕像国民党派出的大约四十五万人的军队,一共有三万多人伤亡,其中被俘虏的有将近两万人,在战争中死亡的有一万三千人。其中国民党还有一个更巨大的损失,国民党军队总指挥张灵甫在孟良

  • 历史上十次俄土战争介绍 俄土战争对欧洲的历史影响 如何评价俄土战争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俄土战争

    俄土战争是指17-19世纪俄国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为争夺高加索、巴尔干、克里米亚、黑海等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重要的有10次,此外双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交战和土耳其在俄国内战中的干预通常也被认为是第11次和第12次俄土战争。俄土之间的战争断断续续前后共长达241年,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战

  • 甘之战的意义: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甘之战

    夏后启武力登上华夏部落联盟领袖之位后,为了排除各部落的反对力量,与不服他统治的最高领袖地位的有扈氏展开战争,即甘之战。甘之战过程非常激烈,最后的结果是夏后氏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历史文献对甘之战过程的记载少之又少,只有夏后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

  • 滑铁卢战役爆发的原因 滑铁卢战役双方兵力对比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滑铁卢战役

    滑铁卢战役是1815年6月18日发生在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和第七次反法联盟之间的一场激战,这场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对欧洲大陆还是对拿破仑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滑铁卢战役简介可以了解一下这次战役的有关情况。滑铁卢战役滑铁卢战役简介:1815年战败被放逐到厄尔巴岛的拿

  • 拿破仑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拿破仑战争的评价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中的经典战役有很多,像:马伦哥战役、奥斯特利茨战役、滑铁卢战役等。拿破仑战争经历了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不乏有经典的战役,但是胜败乃兵家常事,有胜利会有失败,但是作为著名的领秀,拿破仑完全展示了自己军事上的才能。滑铁卢战役画在拿破仑战争中的经典战役中,马伦哥战役可谓是拿破仑引以为傲的战役。此

  • 高丽蒙古战争的结果 高丽蒙古战争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高丽蒙古战争

    高丽蒙古战争发生在高丽王朝与蒙古王朝元朝之间,这场战争可谓是旷日持久,从1231年一直持续到了1273年,蒙元统治者九次派遣军队去征服高丽王朝,战争的目的就是蒙元要求高丽王朝臣服于自己,而高丽王朝总是屡次违背蒙元的意旨,对蒙元的统治进行反抗,战争的最终结果是高丽王朝臣服。下面做一下高丽蒙古战争简介。

  • 中印战争的详细过程 中印战争双方兵力部署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印战争

    中印战争的第一阶断:印军在中国境内部署了100多个据点。这些据点最近的距中国哨所几十米甚至几米远,形成“面对面”的对峙,有的楔入中国哨所之间,有的还插到了中国边防哨所背后来了。印度军队一步逼近一步,显然要打上门来闹事了。中印战争印度军队加快了武装入侵中国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