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忽必烈得到蒙古大汗的位置后,为何要将国号改为“大元”?

忽必烈得到蒙古大汗的位置后,为何要将国号改为“大元”?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418 更新时间:2024/2/3 5:19:03

中国历代的国号,曾经都是一些地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周天子崛起在“周”这个地方,得天下以后定国号为“周”,秦人崛起在“秦”这个地方,得天下以后定国号为“秦”,刘邦得天下定国号为“汉”,到不是因为他是“汉”这个地方的人,而是因为他曾经被天下盟主项羽封为“汉王”,他以汉王的身份入主中原,曹操的儿子称帝,国号“魏”,是因为他的父亲作过“魏王”,其地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内,杨坚做过北周皇帝的“隋王”,得天下也以“隋”号之,“隋”地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一带,唐朝的开国皇帝做过隋朝的“唐王”,宋朝的开国皇帝没有做过“宋王”,但曾经领过周朝“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一职,因此建国后国号为“宋”。

宋朝建立以后经历了三百来年的风风雨雨,先是被辽金两个来自北方的政权,夺去了长江以北的大片江山,最后终于被同样来自北方的元军所灭,这已经是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十六年以后的事了,如果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算起,那就是六十多年以后。这回,来了一个不照先例办事的皇帝,这位皇帝和他的父祖,本来崛起于大漠以北的蒙古地区,照老规矩得了天下就叫做“蒙古国”好了,多省心的事儿,他的父祖两代出于草创,也姑且是这么办的,但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这位大汗有了新的想法,不照老规矩办了。

成吉思汗家族的发迹史,说起来枝枝蔓蔓,说上三天三夜也难于说清楚,简短截说,那就是成吉思汗的亲孙子忽必烈,经过一系列的内斗外斗,终于在公元1260年,得到了蒙古大汗的位置,七年以后,忽必烈迁都“大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又过了四年,他将他的国家改名为“大元”。

要改变一国的国号,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这件事情在好几年以前就已经开始筹划。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叫的响的名字,谁愿意轻易的改变一个国家的国名呢?忽必烈得到了一个好名字,因此他毫不犹豫的用“大元”取代了“蒙古”,“大元”的国号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这当然不是出于皇帝自己的主意,虽然忽必烈从小就喜欢汉人的文化和历史,也有条件受到较好的教育,可是即便是这样,他的汉文化的程度,还不能达到这样的水准,“大元”这个国号的提出,的确来自中原知识分子的建议。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嫡亲孙子,其父是成吉思汗的嫡幼子拖雷,拖雷大家都熟悉,只要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或者电影电视剧,无不知道拖雷是郭靖大侠儿时的伙伴。拖雷又有六个嫡亲的儿子,其中有三个做了皇帝,他们是:长子蒙哥,1251年至1259年,为蒙古国第四任大汗,在中国的史书中为元宪宗;四子忽必烈,继蒙哥为元世祖;第五子旭烈兀,为伊利汗国主,《史集》一书直接称之为“伊郎国皇帝”。

忽必烈已是成吉思汗创业以来的第三代,因为有父祖开创的局面,忽必烈的早年生活,想必和成吉思汗当年赤手空拳打世界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因为蒙古人的传统,免不了还要学习驰马疆场,但是也有了条件接受一些较好的教育,和起于草莽的成吉思汗迥异了。1251年,忽必烈的亲哥哥蒙哥做了大汗,忽必烈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元史世祖本纪记载道:帝在潜邸,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岁辛亥,六月,宪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长且贤,故宪宗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由此可见,早在漠北做藩王的时候,忽必烈就有“大有为于天下”的抱负,在他的身边开始聚集一些有学问的人才。忽必烈对汉族的文化很有兴趣,非常的神往,这就象我们今天很多国家的年轻一代,都十分神往心中的自由世界一样,所以,当时的忽必烈就已经延聘了不少的汉人到王府来做幕僚,向他们学习汉人的文化和制度,这些许多汉族的幕僚中间,有一个当时叫做“子聪”的和尚,他就是后来主持营建北京城、改国号、制定朝仪的刘秉忠

公元1271年的旧历十一月,由刘秉忠领衔,几位大臣给忽必烈上了呈文,呈文说:“元正、朝会、圣节、诏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礼。”就是说按照忽必烈认可的方案,改国号行朝仪的一系列策划工作已经完成了,忽必烈非常高兴,批准了他们的方案,正式建国号为“大元”。为此,朝廷下了一道诏书,公告天下。

在古代,朝廷的诏书也都是很好的文章,因为写诏书的人都是当时文人的冠冕,如果没有一流的文章手段,做皇帝的也不可能任用他来为自己草诏,所以,这些诏书也都可当作好文章来一读,这类文章一般来说,都非常大气、庄严,又有雄辩的说理,又有华丽的辞藻,甚至还有平易近人的态度,让天下的人听起来能够心服口服。不信的话可以试读一下这分诏书,诏曰:

诞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绍百王而继统。肇从隆古,匪独我家。且唐之为言荡也,以之而著称;虞之为言乐也,舜因之而作号。驯至禹兴而汤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还,事殊非古。虽乘时而有国,不以义而制称。为秦为汉者,著从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经制之权宜,概以至公,不无少贬。

我太祖圣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图,四震天声,大恢土宇,舆图之广,历古所无。顷者,耆宿诣庭,奏章申请,谓既成于大业,宜早定于鸿名。在古制以当然,于朕心乎何有。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兹大冶流形于庶品,孰名资始之功;予一人底宁于万邦,尤切体仁之要。事从因革,道协天人。于戏!称义而名,固匪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负于投艰。嘉与敷天,共隆大号。真是漂亮的文章,是出于刘秉中的手笔吗?

刘秉忠生于1216年,比忽必烈仅小一岁。当时的北中国,由辽、金两朝的统治已经超过了两百年,刘秉忠的父亲和爷爷,都曾经是金国的官吏。由于家庭有入仕的传统,十七岁的时候时候,刘秉忠也曾进入当局的下级机构做刀笔小吏,算起来这一年该是1233年,而金国被灭也在这一两年间,而此前数年华北地区早已经兵戈不断,可见刘秉忠刚刚参加工作,就是在蒙古国的行政序列中,只不过象他这样下级的文官,实在无须对局势负什么责任,专业技术人才,不管怎么改朝换代朝廷都是需要依靠的。

然而,刘秉忠这个人看来不是凡品,不久以后,他因为不甘心于这份下级文吏的工作,终于弃职到武安山出家为僧了,这时候他的名字叫做“子聪”。1247年,三十岁的僧人子聪,因为游历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不知因为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他被忽必烈招进了幕府,从此深得忽必烈的器重。他们曾经在一起讨论过“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等高深的政治理论问题,忽必烈非常喜欢让这些有学问的汉臣给他讲历史掌故,最喜欢听的是讲唐太宗等帝王的治国故事。某一年,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继承了蒙古大汗的位置,于是指派忽必烈主管漠南汉族地区的军国事务,“尽属以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可谓所用得人。

追随忽必烈十余年以后,刘秉忠奉命还俗,又过了十年,刘秉忠去世,死后赠太傅,封赵国公、常山王。就是这个刘秉忠,在1271年向忽必烈建议改国号为大元。

从“大元”这样的国号可以看得出,忽必烈的志向是很高远的,他是心怀天下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又过了八年,大元的海军在厓山大败宋军,宋亡,他终于得到了南宋数千里的锦绣江山,大元至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富庶,最难于想象的大帝国。对于这个庞大帝国的疆域,古人有很多描述:

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若夫北庭、回纥之部,白霫、高丽之族,吐蕃、河西之疆,天竺、大理之境,蜂屯蚁聚,俯伏内向,何可胜数。自古有国家者,未若我朝之盛大者矣。(元代社会生活史P2)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标签: 历史忽必烈大元

更多文章

  • “九门提督”设立于康熙十三年,而这九门又具体指哪些城门?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九门提督,康熙

    步军统领衙门全称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是京师卫戎部队,设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初设立时品秩为“正二品”,后升了

  • 息夫人:息国国君之妻,息国灭亡后嫁给楚文王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息夫人(生卒年不详),妫(guī)姓,陈氏,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为陈国君主陈庄公之女,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蔡侯无礼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息夫人嫁给息国国君为妻。息夫人出嫁时路过蔡国,当时息夫人的姐妹嫁给蔡

  • 刘邦与刘备都想统一,最终的结果为何是刘邦成功了?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刘邦,刘备

    刘邦与刘备虽然相隔了400多年,但两个的出生和经历基本相同,甚至连志向也一样,都想统一中国,可是最终的结果为何是刘邦成功了,而刘备却最终倒在了前进的路上?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邦何许人也?不说大家都知道。刘备何许人也?不说大家也知道。作为大汉开国君主,刘邦的历史功绩远远大于

  • 蔡昭侯:春秋末期蔡国国君,被大夫们派刺客刺杀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蔡昭侯(?—公元前491年),姬姓,蔡氏,名申(一作甲),蔡悼侯之弟,春秋末期蔡国国君,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91年在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继位为君蔡昭侯,姬姓,蔡氏,名申(一作甲),是蔡灵侯之孙,隐太子友之子,蔡悼侯的弟弟。蔡悼侯三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

  • 唐朝国祚有将近300年,哪四次宫廷政变与玄武门有关?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唐朝,宫廷政变

    李唐皇朝有国近300年。读与之有关的史籍(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唐纪》等),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李世民夺取帝位第一次政变发生于唐

  • 蔡穆侯:春秋时期蔡国君主,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蔡穆侯(?—公元前646年),亦作蔡缪侯,姬姓,名肸,蔡哀侯之子,春秋时期蔡国国君,公元前674年—公元前646年在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蔡穆侯即位后,与齐国联姻,将其妹蔡姬嫁给齐桓公。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与蔡姬坐船游览,蔡姬摇动游船,齐桓公感到害怕,便让蔡姬停止,但蔡

  • 蔡哀侯执政期间,有哪些为政举措?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蔡哀侯,蔡国

    蔡哀侯(?—公元前675年),姬姓,名献舞,一名季,蔡宣侯之子,蔡桓侯之弟,春秋时期蔡国国君,公元前694年—公元前675年在位。公元前684年,蔡哀侯因对息侯之妻息夫人无礼,而激怒息侯,息侯便与楚文王设计俘虏蔡哀侯到楚国。蔡哀侯在楚国居住九年去世,死后蔡国人拥立其子肸继位,是为蔡穆侯。下面小编给大

  • 皇太极身边也有很多美女,他为什么只宠爱海兰珠一人?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皇太极,海兰珠

    自古以来,君王都拥有很多的妃嫔,而且几乎所有人都是美女。但是在后宫三千佳丽中能够找到一个最爱的女人,这不论是对皇帝来说还是对妃子来说都是很少的。就清朝的开国皇帝来说,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谁呢?海兰珠明明晚于孝庄进宫,但她却得到了皇太极的独宠。皇太极如此宠爱海兰珠是为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

  • 蔡平侯:蔡国国君之一,他的一生过得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蔡平侯,即姬庐,华夏族,为春秋诸侯国蔡国君主之一,他是蔡景侯的儿子,蔡灵侯的弟弟,蔡悼侯的叔祖。楚平王复蔡之后,他承袭蔡灵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期间为前530年—前522年,共9年。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灵侯 十二年,楚灵王以灵侯弑其父,诱蔡灵侯于申,□正义故申城在邓州

  • 蔡灵侯:蔡国第十八任君主,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蔡灵侯(?—公元前531年),姬姓,蔡氏,名般,蔡景侯之子,蔡平侯之兄,春秋时期蔡国国君,公元前542年—公元前531年在位。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蔡灵侯,姬姓,蔡氏,名般,是蔡景侯之子。蔡景侯在位时,将儿子般立为太子。蔡景侯四十九年(鲁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