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简陋 官府为什么还能抓到人

古代通缉令画像十分简陋 官府为什么还能抓到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451 更新时间:2024/1/17 10:40:55

还不了解:古代通缉令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通缉令能否找到人?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处城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围了一群人津津有味的讨论。这样的告示上如果是通缉的内容的话,通常会附带一张被通缉人的简易画像。与现代不同,当时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当然不可能使用清晰的照片示人了。可是每当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难免会让现代人产生疑惑:这么简陋的画像,即使见到嫌疑人,真的能认出来吗?

其实现代人对于古人的智慧产生怀疑可以理解,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时代,很难明白当时的社会运行规律和法则。不同时代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技术手段,更是社会结构和思维逻辑的不同。古人虽然拿不出清晰的照片来通缉罪犯,可是他们却有别的方法达到目的。不信的话就看看告示的最后一句写的啥,管叫你点头赞同。

通缉令的由来

说起通缉令,据传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楚国,而有幸登上第一张通缉令被人全国通缉的人叫做伍子胥。伍子胥本来是楚国宰相伍奢的次子,因为当时的楚王听信谗言,所以决定杀掉伍奢一家。

伍子胥事先得到消息,偷偷逃走了。楚王杀掉他的父亲和哥哥后,就在全国各地的城中,贴出了伍子胥的画像用于抓捕。

由于当时从未出现过这种方式追捕逃犯,所以伍子胥被困在韶关,前有画影图形,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显得一筹莫展。左右为难的困境折磨着他无法入睡。

可正是因为这种无尽的折磨,让伍子胥在短短的时间内,头发和胡子全白了。这个不幸的遭遇,反倒帮了他的大忙,因为现在的他和画像里判若两人,得以平安过关,留得一条性命,日后才有了报仇的机会。

自从通缉令被发明出来,逐渐成为追讨罪犯的一个必要手段,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出现它的身影,甚至有很多名人名士也登上过通缉令。从东汉的张俭,到元末的朱元璋,再到明国时期的“燕子李三”。

这种发动群众基础弥补治安力量的形式,可谓屡试不爽。可是在现代人看来,古代的通缉令弊端很明显,一个是所谓的画像几乎“不像”,即使画师画得再像,只要一个简单的易容就可以逃过;另外即使有人看到,又何必多管闲事呢?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首先对于画像不像的问题,这个是由于技术水平的落后造成的,无法避免。但是即使如现在一样使用照片,犯罪分子也可以使用种种方法逃离追捕。

据说在日本就有一个杀人犯,在被追捕之前就去整了容,这也导致自己即使和警察面对面,对方也认不出自己,再加上伪造证件,这种种的准备让他逍遥法外达十几年之久。其实古代使用这种方法,更多的是震慑作用。

尤其是在刚出现通缉令的时候,可以把伍子胥这样的心思深重之人逼到这个份上,可见对于逃犯个人的心里压力是巨大的。一个人如果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通缉自己的榜文,即使没有被人认出来,也会下意识的躲开视线,远离人群稠密的地方。而在这个过程中流露出来的古怪和不自然,或许就会被有心人留意,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因为破绽被告发。

除此之外,在每一份通缉令最后,通常会带着悬赏金额。这也是一招杀手锏,自古财帛动人心,百姓中的闲汉和无业游民们,既有大量的时间在街头闲逛,关注来往路人的一举一动。

通常也很缺钱,对于这种意外之财更是来者不拒。所以这些人往往是领取赏金的主力军,这种人还具有天生的隐蔽性,可能在不动声色间,就偷跑到官府衙门,把嫌疑人举报了。

官府对于户籍的管理

在古代社会,抓捕逃犯的时候,其实通缉令只能作为一个补充,而严格的户籍和保甲制度才是维护治安的最强武器。在过去的时候,很多人出生上了户籍以后,可能一生都无法离开自己的村庄。而且如果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官府也是不鼓励出门的。

如果因为经商或者上学,不得不去往其他城市的话,则需要当地政府开具的路引。这个路引就是证明旅人身份的凭据,没有它别说通关了,连住宿都无法办理。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保甲制度,每若干户人家编为一保,选出德高望重的长辈任保长。作为在这一保中的人家,需要对全体负责。即使有亲戚朋友来家里拜访,也很快会在附近人家传开。这样就避免了陌生人或者是违法分子流窜的可能性。

所以跟影视剧作品中提到的不同,在深更半夜去陌生人家借宿,通常是不被接受的,这种人如果刚好拿不出身份证明,几乎被人认为是被通缉的歹人的可能性极大。

除此之外,因为当时交通不变,所以一个被通缉的人可以逃出很远距离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骑马坐车的话,目标反而更大,即使逃到一地,也很可能因为口音不同而遭到当地人怀疑。按照这个逻辑,也许古代逃犯逃离追捕的方法,只剩进入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一个了。

可是那时的山中处于原生态的环境中,各种毒蛇猛兽不时出没,往往活者进去就很难活着出来了。即使没死,那一辈子像野人一样的活着,又和死了有什么差别呢?

结语

通缉令的卓有成效,究其根本是和中国古代社会的保守和闭塞分不开的。在人们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时,一点让人感到陌生的风吹草动,都会让人们很快警觉。而在现在的这个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里,通缉令的群众基础被大大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加入了街头巷尾的摄像头监控系统,这些电子仪器为薄弱的群众基础作了有效补充。

标签: 历史古代通缉令

更多文章

  • 三家分晋究竟是哪三家?其余的诸侯国又该何去何从?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三家分晋,诸侯国

    我们现在在谈论中华文明的时候,提到最多的地方可能就是这几个地方:山东(因为这里有孔子)、陕西(因为中国最开始是从这里统一的)、河南、河北(因为这里是中原,是华夏文明的腹心),其实有一个地方,它叫山西,一直被我们所忽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

  •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姜子牙在书中涉及哪些军事思想?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六韬》,姜子牙

    《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战争观、军队建设、战略战术等有关军事的许多方面,其中又以战略和战术的论述最为精彩,它的权谋家思想也很突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六韬》的军事思想比较复杂,差不多先秦各家的军事思想在书中都有反映。书中最突出的是阴谋权术思想。《六韬》一开头就说:“夫

  • 齐国拥有孙膑与管仲这两位贤才,最后为何却没有统一天下?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齐国,孙膑

    春秋战国时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两位军事天才,孙武和孙膑,他们都是孙家人。不为人知的是,他们还都是齐国人,而且还都是齐国王室血脉,最后孙膑还服务于齐国。而管仲也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建立了伟大功勋。那么为什么齐国最终还是没有统一天下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

  • 卫国为何没被秦始皇灭掉?只因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名人?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卫国,秦始皇

    一提到卫国,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灭掉的一个小国,而关于为什么没有灭卫国,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也是有不少人认为,是因为吕不韦和商鞅是卫国人,因此才没有灭掉。但事实究竟如何,并不是我们这次要讨论的话题,卫国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却出了很多的人才,那你知道战国时期卫国有哪些名人

  • 一代霸主晋文公与世长辞后,秦穆公有到场为先君发丧吗?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晋文公,秦穆公

    前628年,功成名就的晋文公病重,年迈的身躯已经无法支撑他的生命。不久,一代霸主晋文公与世长辞,晋国大丧。众臣拥立公子欢即位,史称晋襄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晋襄公一面为父亲主持丧礼,一面派遣使臣至各国,将文公死讯告知天下。中原诸侯对晋文公敬畏非常,皆星夜赶到绛都,参加文公

  • 《六韬》由姜子牙写成,其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多大的影响?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六韬》,姜子牙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黄老道家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多来自道家,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

  • 在《封神演义》中,哪吒又是怎么成为姜子牙的先锋大将?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哪吒,姜子牙

    哪吒是《封神演义》里作者着力描绘的神话英雄之一,是姜子牙座下开路先锋大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在封神故事中的哪吒是商末时期陈塘关总兵李靖的第三个儿子,金吒、木吒的三弟,本是阐教的镇教之宝灵珠子投胎转世;奉元始天尊法旨下凡,母亲殷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出一个肉球,李靖以为是妖

  • 在《封神演义》一书中,姜子牙的防御法宝究竟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姜子牙,防御法宝

    戊己杏黄旗是上古人皇所设之旗,是《封神演义》里仅次于天地玄黄玲珑塔的防御第二法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戊己杏黄旗与素色云界旗(主西方)、离地焰光旗(主南方)、青莲宝色旗(主东方)、真武皂雕旗(主北方)并称为天地四方旗。相传乃是创世青莲的五片莲叶所化,为阐教教主元始天尊之宝物

  • 《战国策》中对春平君有何记载?他在赵国的地位很高吗?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春平君,赵国

    赵佾原本是赵国太子,不出意外赵佾将来是会继承赵王的王位的,但是却被赵偃使计到了秦国做质子,赵王又病逝,赵偃顺利成了赵王。但在赵偃死后,赵佾也依然活着,虽然王位与他已经无缘,但想要执掌大权控制朝政也不是不能。但赵佾的时期,赵国已经快要被灭了,嬴政先灭了韩国,而下一个目标,就是赵国。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

  • 李牧在哪场战争中解救赵国都城之危,而被封为了武安君?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李牧,赵国

    李牧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军,曾在赵国北部抗击过匈奴,也打败过秦军的入侵,保赵国一方平安,因其战功卓著还被封为了爵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246年,李牧被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前往秦国签订盟约,并让秦国归还赵国质子。一年后,赵悼襄王继任赵王之位,在此期间他听信谗言,将廉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