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在南北朝时期,乞活军这样的部队活跃在北方战场上?

在南北朝时期,乞活军这样的部队活跃在北方战场上?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928 更新时间:2024/2/2 11:38:23

一个“乞”字,一个“活”字,我们从中能读出那个时代所有流民的凄惨和不幸。乞活军的出现和存在,充分见证了那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的悲壮与凄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在十六国时期,北方战场上曾经活跃着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乞活军。说它特殊,因为它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部队的组成既不属于官方招募,也不是民间自发,却又兼具官方、民间两种特质,它是由官方组织起来的集体流民,是流民中团结力最强、活动范围最广、历时最长久的队伍。

乞活,即为乞求活命之意。乞活军为了解决最基本的吃饭和生存问题,四处游动作战,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它的形成源于流民的泛滥。流民,在中国历朝历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过。因为战乱或饥荒,百姓无法生活,于是成群结队的流徙他乡。流民不同于移民,移民辗转迁徙后会定居下来,有最终的目的地;它也不同于徙民,徙民是官方有组织的迁徙。而流民在形式上表现得更为松散,常常居无定所,多数时间处于流动状态。

流民在十六国时期,更是司空见惯。北方连年战乱,加上瘟疫和自然灾祸,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都受到严重挑战。如晋惠帝永兴二年(公元306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以致“城中粮尽,炙鼠拔草而食之”,老鼠、野草都吃,饥荒程度可想而知;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食草木、牛马毛皆尽”(《资治通鉴》),可以说是见什么吃什么;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幽州大水,人不粒食”(《晋书》),其状也是惨不忍睹。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饥饿足以让人崩溃,而做出任何不可思议的事情,许多地区出现“易子而食”、“人相食啖”(《晋书》)的人间惨剧。

天灾无法避免,人祸也时有经常。以并州(今山西北部)为例,当时“寇贼纵横,道路断塞”,到处是强盗和兵乱,根本无安全可言。环境则是“府寺焚毁,邑野萧条”(《资治通鉴》),残败如人间地狱。生存受到威胁,人们不得不四处流徙,以寻求平静的避难之所。然而,乱世之中,平静只能相对而言,即便有如仇池国那样的“世外桃源”(仇池国的情况后面有专章记述),也不足以容纳天下百姓,多数人还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流亡生活。

事情总是相辅相成的。乱世出流民,流民扰乱世,形成恶性循环,也形成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朝廷和地方政府也曾试图解决,想了很多办法,或将流民迁回原地,或者组织安置。但是乱世纷争,流民太多,遣送起来十分困难。而安置措施也很难到位,特别是少数民族大举涌入中原,地方政权尚且朝夕不保,根本无暇顾及到流民。所以当时流民之多、遍布之广,达到了旷世空前的境况。

流民所到之处,势必受到排斥,因为哪里都缺粮食,所以冲突也就无处不在。如“司、冀、并、兖州流人数万户在于辽西,迭相招引,人不安业”(《晋书》),还有“流民之在颍川、襄城、汝南、南阳、河南者数万家,素为居民所苦,皆烧城邑”(《资治通鉴》)。就是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

为防止流民哄抢,各地纷纷组织武装防范。而流民受到攻击,就要自卫,也逐渐自发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如“雍州流人王如、侯脱、严嶷等起兵江淮间”,“流民张平、樊雅各聚众数千人在谯,为坞主”(《晋书》),“秦州流民邓定、訇氐等据成固,寇掠汉中”(《资治通鉴》)。有的还建立了割据政权,最典型的,要数巴氐人李氏建立的成汉政权(为十六国之一)。这些流民武装在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乞活军也应运而生。其中最活跃、历时最久的便是燕王司马腾的一支。西晋末年,“并州(今山西北部)饥馑,数为胡寇所掠”,饥荒加上兵乱,以至于“郡县莫能自保”(《资治通鉴》)。无奈之下,州将田甄、李恽、薄盛等人,便将流民组织起来,“悉随腾就谷冀州,号为乞活”,跟随司马腾到冀州(今山西南部、河北西南、河南东北、山东西部)谋食,这支队伍便被称作乞活军。

他们这样做最起码有两个好处:一则将流民收编,使这些人有所依靠;二则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便于谋食。没有财产住所,只为活命乞食,这样的部队打起仗来无后顾之忧,十分勇敢强悍,成为司马腾麾下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乞活军的主要战事,基本上是与石勒之间展开的。八王之乱时,司马腾镇守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内),曾与成都王司马颖相攻击。司马颖死后,汲桑和石勒(曾是司马颖的旧属公师蕃的麾下,当时的石勒还没有发迹。)为司马颖报仇,攻下邺都,杀掉司马腾,焚城而去。乞活军又在田甄、田兰等人的带领下,替司马腾报仇,在乐陵杀了汲桑。

其后乞活军内部由于政见不合走向分裂:一部分在李恽、薄盛带领下,投靠了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死后,部众分散,李恽率乞活军逃至洧仓(河南许昌东),与石勒军队进行过多次征战(此时的石勒已是前赵的大将),也让石勒吃了不少苦头,如“石季龙(石勒的侄子石虎)袭乞活王平于梁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内),败绩而归”(《晋书》),但这支乞活军终究还是为石勒所灭;另一部乞活军由田甄率领远走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石勒付出很大代价才将其打败,其中陈午一部投降石勒,后又反叛石勒南走江淮,投靠了东晋。

这支活跃在中国古战场上的“特种部队”,辗转存活了百余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十六国时期流民武装的一个特例。为了粮食,为了生活,为了自保,他们不得不卷入到战争的行列,也彰显出那个时期流民的困苦与无奈。一个“乞”字,一个“活”字,我们从中能读出那个时代所有流民的凄惨和不幸。乞活军的出现和存在,充分见证了那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的悲壮与凄凉。

标签: 历史南北朝乞活军

更多文章

  • 赵匡胤率领大军进入开封后,为何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赵匡胤,开封

    在五代时期,奉行“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信条。只要谁兵强马壮,就能当皇帝。后唐的李嗣源、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志远、后周的郭威都曾是臣子,结果就因为掌握了兵权,所以在发动兵变当了皇帝的。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的赵匡胤当然对这种情况听过、见过的太多了。后周世宗郭威病死,继位的是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当时后周背面是

  • 郭威在称帝的时候年纪并不算大,为何却将国祚交给养子?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郭威,养子

    五代十国这种乱世,想要评价一个皇帝是否贤明,好像比较困难。没办法,到处都在打仗,国家一个一个地换,老百姓怕是都搞不清楚,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究竟被多少人统治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这一段时期中诞生的皇帝,也多是武皇帝,无他,习武之人容易保命啊。后周太祖郭威就很倒霉,在乱世之中,

  • 隋末导致全国人口锐减,李唐统一全国人口又是如何恢复?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隋末,人口

    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武则天神龙元年(

  • 荆轲一人之力险些杀掉了秦王 最后失败在什么地方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荆轲,秦王

    还不了解: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期,秦国经过六代的努力,终于拥有够了可以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是却有这么一人险些杀掉了秦王,差点改写历史。他就是荆轲,那个险些得手的刺客。▲荆轲刺秦王剧照荆轲是齐国人,后来迁居到卫国,同时也改了姓名。在诸侯国之间游

  • 大秦第一名将,为何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古代,秦朝

    大秦第一名将,为何在历史上存在感不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也是如此,关键几步走对了,国力便会蒸蒸日上,一旦走错后果将不堪设想,会走上魏国先强后弱的老路。商鞅变法肯定算是秦国的崛起基础,但变法不是目的,变强才是,如果没有战略生存空间,变法图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秦国

  • 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明朝如何解决流民问题?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明朝,流民

    古代中国,在王朝的不断更替中,流民问题始终是不断困扰统治阶层的重要问题。这些流民的构成自然是十分复杂的,但终究是以农民为主的群体,或者为了逃避赋税或者为了外出谋生,开始成为流动的居民。也有受自然或者政治因素的影响的,被迫离开家乡的群体,从而成为流民的。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受到战乱的影响或者灾

  • 历史上曹植的《七步诗》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曹植,三国

    曹植,三国时魏国诗人,文学家。沛国谯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世界上总是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才华横溢,并不因外界压迫而屈服,反而在逆境之中表现更为突出,比如曹植便是这样的一个人。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因为他太过于聪明,深得曹操的喜欢,因此便成为了哥哥曹丕的

  • 柴荣成为后周的皇帝后,他如何让中原地区的经济慢慢恢复?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柴荣,后周

    五代十国是唐朝灭亡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候中原大地各种政权纷纷自立。这个时候的中原谈不上是一个国家,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争斗,已经忘记了国家的意义。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终于有一个英雄的人物出现了,他志在统一中原,让人们过上安宁富足的生活。只是如同诸葛亮一般,他也是一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哀人

  • 宇文宪:北周文帝宇文泰第五子,善计谋多策略,知人善任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宇文宪(?-578年),汉化鲜卑人,字毗贺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宇文宪从小聪敏,性格豁达,尤其擅长抚慰和统帅部属,属下对他心悦诚服,都乐意为他效力。周武帝死后,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忌惮宇文宪功劳和才略,于是诬陷宇文宪谋反,将他杀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西魏时期西魏

  • 宇文洛生:北周德帝宇文肱第三子,遭到尔朱荣的猜忌和杀害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宇文洛生,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人,鲜卑族。北周宗室大臣,德皇帝宇文肱第三子,周文帝宇文泰的哥哥。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年少任侠,好施爱士,参加鲜于修礼起义。投奔葛荣后,受封渔阳王。善抚将士,骁勇善战。进入晋阳后,遭到尔朱荣猜忌和杀害。北周保定初年,追赠柱国大将军、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