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弑君”是人神共愤的行为,司马昭对此又是如何处理的?

“弑君”是人神共愤的行为,司马昭对此又是如何处理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480 更新时间:2024/2/2 11:01:34

弑君之事,人神共愤。曹髦被杀后,许多大臣,包括司马家的支持者,都对司马昭极为不满。司马昭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显示出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突发危机,虽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代魏之心已经昭然若揭,但是,曹髦之死,是出乎意料的。自汉代以来,忠孝思想已深入人心,“弑君”是人神共愤的行为,经学世家的司马昭是非常清楚这一点的。

对司马昭来说,他最佳的选择是如当初曹操、曹丕对待汉献帝一样对待魏帝,步步为营,完成篡魏,公开弑君这种极端手段既没有必要,还会引发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

可是,不甘束手的曹髦主动发难,仅率“僮仆数百”,就鼓噪而出,要除掉司马昭。

虽然曹髦已是傀儡,手中兵力不多,但亲自披挂执剑的天子,威慑力是惊人的。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率兵阻拦,曹髦厉声呵斥,禁军将士无人敢阻拦,“伷众奔走”!

公开带兵抗拒天子本人,在那个时代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贾充够狠,让成济出马解决问题,并在成济询问“执之?杀之?”(要死的还是要活的)时,露骨表达“杀之!”于是,当朝天子被臣下当街杀害的惨剧发生了!如此行为,亘古未闻!因此,此举引发了群臣强烈的反应!曹髦被杀后,司马昭召群臣商议。司马家的支持者陈泰根本不来!

陈群时代开始,陈家与司马家就是世交,是司马家的老牌政治盟友。司马昭让陈泰的舅舅去召唤,陈泰才过来。司马昭问陈泰:怎么办?陈泰表示:杀了贾充,才可能稍微跟天下有所交代!司马昭再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陈泰回答:我有更激烈一点的办法,没有退一步的办法!司马昭不敢再言。司马昭的叔叔司马孚更是直接。他直接跑到曹髦尸体边,“枕尸于股”,大哭,要求严惩凶手!

铁杆政治盟友、本家叔叔,都对弑君之事表达了强烈质疑,何况他人呢?这些情绪处理不当,司马昭的统治根基将动摇!处理情绪,最重要的不是看那些激烈的表面言语,而是找到情绪背后的实际诉求。经过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多年经营,此时,朝堂之上的“拥曹派”已经被打压得差不多了。

尽管对于魏帝的态度有差别(比如司马孚坚称自己是魏“纯臣”),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已经在利益上与司马家结成一体。

自司马懿夺权以来,司马家采取“优容士族”的政策,废除曹丕、曹睿时期“苛繁之政”(主要是限制士族利益的一些政策),所以,司马家已经与士族们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厉声谴责弑君行为,并非他们对魏帝多么忠诚,而是维护家族名节。汉魏时期,士族的名声是极为重要的,甚至比一时的政治生命还重要。如果保全名声,即便一时失去官职,得到士人的敬仰,将来的机会多得是。(反正权力都是在士族圈子里打转转)

所以,他们表面上高喊严惩凶手,其目的并非是为难司马昭,只是表明:为了公义,我们不惜激烈反对位高权重的司马家!而实际诉求是:司马昭必须就此事给出妥当说法,以使他们维护司马家的行为不损他们的名声!司马昭是个精明人。他没有为朝臣激烈的表面诉求所动而处决贾充(处决了贾充,再有类似事件,谁来帮你?),而是着手于从他们的实际诉求出发解决问题。

得知曹髦死讯,司马昭“大惊”:“天下其谓我何?”他也知道,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天下人会怎么说他?于是,他开始两手操作。表面上,他痛哭流涕,说他“哀伤痛苦,五内摧裂,不知何地可以陨坠”?暗地里,他找到了郭太后。在他的操作下,郭太后下诏,编写了一套故事。

郭太后的故事分为3步:1、曹髦暴戾,屡教不改,危害社稷;2、郭太后对司马昭“密有令语”,为了社稷,可以另立。不过,司马昭以天子还小,只是苦口婆心劝说曹髦;3、曹髦得知此事,想杀郭太后。事情败露,又“举兵入西宫”杀郭太后,再杀司马昭;4、司马昭及时出手制止,但曹髦居然混杂在士兵之中,所以···

于是,司马昭的弑君行为,变成了保护太后,保护社稷的忠臣行为。这还不算完,郭太后宣布:曹髦不配作天子,废为庶民!只能以庶民之礼安葬!故事编完了,司马昭开始收拾人心。首先,完善“案件”故事:为了保卫太后,我们前去阻拦曹髦,但是,我们再三强调,不许杀人,更不许靠近天子车撵,成济擅自闯入,杀了天子!

结案。“弑君”,是太子舍人成济个人行为,该灭三族!于是,处决成济兄弟,成了对“弑君”案的交代。接着,司马孚领衔,司马昭、高柔等人上奏:“臣等之心实不忍”,曹髦还是以王礼安葬吧!随后,司马家迎新帝即位。于是,“弑君”风波,告一段落。司马昭的解释,暂时维持住了局面。群臣公开反对的声音暂时平息了。

3年后,钟会谋反,诈称得郭太后遗诏讨伐司马昭,却为未提起司马昭弑君一事,可见,“司马昭弑君”在当时政治上的不利影响已经基本被解决。

其实,群臣不傻,当然不会相信。但是,那又如何呢?群臣想要的,就是一个可以搪塞的说法,以维系其替司马家的名声,并不是真的要替曹髦讨个公道。可是,搪塞之言,堵得住一时之口,却骗不了世人。几十年后,连司马家自己的后人都感觉羞愧!

东晋时,晋明帝学习司马家“创业历史”时,以面覆床:如果是这样,我们晋朝的国祚又怎么能长久呢?自家后人都觉羞愧!公道自在人心。曹髦被杀前,司马昭已平定淮南三叛,朝堂、地方的拥曹派势力大部已被消灭,司马家根基已固。

在司马家“优容士族”的政策下,世家大族已经与司马家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因此,朝臣激烈质疑,并非借此反对司马家的统治,而是为了家族名声而“做样子”。司马昭借郭太后之口,以一个经不起严格推敲的故事搪塞后,舆论一时平息。但是,公道自在人心。司马昭弑君的事实,终究瞒不过世人。

标签: 历史弑君司马昭

更多文章

  • 豫章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由长孙皇后抚养长大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豫章公主,生卒年不详,唐太宗李世民之女,为下嫔所生。因生豫章公主,下嫔难产而死,她是由长孙皇后抚养长大的,长孙皇后待她如同亲生之女。因为被长孙皇后收养,太宗对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十分不同。豫章公主死后,太宗非常悲伤,长期穿着素服,以至群臣惊恐,纷纷上书劝谏,要求皇帝克制悲伤。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

  • 说到三国中的谋士,为何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传言?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三国,郭嘉

    说到三国里面的郭嘉,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毕竟他在三国历史上,可是一名非常厉害的军事,不然也不会有传言“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可以看出就连诸葛亮都非常忌惮他的存在。那么郭嘉在历史上真的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历史上郭嘉真的厉害吗郭嘉年

  • 汝南公主: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其墓志铭上记载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汝南公主(620年?-636年),名讳不详。中国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新唐书》排行第二,墓志称太宗第三女),母不详。公主早逝,陪葬昭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简介史料出处关于汝南公主的史料较少,《新唐书》只记有“汝南公主,蚤薨。”六个字。今有称为《汝南公主墓志》的书法

  • 薄姬为什么总是针对窦漪房?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薄姬为什么总是针对窦漪房?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电视剧《美人心计》中,薄姬和窦漪房两个人无冤无仇。为什么薄姬事事针对窦漪房?是窦漪房做得不好吗?谁看懂了?①薄姬控制欲很强薄姬这个人家世不好,长得也不是很美丽。她能够成为人生赢家,是因为她控制欲很强。她能控制住自己对吕雉的痛恨,她必须要控制

  • 华佗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神医,曹操杀他后为何会捶胸顿足?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华佗,曹操

    说到华佗,那可谓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神医,再加上《三国演义》上面的华佗,那可真的是将华佗给神话了。各种疑难杂症都能治好,号称“救世神医”。然而曹操在当时请华佗去看病,本来好好的,可是最后曹操竟然还将华佗给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高履行:唐朝外戚大臣,迎娶唐太宗之女东阳公主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高履行(生卒年不详),本名高文敏,字履行,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唐朝外戚大臣,太尉申国公高士廉长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武德年间,门荫入仕,起家秦王(李世民)千牛备身。贞观初年,历任祠部郎中,迁滑州刺史。迎娶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历任户部侍郎、卫尉卿,袭爵申国公。唐

  • 长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女,她有哪些美谈?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长乐公主(621年—643年9月28日),名李丽质,唐太宗嫡长女(第五女),唐高宗同母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因皇后所生,深得唐太宗钟爱。 贞观五年(一说贞观六年),唐太宗为其筹备嫁妆,礼数加倍于永嘉公主,严重逾越制

  • 在夷陵之战时,刘备是因为舍弃了水军才输给陆逊吗?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夷陵之战,刘备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随后,刘备以报关羽之仇为由,实则为了夺回荆州,他不顾诸位大臣的劝阻,执意出兵攻打东吴。战事之初,蜀军连战连捷,其先锋部队甚至一度攻占了秭归,当时孙权见局势难以控制,只能以陆逊为大都督,让他带领朱然、韩当、徐盛和潘璋等部共计五万人抵抗蜀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

  • 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被逼死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李明(?~682年),字为公,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书法家,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母为杨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授曹州刺史,册封曹王, 实封1000户。唐高宗即位,外放治理梁州、虢州、蔡州、苏州,出继巢王李元吉。永隆元年(680

  • 刘义符当皇帝刚刚两年,为何就葬送在“狎呢群小”四个字上?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刘义符,狎呢群小

    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无疑是位充满励志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一个名不经传的穷小子,硬是凭着军事上的天赋,将拥有贵族血脉的落魄家族,重新搬回到皇族序列,这份坚持、隐忍和毅力,着实让人钦佩。不过,这样的家族似乎有个通病,那就是:虎父盖世无双,犬子败家成性。刘裕的长子,刘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刘义符,就是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