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明朝的国号和明教有关系吗 历史上的明教又是什么样的

明朝的国号和明教有关系吗 历史上的明教又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381 更新时间:2024/1/24 7:11:29

对明代和明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章供大家参考。明教在历史中真实存在,那么明代的国号与明教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蝴蝶谷的高坛上,张无忌带领教众点燃圣火,在此宣誓反元抗胡。值此之际,明教的威势远迈前代。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之所以朱元璋在建国后取国号为“明”,就是受到了明教的影响。

明教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那么,明代的国号真的与明教有关吗?

金庸先生在小说中杜撰了一本名叫《明教流传中土记》的文献,张无忌便是在看过这部文献后了解了明教的历史。

《明教流传中土记》中称,明教源于波斯摩尼教,于唐代时期传入中原。波斯人在中国传教,并在长安修建了“大云光明寺”,此后明教在中原开枝散叶,逐渐昌盛。会昌三年,朝廷突然下令剿灭明教,对位于各地的光明寺进行打压。从这以后,明教式微,历朝历代都受到统治者的迫害。活在夹缝中的明教众人不得不隐秘行事,作风诡秘,被世人所误解。随着这份误解与日俱增,摩尼教最终被叫成了“魔教”。

结合摩尼教的历史来看,《明教流传中土记》的记载基本属实。不过,小说中很多关于明教的描写却与真实的历史存在较大的出入。

公元三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战乱频发,萨珊朝取代了波斯帕提亚王朝。一个名叫摩尼的年轻人在家乡宣称:自己在儿时曾受到神明的示,将要在这片土地上传播信仰。

起初,摩尼的信徒只有他的父亲和家人,一家人跟着摩尼远渡重洋来到印度河流域,一路传教。公元242年,沙普尔一世上位,摩尼回到自己的家乡,将沙普尔一世的弟弟卑路斯吸纳为教众,靠卑路斯这层关系接近了沙普尔一世。在赢得沙普尔一世的信任后,摩尼终于得以向更多的人传播信仰,一个崭新的宗教崛起。

摩尼教教义是围绕着“两宗三际”这一理论展开的。

“两宗”,通俗来讲就是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等对立的事物;

“三际”分为初、中、后三个部分,说的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摩尼宣称,在混沌初开以前,世界上存在两个文明,也就是代表着“两宗”的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光明王国中充满了真善美,黑暗王国则充斥着假丑恶。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两个王国互不干涉,并无接触。后来,黑暗王国对光明王国发动战争,引发了善与恶之间的大战。这场大战爆发后,两大王国相互糅合,成为混沌。现在的世界“中际”,便是混沌的产物。

摩尼为什么创建摩尼教呢?

就是为了带领人类摆脱黑暗的那部分,早日回归光明王国。

摩尼认为,在未来的“后际”中,这种混沌的状态会结束,届时现在的世界将灭亡,光明王国与黑暗王国重新划分为两个部分。

从表面上看,摩尼颇有想象力,他宣扬的传说充满了玄幻色彩,实则不然。其实,这个传说并不是摩尼的原创,而是摘抄了基督教的诺斯替派以及琐罗亚斯特教的传说。其中,琐罗亚斯特教(拜火教)与摩尼教都来自波斯。由于这两个宗教的原始教义有相似之处,加上这两个宗教都是波斯人创建的,所以很多中国人都习惯将二者混为一谈。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明教的圣物是“圣火令”,张无忌的教主袍上有火焰的图样,明教徒的口号是“焚我残躯,熊熊圣火”,其实这些都不像是真正的摩尼教礼俗,更像是拜火教的礼速。由此可见,连博学多闻的金庸先生,都将摩尼教与拜火教混淆了。明教的象征并不是圣火,而是日月,且有“朝拜日,夕拜月”的说法。

有了沙普尔一世的支持,摩尼教一时间成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第一宗教,摩尼也成了国王身边的大红人。摩尼可以自由出入宫廷,并追随沙普尔一世南征北战,向其他地区传播摩尼教。

然而,在沙普尔一世退位后,新上位的瓦赫兰一世十分抵触摩尼教,非但禁止摩尼继续传播教义,还将他打入监牢。公元277年二月,瓦赫兰一世命人将摩尼钉死在十字架上,还将他“剥皮实草”,挂在城墙上。

为什么瓦赫兰一世如此敌视摩尼教呢?

因为在摩尼宣扬的教义中,信徒们的目标是“后际”,也就是未来。摩尼认为,现世是不长久的,是黑暗入侵的产物。所以,人类的灭亡是大势所趋,且越早毁灭约好,这样才能迎来“后际”,重归光明王国。

在对摩尼进行审讯时,法官问摩尼:“你为什么不让信徒结婚呢?是希望人类尽快毁灭吗?”

摩尼答道:“只有人类断子绝孙,世界毁灭,光明才会再临。”

这种观念显然是与世不容的,因此瓦赫兰一世才会将摩尼判处死刑,并将摩尼教视作邪教。

在处死摩尼之后,瓦赫兰一世对民众宣称:“摩尼想要毁灭世界,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他毁灭时间之前,先把他毁掉。”

与其他宗教的创立者不同,摩尼的野心极大,他想将摩尼教发展为世界性宗教。他曾放出豪言:“以前的宗教往往会局限在同一语言甚至同个国家中,但摩尼教不一样,它将在各地传播,并不会局限于某种语言或某个国家。”

摩尼生前曾向世界各地派出信徒,传播教义。在摩尼教东进的过程中,受到沿途文化的感染,吸收了一部分佛教元素。摩尼被处死后,波斯已成为摩尼教信徒的禁区,为了避祸教徒们逃往国外,加速了摩尼教的扩张。

在世界各地的摩尼教中,以中亚地区的摩尼教发展最快,我国的摩尼教便是源于中亚。因此,小说中称明教隶属波斯宗教的说法并不严格,明教是中亚摩尼教的分支。

按照小说中的说法,朱元璋在夺取江山时借助了明教众的力量,所以才会以“明”字作为国号。

其实,这种说法并非金庸先生的首创。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吴晗先生便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这种说法,吴晗先生称:“明代自洪武元年戊申至崇祯十七年甲申,二百七十七年的天下,均从明教而来。”不过,据现代学者考证,吴晗先生在发表这一说法时身处昆明,手中掌握的文献有限,无法提供充足的证据,并不能让人信服。

吴晗为什么会提出明代之“明”取自明教的说法呢?

因为他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选国号时或取地名,或取爵邑,或追溯其所自始。显然,“大明”这一国号不属于这三种情况,史料中仅轻描淡写地提到“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并没有指出原因是什么。吴晗先生认为,朱元璋曾依附于韩林儿的政权,而“小明王”韩林儿打出的“明王出世”这一口号来自明教,因为韩林儿的白莲教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摩尼教。

中科院的元史学家杨讷驳斥了这种说法,杨讷认为“明王”这一称呼并不是明教特有的,例如佛教中就存在许多位“明王”。既然韩林儿的白莲教信仰弥勒佛,那么“小明王”这一称呼应该出自佛教,而不是摩尼教。《大阿弥陀经》中将阿弥陀佛称作“诸佛光明之王”,所谓“明王出世”说的就是阿弥陀佛出世。

我们了解,朱元璋早年曾剃度出家,虽说朱元璋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但起码的佛学常识还是有的。在当时,《大阿弥陀经》几乎是和尚必读的经典,朱元璋对这部佛经肯定有一定了解,所以他非常清楚韩林儿“明王出世”的出典。同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朱元璋、韩林儿曾接触过摩尼教。

作为历史上罕见的当过和尚的皇帝,如果真的存在“明王”,那么“明王”舍朱元璋其谁?《大阿弥陀经》提到,“天下幽冥之处皆常大明”,这或许就是朱元璋的政治抱负。

其实,纠结“大明”与“明教”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毕竟朱元璋不是个虔诚的信徒,他在上位登基后,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既然自己能够借助秘密宗教的力量夺取天下,将来会不会有人走与自己一样的路线,颠覆大明的江山呢?显然,秘密宗教会会给稳固的皇权带来巨大的隐患。

因此,朱元璋于洪武三年,立即下旨将包括白莲教在内的一众“歪门邪道”全部禁止,并将禁令收录到《大明律》中,这些被禁止的宗教就包括摩尼教。从这以后,明教在中原不再合法,所剩无几的教徒只能暗中活动。后来,摩尼教徒的宗教行为已与其他的民间宗教别无二致——驱鬼、占卜、求签等,虽说方式不同,但总体上来说大同小异。就这样,明教彻底融入我国的民间信仰中。

参考资料:

【《明史》、《大明律》、《明教流传中土记》】

标签: 历史明朝明教

更多文章

  • 古代大臣上朝时如果想上厕所的话 古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上朝

    对古代上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人有三急,古代大臣在上朝的时候想上厕所了该怎么办?(康熙王朝里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就算是憋得快要晕过去也不敢主动向皇帝申请去厕所)老话说人有三急,意思就是说不分高低贵贱还是男女老少,这便意和尿意要是一上来只怕是夹着屁股也憋不住,所以对于咱们

  • 康熙时期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康熙,清朝

    康熙时期清朝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么样的?那时的清朝于1685年颁布了《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这一政策致使去长崎的唐船骤增三、四倍以上,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同年,日本政府则颁布《贞享令》,规定每年去长崎贸易的总额:中国船贸易额不得超过白银六千贯,荷兰船不得超过三千贯。贸易总额超过白银

  • 康乾盛世的贫富差距大到了什么地步?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康乾盛世,乾隆

    康乾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但是康乾盛世的贫富差距大到了什么地步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就接着往下看吧~马戛尔尼来访中国时,他在中国所见到的房子,只有两种,一种是大富之家,一种是贫寒人家,“所经过的地方以及河的两岸,大多数房子都是土墙草顶的草舍。也有很少一些高大、油漆装饰的

  • 古代大臣上朝都是在凌晨 古人是怎么解决早饭问题的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古代,大臣

    对古代大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大臣们凌晨就上班,早饭是如何解决的呢?我们在很多的古装剧和宫斗剧中,几乎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皇帝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来上早朝。大家都了解,早朝的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皇帝也会很早就起来准备,皇帝就住在宫里,每天也要很早就做准备,

  • 古代击鼓鸣冤到底是什么样的 古装剧中演的都是真的吗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击鼓鸣冤

    还不了解:古代击鼓鸣冤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击鼓鸣冤真的行得通吗?古代的法制不健全,所以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不公正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诉讼的那点事。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桥段:老百姓聚集在衙门前,当头一人用鼓槌擂响鸣冤鼓,青天大老爷升

  • 古代大臣在上朝时手里都有一块板子 这个东西有什么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大臣

    还不了解:古代大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大臣上朝时,他们手中的板子是什么作用?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皇帝上朝的时候,下面的文武百官整齐地站在下面,而且每个人手中都端着一个板子,如果谁有事要上奏的话,就需要出列,然后用板子挡住自己的脸低头想皇帝启奏。那么

  • 历史上吕绍是怎么死的?吕纂为何要杀他?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吕绍,十六国

    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许多政权势力突起,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自古以来,王朝的更替,是世界永恒不变的定律,所谓“盛久必衰,衰久必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这样的道理。因此,在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形成的前夕,都会因为战端的产生,而出现许多分裂的国家,在十六国时期,就有一个名叫后凉的小国

  • 古代君和国有什么区别 古代大臣忠于“君”还是忠于“国”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大臣

    还不了解:古代大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大臣应该忠于“君”,还是忠于“国”,二者的差别是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人生格言,也是无数忠诚名将想要持之以恒的座右铭。很多人为了这句话,不惜一切代价拼命努力,到最后他们生死道消,但留下了伟大的名声,流传于万

  • 古代大臣被皇帝抄家之后 家里的女眷是怎么处理的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古代,大臣

    对古代大臣抄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大臣被抄家,家中女眷该如何处置?众所周知,古代的刑罚都是非常严苛的。因为封建统治者认为,只有严酷的刑罚才能让天下的百姓臣服于自己。而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不用说那些当官的大臣了,如果他们犯罪的话,也要受到非常严厉的制裁。比如我们在一

  • 古代大臣如果想要“体面”地篡夺皇位 大臣需要怎么做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大臣

    还不了解:古代大臣和皇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大臣想要“体面”地篡夺皇位,要经历怎样的程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臣篡夺皇位的事屡见不鲜。谋朝篡位之举往往也被历代文人唾骂。因此,古代很多谋朝篡位者在谋朝篡位之前,都要将自己的叛逆行为粉饰一番,已达到“体面”谋朝篡位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