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天才横溢的李白为何终生不参加科举考试?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758 更新时间:2024/1/11 5:54:16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 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 李商隐与 杜牧即“小李杜”区别, 杜甫与 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见了,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他所作 诗歌,总体风格豪放俊迈,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气势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他所作词 赋,宋人已有 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当时的背景就是这样,读书人必须走科举这条路。李白凭什么不走?当然他有自己的借口:我是天才,我懒得考进士。但这是托辞。实际上李白有难言之隐,跟他的身世有关。他没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在唐代,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白居易年轻时候写过一组文章,叫《百道判》。唐代科举考试,到中唐的时候有一个习惯,考进士要考你判案的能力。白居易特聪明,他自己做模拟题,就编了100个案例,然后事先把答案做好。其中有一道“判”,讨论的是:商人的儿子能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白居易说可以,他希望政策能够开明一点。白居易专门做这样一道模拟题,说明唐朝的惯例,商人的儿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政审”的时候,要注明:一、“郡县乡里名籍”,你是哪个地方人?二、“父祖官名”,你的父亲,还有你的祖父,叫什么名字,干什么的?此外还规定,如果家里是做商业买卖的,或者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你就别来考进士。当然,罪犯的后人,更没有资格。

李白的身世,恰好两条都占了。一是罪人之后,二是商人之子。你想考进士,连门儿都没有。人都是这样的,你已经把我资格都剥夺了,我还奴颜卑膝地求你?天才李白绝不会这么干。李白就说,你不让我考,我还看不起你进士考试呢!我不考科举,我就靠自我炒作,炒出大名来,让你皇帝老儿亲自把我请过去。这是李白的情结。(摘自:大唐第一古惑仔李白实录 作者:檀作文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说法二:

作为中国文学史中一个标志性人物,李白的能力毋庸置疑,那么,这么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杰出人物,为何终生不走科举道路,反而奔走豪门,通过“走后门”的途径进入仕途?

王元明说:有了“北门厄事件”这把“总钥匙”,这个扑朔迷离的千古疑案,一下子豁然开朗……

科举“大道如青天”,李白缘何“我独不得出”?

唐代沿袭隋代的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通过世代沿袭的方法垄断政权的落后传统,来自中小地主商人家庭和出身普通农家的底层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终于有了出路,“朝为田舍郎,暮为状元公”,应该说是 历史的巨大进步。

通过科举取得入仕资格,成了唐代文人最普遍的选择,无论是杜甫、白居易,还是 韩愈柳宗元,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利用科举得到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像 李贺那样,因为父亲名讳( 李贺父亲名叫李晋肃,“晋肃”和“进士”声音相近,为避讳不能参加科举)而放弃科举的,可以说少而又少。

在整个文人阶层积极参与科举的热潮下,李白却偏偏特立独行,放弃科举,终日游走于达官贵族之门,希望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进入仕途。这是为何?

对于这一奇怪现象,绝大多数学者的解释是,李白心高气傲,“不屑于”走科举道路。

王元明认为这一说法很不妥当,放弃科举而去“走后门”,未必是因为心高气傲,在奔走豪门的过程中,李白往往是以牺牲尊严和人格为代价的。

在《上安州裴长史书》最后,李白这样写道:“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眄。白必能使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度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

王元明说:请大家仔细回味,“愿君侯惠以大遇”以后八句,李白说的何其慷慨,何其激昂;然而“若赫然作威”以下,李白说的何其无奈,何其悲愤!尤其是“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两句,多么凄凉,哪里有半点“心高气傲”?

排除了“心高气傲”的因素,唐代科举道路既然“大道如青天”,李白为何“我独不得出”?

身世不清,李白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还是让我们回到“北门厄事件”这个切入点上。

王元明说: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科举考试的程序早已正规化、严格化了。朝廷明定: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士子,必须经过地方官的严密审查并予以推荐,被推荐人不一定都是贵族子弟,但起码是品学兼优、家世清白的良家子弟。

通过对“北门厄事件”事件的分析,读者已经知道李白出身贫寒之家,本是斗鸡徒,曾经在斗鸡徒群殴中“手刃数人”,他又逃亡蛾眉山避难,隐姓埋名。像这样有过“劣迹”、家世不清的人,哪个地方官敢于推荐他参加科举考试?

另外,“北门厄事件”后,李白隐其真名真姓,自称“凉武昭王(李) 本攀浪”,和唐代皇家同宗。李白这种说法,自己随便说说,别人姑妄听之可以,一旦对方较真,李白可就没招了。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发布诏书,续牒认亲。诏书中说:

“天宝元年七月二十三日诏: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联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着。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公子孙,并宜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见《唐会要》卷七十五)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正是在天宝元年秋受诏入京的,“玄宗召见于金銮殿,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处于仕途中最得意的时候。如果李白真是“凉武昭王(李) 本攀浪”,那么按照辈分,他就是唐玄宗的族爷,皇帝还能不更加尊敬他、提拔他?可后来李白并没有和皇帝续家谱,也没有入宗正寺。这是因为李白本来并不姓李,无法较真。既然李白不敢续谱认亲,他说的“本家陇西人”,自然也属假冒,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王元明“李白生于洛阳说”的正确性。

显而易见,李白并不是不想参加科举考试,而是无法通过地方官“政审”这一关。在这种情况下,李白不得不放弃科举考试,转而寻求达官贵人推荐。

连救命恩人陆调也不敢推荐李白入仕

即使想通过达官贵人推荐的办法进入仕途,李白不清不楚的身世,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

为了寻求进入仕途的推荐人,李白曾经写了《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与韩荆州书》、《赠张相镐二首》等大量寻求帮助的信函、诗歌,但大都泥牛入海,没有下文。值得注意的是,张镐曾经“喜识拔后进,尝荐崔宗之、严武於朝,当时士咸归重之”(《新唐书·张相镐传》),以识人、荐人着称,但对于“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李白,他却不肯推荐,应该和李白身世不清有关。

最具代表性的是陆调。在“北门厄事件”中,陆调是李白的救命恩人。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2年),李白写作《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时,陆调官任江阳县令,就在张镐手下做官,但他既没有留李白在县衙做官,也没有向张镐或朝廷推荐李白。

原因很简单,陆调最了解李白的复杂身世,年轻时他可以凭义气救李白于危难,但随着年龄渐长和饱经世故,他对李白的态度可能会表面热情、内心冷淡了。后来,陆调官至袁州别驾,成为和张镐关系密切的“故吏”,肯定拥有推荐官员的权力,但他一直没有推荐李白。

王元明说,李白在诗中,曾多次写出人情世态:“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 古风五十九首》),“前门长揖后门关,今日结交明日改”(《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虽然这并不一定是针对陆调,但显然李白对陆调的态度也冷淡下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写作《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之后,李白再也没有和陆调有过交往,也没有再写一篇和陆调有关的诗文。

最初推荐李白的,居然是一位道士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初推荐李白的,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却是和官场有一定联系的道士吴筠。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吴筠的极力推荐下,朝廷下诏把李白征到首都长安,此时李白已经42岁。

王元明分析说:吴筠敢于第一个推荐李白,当然和李白才干超群有关。但更现实的因素,是因为吴筠作为出家人,即使推荐错了,他也不用担负什么责任,“无官一身轻”的他即使是李白家世不清的前提下,他敢推荐李白。

在长安期间,李白广泛奔走于社会名流、豪门贵族中间,或主动求见,或 诗词唱和。 李白的诗歌天才,不但得到了时任太子宾客、唐代著名文学家贺知章的赞扬和推荐,再加上玉真公主的推荐,唐玄宗这才让李白供奉翰林,除了让他写一些宫廷诗歌,偶尔也让他起草一些诏告文件。

李白这种“剑走偏锋”的入仕道路并不平坦。一方面,翰林学士这种闲职让李白感到苦闷彷徨,“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另一方面,李白“揄扬九重万乘主”的狂放性格,得罪了当朝权贵,在唐玄宗宠信太监高力士等人的诽谤、诬蔑下,李白被“赐金放还”,从此离开了官场。

王元明说,从《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可以看出,即使李白当了“翰林学士”这样的高官,他也没有洗刷“北门厄事件”之耻,可见其对手或其后台的职务,应该比翰林学士要高。

由此可见,“北门厄事件”让李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而且极大影响了他的仕途,成了他一生的“难言之隐”

标签: 历史唐玄宗杜甫韩愈王维白居易

更多文章

  • 没落的大唐不再需要正直的裴度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韩愈,李德裕,白居易,刘禹锡,唐穆宗

    应该说,唐宪宗时期也是裴度最风光的时期,他成功地辅佐唐宪宗完成了打击藩镇势力的工作,使中央统一政令的权威得以落实。此时的他可谓声名威望日隆。但后来到了唐穆宗、唐敬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他发现,大唐王朝已经不再需要他了。 这一切,还是得从藩镇节度使调换说起。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唐宪宗暴亡。唐

  • 安禄山:安史之乱的恶首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唐玄宗,杜甫,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

    安禄山,本是营州柳城杂胡。其母 出身卑贱,在种落中作巫师为生,和男人鬼混时,怀上了安禄山。也不知这小子他爸到底是谁,巫婆就给他起了个名:轧荦山(语“战斗”的意思)。后来,他跳大神的老妈嫁给的一个下级军官安延偃。安延偃在开元年间降唐,带着当时年仅十几岁的安禄山与另外一个将领安道买的儿子安节厚(安思顺是

  • 多尔衮简介_多尔衮简介及生平资料_历史上的多尔衮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康熙帝,乾隆帝,努尔哈赤,顺治帝,皇太极

    多尔衮简介:爱新觉罗·多尔衮(dorgon)(公元1612-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少年时多次随兄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mergen daicing beile,满语“聪明机警

  • 隋朝独孤皇后,中国古代十大著名狠毒皇后之一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杨坚,独孤信,独孤伽罗,赵翼,尉迟迥

    文献皇后(西元543年—602年)独孤伽罗,隋朝云中(位于今山西.大同)人,北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皇后。文献皇后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

  • 春秋晚期子产在郑国的改革,保卫了郑国的利益和独立尊严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春秋,一行,郑穆公,田畴,历史

    郑国在春秋时是战祸最剧的国家,而内部大族多,斗争激烈,所谓"国小而逼,族大多宠。"像子产初当政时,派贵族伯石去为国家办一件事,竟要求先许愿给他土地作报偿才去,子产同意,说这是要先安定大族的办法。子产是郑穆公的孙子,公子发之子,名公孙侨。在郑简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43年),执政的子皮见他能干,就让子产

  • 唐玄宗为何两次将杨贵妃撵回娘家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唐玄宗,司马光,杨贵妃,资治通鉴,高力士

    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唐玄宗对杨贵妃十分的宠爱,“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但唐玄宗曾两次将杨贵妃撵回娘家。关于杨贵妃两次

  • 明清时期千奇百怪的骗术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一行,淮南子,牛群,黎明,金成

    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中的行骗行为,包罗万象。行骗的一方,既有专靠行骗为生的专业骗子,也有偶起歹心的奸夫*、妖憎恶道、*乞儿、贪官污吏、船夫挑工、市民耕夫,贩夫走卒;防骗的一方(往往是受骗者),大多是明代学者李蛰所谓的“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党于市易,辛勤万状”的商人,既包括日进斗金、财大

  • 左思:没有女粉丝的孤独才子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晋武帝,张衡,陆机,张华,世说新语

    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一位长相丑陋的才子。如果他去参加电视相亲节目的话,恐怕台上24盏灯要灭掉27盏。为啥?连主持人和两位点评嘉宾也都忍不住要灭灯了呀。 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个著名的美男子潘安,他的名字是潘岳,字安仁,魏晋时的著名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携着弹弓出游,被一群妇女手拉着手围住,看个没完。他的粉丝团

  • 唐代法规:消费者购物三天内可退货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史记,刘晏,春秋,张伯行,西周

    核心提示:《唐律疏议》记载,只要消费者在购买时立有合约,买回后3天内发现问题的,都可以找卖方退货;卖方不退的,可以向官府举报,由官府强令卖方退货,并抽卖方40鞭子。 本文摘自:《羊城晚报》2015年10月21日第B04版,作者:李素灵、李玉林,原题:对付天价欺诈,古人有奇招 最近,青岛的天价虾、

  • 曹操简介_曹操简介及人物生平_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曹操,孙权,曹丕,刘备,诸葛亮

    曹操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