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辩亡论》是谁创作的?陆机是什么人?

历史上《辩亡论》是谁创作的?陆机是什么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266 更新时间:2024/1/23 14:51:52

陆机:江东豪门走出来的青年才俊,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贾谊有《过秦论》,回顾了秦国崛起至灭亡的过程,指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四百多年后陆逊之孙陆机,也做了一篇《辩亡论》,回顾了吴国的崛起和灭亡,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

回顾吴国立国过程

陆机首先回顾了孙氏在江东立国的过程,文章写得可谓是荡气回肠,一股金戈铁马的气势扑面而来,让人读罢热血沸腾。

吴武烈皇帝慷慨下国,电发荆南,权略纷纭,忠勇伯世。威棱则夷羿震荡,兵交则丑虏授馘,遂扫清宗祊,蒸禋皇祖。於时云兴之将带州,飙起之师跨邑,哮阚之群风驱,熊罴之族雾集,虽兵以义合,同盟戮力,然皆包藏祸心,阻兵怙乱,或师无谋律,丧威稔寇,忠规武节,未有若此其著者也。

孙坚草创基业。孙坚之横空出世,的确是有一股血勇之气。在袁绍、张邈、刘岱等所谓“十八路诸侯”日日置酒高会,无人敢于出兵讨伐董卓之时,孙坚意气风发,忠武壮烈,打得董卓节节败退,收复洛阳,整理洛阳城祭祀高祖,确实让人看到了忠臣猛将的气概,这一点即使是曹操也比不上。

长沙桓王逸才名世。弱冠秀发,招揽遗老,与之述业。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诛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饬法修师而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戎车既次,群凶侧目,大业未就,中世而陨。

孙策收兵吴会。孙策二十岁起兵,的确算得上“逸才命世”,孙策之骁勇比起其父孙坚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短短几年时间,孙策能够横扫江东六郡,而且汇集了张昭、周瑜等一大批人才,算是真正的江东政权的奠基人。

用集我大皇帝……於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

孙权终成大业。虽然很多人看不上孙权,网络也都以“孙十万”这个绰号来调侃他,但自公元200年至公元252年,孙权执掌江东五十多年的时间,能够和曹操、刘备这样的天下枭雄抗衡,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肯定也不是一般人物!

分析吴国为何会亡

陆机是陆抗之子、陆逊之孙,可以说江东立国离不开陆氏的扶持。陆逊一生出将入相,陆抗一生也在苦苦支撑吴国,和晋朝名将羊祜有“羊陆之交”的佳话。晋灭吴之战,陆机之兄陆晏、陆景为国战死,东吴灭亡对陆机乃至陆家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此后十年间,陆机退居华亭旧里闭门勤学。隐居之余,总结吴国兴起与衰亡的原因。

纵观《辨亡论》全篇,详细地分析了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中,吴国的强盛及其衰落。陆机从孙坚写至孙皓,六位东吴帝王及文臣武将五十人。历数了跟吴国历史上关键性的七次战役,并从曹魏、西蜀未能灭东吴与孙皓投降西晋王朝为背景,将东吴的强盛与其衰亡作对比,从而得出“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异”的结论。

所谓“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异”,其实就是说孙皓不如孙权会用人。东吴本来力量强大,而且西蜀的灭亡并未危及东吴,只是因为东吴陆抗死后,孙皓用人不当,仅依靠其天险而终于亡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东吴失了人和,只剩天险,所以尽管晋灭吴的军队不如当年曹操、刘备的军队那么强大,但吴国也难逃覆灭。

《辨亡论》的不足之处

陆机文章写得很好,说孙皓用人不当导致吴国最终灭亡也没错,因为孙皓的确是个荒淫残暴之主,吴国能在蜀国灭亡之后,仍然支持了18年,本身就非常幸运了。但陆机的《辨亡论》在分析吴国灭亡原因上,有其局限性:

第一,天下大势。从人心的角度来看,借用罗贯中先生那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至晋灭吴之战,已经有近百年的时间。三国混战,谁胜谁负并不重要,老百姓一直在被压榨,所以经过长时间的混乱,人心思安,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从综合国力来看,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魏国就已经强大太多。以面积来看,东汉十三州,魏占有九州,吴有三州,蜀有一州;以军事实力来看,蜀国灭亡时军队有十万,吴国灭亡时军队二十三万,而魏国则有五十万之多。如果没有意外变故,魏国灭吴蜀是早晚的事。

第二,蜀灭吴孤。陆机单独强调了,蜀国灭亡对于吴国影响不大(或曰,吴、蜀唇齿之国,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夫蜀盖藩援之与国,而非吴人之存亡也)。因为陆抗看来,蜀国地势险要,水路、陆路都很难大规模行军,所以刘备才会失败,因此蜀国灭亡对吴国影响不大。

然而,陆抗忽视了一个问题。当年不论是鲁肃还是诸葛亮,为何近乎于偏执的坚持“吴蜀联盟”?为何中国历史上只有三国时期出现了三国长期并存的局面?本来魏国已经太过强大,两家联合都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更何况蜀国灭亡之后呢。

而且灭蜀之后,晋的实力更加强大,而且占据了长江上游可以顺流而下。从晋灭吴的发展来看,王濬率大军出益州,从水路顺江而下,几乎没受到什么阻拦,率先进入建业,接受孙皓的投降。如此怎么能说,蜀国之灭亡对吴国没有太大影响呢?

当然,我们现在评论古人,其实都是以后来者的眼光,我们知道历史的最终结局如何,不能因此而否定古人的智慧与眼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过好当下!

标签: 历史陆机三国

更多文章

  • 李怀远:唐朝时期宰相,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李怀远(?-706),字广德,河北道邢州柏仁县(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唐中宗时宰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自赵郡李氏西祖。应四科举擢第,累除司礼少卿,徙官同州刺史。治尚清简,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赵郡公。虽久居荣位,而习而简朴。卒,谥曰成。史籍记载《旧唐书》少

  • 房融:唐朝时期宰相,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房融(?~705年),字号不详,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市)人,唐朝时期大臣,宰相房琯父亲。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博识多闻,进士及第。武周时期,亲附宠臣张易之兄弟,累迁正谏大夫、同平章事。神龙初年,追究坐罪流放岭南钦州,病死于高州。平生爱好佛法,参与翻译《楞严经》。人物

  • 韦嗣立:唐朝时期宰相,深得武则天信任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韦嗣立(654~719年),字延构,郑州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唐朝时期宰相,纳言韦思谦之子,出身京兆韦氏小逍遥公房。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少举进士及第,出任双流县令,政有殊绩,迁莱芜县令。得到武则天赏识,入为中书舍人,历任凤阁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受到

  • 李迥秀:唐朝时期宰相,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李迥秀(?—?),字茂之,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李大亮族孙。初为相州参军,后累官凤阁舍人。长安中,同平章事。中宗朝,当过宰相,终兵部尚书。卒赠侍中。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陇西李氏武阳房。初考中进士科,又考中英才杰出科。调任相州参军事。后来改任考功员外郎。武则天

  • 魏元忠:唐朝时期宰相,兼具政治和军事才能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魏元忠(?~707年),原名魏真宰,字元忠,宋州宋城县(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人 。唐朝宰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为太学生,学习兵法,累拜殿中侍御史。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度出任宰相,兼具政治和军事才能,从定徐敬业的扬州叛乱, 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

  • 史务滋:唐朝时期宰相,为保全名声而自尽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史务滋,宣州溧阳人。累至内史。天授中,雅州刺史刘行实及弟渠州刺史行瑜、尚衣奉御行感,并兄子左鹰扬将军虔通,并为侍御史来子珣诬以谋反诛。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史务滋,字体乾,又字树德,公元691年9月,武则天称帝,该唐为周,任司宾卿,史务滋为左纳言,武后命史务滋

  • 孙元亨:唐朝时期宰相,受到刘思礼牵连诬告后被灭族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孙元亨(?-696年10月26日),唐朝大臣。被刘思礼牵连诬告,灭族。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696年四月,时任检校夏官侍郎(兵部侍郎)的孙元亨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明堂县尉吉顼、合宫县尉来俊臣密告箕州刺史刘思礼、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凤阁舍人(中书舍人)王勮

  • 古代异姓封王难上加难 古人又是怎么做到成功的案例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封王

    对古代封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异姓封王”条件极为苛刻,那些成功案例是怎么办到的?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的确,在秦始皇发明“皇帝”之前,“王”是一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以后“王”就变

  • 邢文伟:唐朝时期宰相,他因何而得名?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邢文伟,唐代宰相。滁州全椒人(今安徽省全椒县襄河镇人)。年轻时与和州高子贡、寿州裴怀贵俱以博学知名于江、淮间。以进士迁太子典膳丞(东宫典膳局郎,正六品上;丞,正八品上:掌进膳尝食。全椒县时属滁州)。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乾封元年(666),太子[长子李弘,是武

  • 李峤:唐朝时期宰相,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

    李峤(645~714年),字巨山,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时期宰相。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