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是什么样的?一生为何不被重用

历史上真实的太史慈是什么样的?一生为何不被重用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961 更新时间:2024/2/2 3:11:59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君视我如众人,我视君如寇仇。

太史慈在三国里的戏份似乎并不是特别多,《三国演义》也基本还原了太史慈的生平,不过把他死的时间拖后了两年。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太史慈,却享有很高的评价:

孙策:太史子义,青州名士,以信义为先,终不欺策;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洪迈: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礌礌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

陈寿: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罗贯中:矢志全忠孝,东莱太史慈。姓名昭远塞,弓马震雄师。北海酬恩日,神亭酣战时。临终言壮志,千古共嗟咨。

然而,读完《三国志·太史慈传》却让人有一种悲情的感觉,如此一个忠孝信义,智勇兼备,意气慷慨之士,却没能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五易其主却始终得不到重用,最终郁郁而终。

尽职责,为郡守劫奏章

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自少已十分好学,后担任本郡奏曹史。当时本郡与本州之间有嫌隙纠纷,同时向朝廷写奏章,按照惯例谁的奏章先到,朝廷一般就采纳谁的意见。当时州里的奏章已先发去,郡守恐怕落后不利,于是求取可为使者的人。

太史慈时年二十一岁,被选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达洛阳,利用计谋破坏了州里的奏章,并找机会把郡里的奏章递了上去。后来朝廷采纳了郡里的意见,太史慈由是知名于世(由是知名),但他亦成为州里所仇视的人物,为免受到无妄之灾,乃避居于辽东避祸。

这里有一个关节需要搞清楚。太史慈欺骗了州里送奏章的官吏,然后把自己郡里的奏章递了上去,为何就“由是知名”了呢?这是由于东汉的社会风气所致,两汉去先秦不远,人们崇尚的是“重义轻利”、“一诺千金”。

太史慈身为奏曹史,接受了郡守的使命,为了完成使命不惜得罪州里的权贵们,这是当时人们所推崇的。可惜的是,虽然太史慈为了郡守得罪了州官,这个太守却连个名字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所以志向高远的太史慈只好另谋出路。

报恩情,为孔融求救于刘备

“三岁让梨”的大名士孔融当时担任青州北海国相,听说了太史慈这件事,惊奇于他的壮举。于是数次遣人动问太史慈的母亲,并奉送赠礼作为致意。适逢孔融为对付黄巾军,出屯于都昌,却被黄巾军将领管亥所围困。

太史慈从辽东返家,母亲对他说:“虽然你和孔北海未尝相见,但自从你出行后,北海对我赡恤殷勤,比起故人旧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如今为贼所围困,你应该赴身相助。”于是太史慈留家三日后,便独自径往都昌而行。当时贼围尚未太密,于是太史慈乘夜伺隙,冲入重围见孔融,建议孔融有自己带兵出城讨贼。

孔融不听其言,只一心等待外援。但外救未至,而贼围日逼。孔融乃欲告急于平原相刘备,可惜城中无人愿出重围,太史慈便自求请试一行。孔融便道:“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说难以突围,你虽有壮志,但这始终是太艰难的事罢?”太史慈表达了对孔融照料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母亲让自己报答孔融的意思,孔融才答应。

太史慈连续三日出城练习射术,等到围城军队麻痹大意后突然冲出重围,黄巾军追击,太史慈回顾取弓箭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因此无人敢去追赶。太史慈抵达平原后向刘备求救,刘备派遣精兵三千人随太史慈返都昌,贼众闻知援兵已至,都忙解围散走。

孔融得济无事,更加重视太史慈,说道:“你真是我的少友啊。”事情过后,太史慈还其母,其母也说:“我很庆幸你得以报答孔北海啊!”虽然孔融把太史慈视作自己的“小友”,然而孔融写文章可以,乱世中却不能创立事业,于是两人分离。

刘繇,却因出身不得重用

公元195年,太史慈南下投奔同乡刘繇,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刘繇是汉室宗亲,当时担任扬州刺史。有人劝刘繇可以任用太史慈为大将,以拒孙策,刘繇却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必会笑我不识用人。”

许子将就是大名士许劭,当时在刘繇手下做谋士,或许在刘繇、许劭这种士族名门眼里,太史慈不过是一个寒门出身的武人,尽管通过“劫奏章”、“救孔融”两件事,太史慈已声名远播,但刘繇他们仍然不会重用太史慈。因此,刘繇只是让太史慈做了一个斥候。

有一次,太史慈独与一骑小卒在神亭遇上孙策。当时孙策共有十三从骑,皆是黄盖韩当、宋谦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惧上前相斗,正与孙策对战。孙策刺向太史慈的座下马而揽得太史慈系的颈后手戟,与此同时,太史慈亦抢得孙策的头盔。直至两家军队并至神亭,二人才罢战解散。这就是演义里“太史慈酣战小霸王”的桥段了。

遇孙策,大业未济空余恨

公元196年,刘繇被孙策击败奔豫章。太史慈则遁走于芜湖,逃入山中,而称丹杨太守。同时,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一带,惟泾县以西有六县尚未平服。太史慈即进驻泾县,屯兵立府,为山越所附。后孙策亲自攻讨泾县,终于囚执太史慈。

孙策见慈,即为其解缚,握著其手说:“尚记得神亭一战吗?如果卿当时将我生获,你会怎样处置我?”太史慈说:“不可知也。”孙策大笑,说道:“今后之路,我当与卿共闯。”即拜太史慈为门下督,还吴后授以兵权,拜折冲中郎将。后来刘繇丧于豫章,其部下士众万余人无人可附,孙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抚兵众。

左右皆说:“太史慈必北去而不还了。”孙策却深具信心地说:“子义他舍弃了我,还可以投奔谁呢?”更替其饯行送别至昌门,临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问:“何时能够回来?”太史慈答道:“不过六十日。”果然如期而返。

太史慈遇上了孙策,可谓终于遇到了知己。当时有刘表从子刘磐,十分骁勇,数度作寇于艾、西安诸县。孙策于是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刘磐自此绝迹不复为寇。可惜的是,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太史慈又失去了依靠。

不得志,郁郁终于孙权治下

曹操闻其威名,向太史慈寄了一封书信,小箱子封着,打开后发现没有写任何内容,而是放了少量当归。太史慈本是北方青州东莱人,曹操的寓意是太史慈应当回到北方向其投诚。太史慈忠义无双,当然不会离开孙策回北方投靠曹操。孙策死后孙权统事,以太史慈能克制刘磐,遂委以南方诸大事。

孙策当时让太史慈对抗刘磐,算得上是重用,然而此后孙权一直让太史慈在那防备刘磐,明显就是不用他了。不过也难怪孙权,太史慈是和孙策称兄道弟的,声名远播本来几成一方诸侯。孙权自认是没法驾驭太史慈的,所以让他在建昌都尉一呆就是六年的时间。

郁郁不得志下,太史慈于建安十一年(206年)卒,享年四十一岁。太史慈临亡之时,叹息道:“大丈夫生于世上,应当带著三尺长剑,以升于天子阶堂。如今所志未从,奈何却要死啊!”

标签: 历史太史慈三国

更多文章

  • 张柬之:唐朝时期宰相,曾发动神龙政变复辟李唐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

    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唐朝名相、诗人。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涉猎经史,进士出身,授清源县丞。通过贤良方正科考试,擢监察御史、中书舍人。论事得罪武则天,出任合蜀二州刺史、荆州长史。得到宰相狄仁杰举荐,迁洛州司马,拜刑部侍郎

  • 裴行本:唐朝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裴行本,唐朝大臣。出自河东裴氏南来吴裴。祖父裴献,隋朝扶州刺史,临汾郡公、父亲裴义山。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691年九月廿六,时任冬官侍郎(工部侍郎)的裴行本被任命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692年,他和宰相狄仁杰、任知古、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

  • 在古代开国皇帝当中 太祖和高祖有什么区别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太祖,高祖

    还不了解:太祖和高祖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太祖和高祖有何差别?为何朱元璋叫明太祖,而李渊只配叫唐高祖。我国最早的皇帝起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五帝分别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但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皇帝,只存在于传说当中。从夏朝开始,君主称

  • 唐休璟:唐朝时期宰相,他担任过哪些职位呢?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唐休璟(627年-712年),本名唐璿,字休璟,京兆郡始平县(今陕西省兴平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兼名将,咸阳令唐谐之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永徽年间,以明经擢第,起家吴王(李恪)府典签,出任营州户曹,大破突厥叛乱,迁丰州司马、安西副都护、西州都督,迁凉州都督、陇右节度

  • 张锡: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经历?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张锡,字奉孝,贝州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人,张文琮之子,张戬之弟,武则天时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戬弟锡,则天时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先是,姊子李峤知政事,锡拜官,而峤罢相出为国子祭酒,舅甥相代为相,时人荣之。锡与郑杲俱知天官

  • 王珪:唐初四大名相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王珪(570年~639年),字叔玠,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乌丸王氏。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入召秘书内省,授为太常治礼郎。受叔父王頍牵连,逃遁终南山。唐朝建立后,历任世子府咨议参军、太子中舍

  • 古代皇帝赐死大臣时大臣为何还要下跪谢恩 抗旨的话又会怎么样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皇帝,大臣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古代皇帝和大臣,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为何古代被皇帝赐死,大臣不反抗还谢恩?若是抗旨下场更惨!赐死制度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特有的一种对于做了错事的大臣或妃子的惩治手段,比较常见的赐死手段有赐毒酒、赐剑、赐白绫等,赐死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贯穿了中国古代一直到晚清

  • 清朝皇子一共有多少位 他们的爵位到底是什么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清朝,皇子

    很多人都不知道清代皇子,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赏识。清代一共有多少皇子?都是什么爵位?清代的宗室爵位一共分为十四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其中的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

  • 古代藩王有封地有兵权 朱元璋为什么还要逆天而行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朱元璋,分封制

    还不了解:朱元璋分封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藩王分封制一再作乱,为何朱元璋建立明代后还要选择此制度?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皇子们为亲王,且往封地就藩,而且藩王们各个手握重兵,节制地方军政之权,也就是太祖皇帝将大明王朝定制为“封藩制”。要了解历史上凡事搞“封藩制”的王朝

  • 古代男人进宫做太监之后 太监是怎么上厕所的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太监

    还不了解:古代太监上厕所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时候的太监是如何上厕所的?是站着还是蹲着呢?我们大家都了解,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是处在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时期中,在这一时期中,人们都过得相对来说比较的艰辛,尤其是那些特别贫穷的百姓,每天不仅为了吃穿而发愁,甚至还会为了自己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