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比 曹操和袁绍谁的损失更大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比 曹操和袁绍谁的损失更大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573 更新时间:2024/1/11 4:51:21

在官渡之战以及赤壁之战中,是袁绍的损失大,还是曹操的损失大?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从数字来看,曹操的损失明显要严重得多,但是,袁绍的损失是士兵被曹操坑杀了,曹操终归也没占到便宜,而曹操的损失不仅有(瘟疫死北军)这种硬损失,还有(没有瘟疫死的)本地人跑路归刘备了,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此消彼长,曹操不仅是自己损失惨,而且敌人还受益了。从战略形势看,官渡之战后曹操不敢进攻黎阳,袁绍死后曹操正式大举进攻河北,袁尚不仅有余力组织抵抗,甚至还分兵入河东,打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而赤壁之战后联军立即打过江北,周瑜围攻江陵一年,曹操别说增援了,两年都没缓过来劲。赤壁之战后刘备扫荡江南,对标是曹操平定徐州、豫州叛军,孙权围攻合肥百日,对标的是曹操击破仓亭军,谁的反攻规模更大,一目了然。

其次,官渡之战里袁绍损失的是颜良、文丑、高览、张郃、许攸淳于琼沮授田丰,以及保守估计下河北八到十万有生力量,这是一场战略性决战,战果是曹操歼灭了袁绍的至少一半的精锐有生力量以及多名高级将领,袁绍在这场战争之后失去了任何与曹操在北方争雄的可能性,根本不是一场“微不足道”的失败。赤壁之战曹操遭受的损失主要是其有生力量,也没有达到袁绍精锐主力被半歼的地步,在高端人才上更是几乎没有承受任何损失,失去的只不过是一鼓作气一统全国的机会,而孙刘联军的胜利仅能保证自保,不能以此为依托对曹魏进行反攻倒算。再者,官渡袁军损失大体在9万人左右,而袁氏能控制的也不过一个完整的冀州和三个残破的青幽并州,这样的损失如果不能算致命的,那也绝对是惨重的。

袁绍在官渡失利后一年就死了,二者绝不是偶然,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后,曹操损失不比官渡袁绍大,尤其是汉中之战,然而没几年就恢复过来了,那时候曹操和袁绍的差距比汉中曹操和刘备的差距还大,但是蜀汉国运就此打断,隆中对事实上破产,后面再怎么折腾,也不过是多撑几年的事。这是两回事,只能说假如袁绍不死,内部同心协力接着跟曹操死磕依旧有胜算,但是不能说官渡的损失对袁绍不是伤筋动骨,本来各方看双方实力对比,都会觉得袁绍一方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官渡一战,优势几乎损失殆尽,最重要的是心气、士气都被打没了,像极了袁绍和公孙的界桥之战,一仗逆转,士气崩盘,被动龟缩,最终全灭。官渡后如果袁绍不死,也就是汉中之战后,刘备和曹操的局面,而且刘备四川后方相对稳固,曹操老家在四战之地,袁绍过几年再来一波,结束。

赤壁之战前刘备到处跑,孙权在考虑要不要投降,赤壁之战后,是三国鼎立的转折点,孙刘可以和曹操分庭抗礼了,曹操基本失去了在有生之年一统全国的机会,而官渡之战表面上袁绍损失惨重,但整个局势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另外,用“袁绍集团仍然坚持了整整七年时间”来证明官渡之战收益小有四个矛盾点,第一,曹操输掉赤壁之战后别说七年,坚持了七十年孙刘联军也没成功在长江北岸站住脚,所谓的反攻倒算,实际上基本都一一解决,根本没出什么动摇根本的问题,“工作都是在稳定北方”所以“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希望”更是没有道理的,难道后面打的汉中、西凉所在的北方不是天下的一部分吗?

第二,在黎阳之战中,曹操意识到了虽然袁氏集团有生力量已经被消灭,但是想在河北步步攻坚难度极大,所以采取了郭嘉的建议,退回许昌整理朝政,让袁氏兄弟内斗,所以也减缓了一统河北的速度,同时也整理了内部问题,包括之前刘备叛逃带来的政事影响。第三,你要是算上205年的南皮之战,说南皮属于袁氏集团的也就罢了,毕竟南皮可以算袁谭老家,207年,人都跑到辽东乌桓了,咋也不算是袁氏集团的地盘了,还要算袁氏集团存活,这就有点过分了。第四,袁绍集团之所以能支撑七年,是因为袁氏集团体量大,而曹操在此战之中也有损失,并且没能够及时补充其有生力量,不能做到一口气吃掉袁氏集团。

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对于河北俘虏采取了坑杀政策,而己方的兵力损失一说一万,后来的仓亭之战,袁绍七万人再次被全歼,至此可以说袁绍手下的精锐部队基本损失殆尽,曹操从始至终能出动的兵力就在四万人左右,前前后后歼灭了十四万到十七万的袁绍军,这种兵力差是需要时间消磨的。官渡之战对袁绍的打击是巨大的,不只是损失了8.9万的精锐士卒,还包括一大堆良将谋士,甚至高干的并州都是听调不听宣,整个河北是伤筋动骨,答主估计不了解官渡之战后,袁曹两家还有仓亭之战,那会袁绍可还活着呢,结果袁绍也是一败涂地,活活被气死了。官渡之战不败的话,袁绍可能没死那么快。要了解人的精神很重要,大败对人的刺激很大,刘备败给陆逊就了解这辈子没太大希望了,开始准备身后事,白帝托孤。

还有一点很关键是,赤壁之战打乱了曹操代汉和一统的节奏,当时大量没来得及剿灭或者归顺的袁术余党、刘表旧部纷纷逃亡投奔刘备,使刘备短时间内实力暴增数倍,兵分三道并侵西川,本质还是赤壁之战后的连锁反应,如果周瑜成功吞并刘备,也还是这些人入川,一个意思。而曹操别说阻止了,刘备入川三年曹操甚至都没有派大军进攻南郡,曹操组织进攻濡须口,也几乎无功而返,反被孙权追过江北占领了皖城,如果当年攻合肥时吕蒙、甘宁就在场,说不定当时整个淮南就可以拿下,如果考虑战争潜力,那就更没法看了。曹操得手的河北,经过了二袁内战和曹操霍霍,不管原来他们到底怎样,总归不如袁绍当时,与其说是袁绍集团抵抗了曹操七年,不如说是河北民众抵抗了曹操七年,刘邦进关中,约法三章,秋毫无犯,得天下人心,后来从汉中出关,平三秦,收河北,击破敌军主力后剩余群县都可传檄而定。

但是曹操却搞出一桩桩的屠城惨案,屠徐州泗水为之不流,水攻邺城之后也屠了,闹得天下惊怖,南下荆州时百姓纷纷随刘备渡江即是明证,换言之,赤壁后的袁氏集团无论是势力还是领导力,都不足以坚持这么长时间,是曹操的残暴行径把整个河北的百姓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让他们为了活命不惜帮助一个摇摇欲坠的地方势力,和名义上的汉朝中央军对抗,把本应传檄而定的大好局面,变成需要一座座城去攻坚的蚕食吞并。曹操平定河北艰难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事,袁绍官渡失败后依然有河北大片势力范围,如果此时能痛定思痛依然有较多资源可以利用,曹操赤壁之战失败损失的大多只是新收的荆州降兵以及新占领的地盘,他自己经营多年的后方并没有遭受太大打击,他可利用的资源依然不少,他跟袁绍的差别在于失败后政策的调整,曹操务实有效而袁绍之后就是一败再败。

曹操也不是在官渡后马上就全盘吸收了袁绍的地盘啊,中间还有袁绍儿子们的内讧,如果袁绍赢了官渡还多活几年,那一统起北方,比曹操快的可不是一点半点,到时候汉中之战打不打得了就不一定了,张松那波说不定就直接投了,假设张松和袁绍还是翻脸了,我觉得按袁绍那时候的实力,汉中之战赢面比曹操大多了,到时候赤壁之战就不用打了,直接进入一统没什么问题。官渡之战后期曹操后方可是除了荀彧之外其他大员粮草都不给他送了,如果曹操官渡输了袁绍估计一年左右就能一统中原,那个时候的孙刘可不是曹操南下有八年发育时间的孙刘哦,官渡之战时期刘表的南荆州直接反了刘表,孙策死了,江东叛军也在和周瑜打内战,袁绍一南下直接秋风扫落叶了。

笔者一直觉得官渡之战才是东汉末期最重要的战争,如果袁绍赢了,一统天下就是时间问题了,当然前提是袁绍活得够久,袁绍声望不是曹操能比的,袁绍打赢官渡之战,很多地方真的是传檄而定,而曹操做不到,很多人忽视了东汉末年声望的重要性。另外,袁绍作为士族势力最巅峰的代表,他的失败是必然的,他玩弄权术,将皇权从高高的位子上踩在脚底,从他带领西园禁军攻入皇宫的,把小皇帝丢在一边不管不顾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结局,作为封建时代,各方势力相互制衡天下才能安定,并不能只靠仅仅靠一个士族,践踏皇权,清除外戚和宦官,使整个朝廷失去平衡,带来的后果是往后几百年的动荡和无数人的生命,旧的规则被打破,却不能建立新的规则,这就是原罪,居然还有这么多人舔袁本初这个乱臣贼子。

赤壁之战后的河北青壮,则是经过了官渡活埋、赤壁瘟死,相当于割了二茬,底子更薄,赤壁之战前,周瑜就认为曹操主力不过十五六万人,比当年袁绍十万大军多不了多少,想必河北能提供的军力极限也就十万人了,结果再次多死。之后曹操中军一般就是十万人左右,即使加上新整编的关西军,全国大军也就还剩下二十余万,曹操占领汉中后不仅放弃进攻益州,反而留牵招担任护军,襄樊之战时曹操又特地把田豫从河北调来担任南阳太守(然后田豫立即赦免了等待处决的侯音余党)。这些操作都挺迷幻的,笔者总觉得曹操潜意识里一直有成全的意思在内,总之从心态来讲,曹操当时已经是非常疲惫了,之后更一度接近破防,我认为这都是赤壁之战的结果。

最后,从表面结果上来看官渡之战对袁绍的损失大,所谓的河北四挺柱死的死,降得降,老资格的淳于琼也被曹操一波偷家带走,但这些损失对袁家来说其实不算伤筋动骨,从后来的三袁分裂互相攻歼内耗同时,还能腾出手来对抗曹操可以证明,只要袁绍不是两年后就死了,袁家还是能赢回来的。相反赤壁之战,曹操和手下的高级将领幕僚奇迹般的没有多少损伤,损失的多数是一些新降的荆州兵马,但曹老板在这次失败中被打掉了气吞天下的锐气,彻底功亏一篑,所以笔者认为对曹操自己来说,赤壁之战的失败损失更大。

标签: 历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更多文章

  • 探索华阳之战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双方采取了哪些行动?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华阳之战,秦国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国名将白起。魏冉率军在华阳一带与魏国、赵国军队爆发战争,史称华阳之战。赵魏两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而占据魏国大片城池,此战共斩杀赵魏联军十五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起因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攻打到韩国重城

  • 华阳之战是怎么回事?再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华阳之战,秦国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秦国名将白起、魏冉率军在华阳一带与魏国、赵国军队爆发战争,史称华阳之战。赵魏两国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而占据魏国大片城池,此战共斩杀赵魏联军十五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前273年,赵国与魏国进攻韩国的重要城邑华阳,韩国向秦国求救,秦昭襄王

  • 吴越争霸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如何评价吴越争霸战?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吴越争霸,春秋

    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曾互相征伐,这段时期被后世称为“吴越争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刺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

  • 吴越两国相互征伐多年,吴越争霸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吴越争霸,春秋

    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曾互相征伐,这段时期被后世称为“吴越争霸”。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吴侵越时所获战俘刺死吴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吴大举攻楚前,为解除后顾之忧,又曾攻越,占领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十五年,吴军主力在楚都郢时,越乘机侵入

  • 秦灭楚之战是怎么回事?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秦灭楚之战

    秦灭楚之战,又称灭楚之战,发生于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5年—前22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是秦军攻灭楚国和越国残余势力(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大部等地)的作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过程序幕秦王政二十①年,秦将王贲率军进攻楚国北部,取十余座城,开道击魏

  • 肥之战是怎么回事?有何历史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肥之战,李牧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赵国名将李牧率军在肥与秦军进行了一场截击战,史称肥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秦王政十四年初,秦将桓齮率秦军进逼邯郸,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

  • 秦灭赵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秦灭赵之战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攻灭了赵国,史称秦灭赵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国乘燕国、赵国交兵,赵国后方空虚之际,以王翦为主将,分兵两路攻赵,夺赵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十余城。赵

  • 秦灭六国之战造成了哪些影响?有何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秦灭六国之战,秦始皇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国统一战争,指的是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秦国进行消灭其他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

  • 秦灭六国之战是怎么回事?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秦灭六国之战,秦始皇

    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国统一战争,指的是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秦国进行消灭其他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

  • 第四次河西之战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河西之战,秦国

    战国时期,秦国与魏国为争夺关中河西地区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国力大损,最终秦收复河西,史称河西之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四次河西之战背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开始强大起来。而魏国忙着与东方各国交战,无暇西顾之际,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