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没有拼音标注 古人是怎么认识字的

古代没有拼音标注 古人是怎么认识字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晴天 访问量:4352 更新时间:2024/2/2 4:32:19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读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没有汉语拼音,古人是如识字读书的?

汉字拥有6000多年历史,是一种由图形符号组成,非常成熟的、只代表语素的“表意字”,一些汉字即使不了解读音,也能根据字体造型和造字方式判断出要传达的含义,有助于增加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力。

“表音文字”恰恰相反,可以根据字母的发音法则与拼读规律,把一些不明白含义的单词拼读出来。

然而,面对汉字,学习者首先要弄明白正确读音,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它,因此,从古到今,如何给汉字标注读音,许多学者不断探索,发明了许多很实用的注音方法。

从汉字注音的发展史来看,在数千年里,汉字总共诞生了10多种注音方法,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掌握了汉字的读音,有效地推进了汉语文字学的发展,但要说起最高效的汉字注音方法,肯定要数一个世纪以前的“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法。

下面,逐一来说明几个主要注音法的优缺点。

一,读若法

在秦汉之际,汉字从小篆演化成隶书,俗称“隶变”,可以说是汉字发生脱胎换骨的一次变化。隶变之后的汉字,字形趋于稳定,跟现代汉字在结构上已经没有多少区别,并且利于快速书写,对文化的普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到东汉中期,著名学者许慎耗费多年精力,编撰了一本中国最早的字典,名曰《说文解字》,在字典里,他提出了中国第一个给汉字标注读音的“读若法”,又叫“读如法”。

“读若法”顾名思义就是采取“读音类似”的方式,给一些生僻字进行注音,方便人们阅读它。

比如,《说文解字》里有这样一句话: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以“快”字标注了“哙”的读音,如果认识“快”字,也就能明白“哙”的读音。

但是,“读若法”有两个个明显的缺点:

其一,对一些发音只有一个字的读音,比如,给、佛、欻(chua)、嗲、黁……

其二,对一些字只对应一个读音的字,比如,卵、乱、命、死、命、摸……

如果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就无法找到类似的汉字读音给它们进行标注,从而会引起读音的混乱,不利于学习。

二,直音法

到东汉末年,一些学者在“读若法”的基础上,创造了“直音法”,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明显的进步,最起码杜绝了引起读音混乱的部分问题。

“直音法”就是采用读音完全相同的另一个汉字,给不认识的汉字进行注音。比如,“涊”字不太常用,许多人不认识,若以常用字“碾”字放在旁边给注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直音法”仍然有缺陷,跟“读若法”的缺陷一样,对那些发音只有一个字的读音,或者只对应一个读音的字,还是难以标注出准确读音。

另外,要正确掌握“直音法”,要做到每一种读音必须掌握一个常用字,才能有效使用直音法,否则,仍然会引起读音上的混乱。

三,反切法

在“直音法”盛行几十年后,一些学者逐渐发明了“反切法”。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认为,“反切法”是跟音韵学同步产生的,两者都起始于东汉末年,是受到“梵文拼音字理”的示后,而创造出来的相当科学的注音方法。

三国时期的著名学者孙炎有一本著作《尔雅音义》影响很大,在这本书里,他首次采用“发切法”注音,因此,他被后世学者公认为“反切法”的创始人。

“反切法”诞生300多年后,到隋唐时期才逐渐完善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汉字注音方法,前后使用1500多年,直到近代才逐渐被淘汰,对汉字读音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历朝历代编撰的工具书和字典,比如,隋朝学者陆法言编撰的《切韵》,唐代学者孙愐编撰的《唐韵》,北宋学者陈彭年、丘雍合著的《广韵》,明代学者梅膺祚编著的《字汇》,清代康熙年间学者张玉书、陈廷敬合著的《康熙字典》,一直到清代嘉庆年间著名学者段玉裁所著的《说文解字注》,都采用了“反切法”给汉字注音。

“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把它们的读音一刀切成两半,前一个字取声母,后一个字取韵母和音调,然后,把它们的读音拼在一起,就组成了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在《康熙字典》里,“坛,徒干切”。采用了“徒”的声母t,以及“干”的韵母an,两者组合后就构成了tan(坛)的读音。

比起“直音法”,“反切法”更加科学,学习者只需了解汉字有多少个声母和韵母(加音调),就完全可以拼出所有汉字。

但是,“反切法”也有缺点,最显著缺点是:面对读音比较复杂的汉字,这一刀应该切在什么位置,并没有明确规定,一些切法也能切出好几个汉字。比如,徒干切,既能切出“坛”字,又能切出“湍”字,不容易让学习者做出准确判断。

四,汉语拼音注音

“汉语拼音注音”诞生的历史很短,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后的产物,距今虽然只有100余年历史,但影响力非常重大。

尤其是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汉字的注音步入了新的里程碑。这套方案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给汉字进行注音,注音后的汉字通俗易懂,对中外学子识读汉字,学习汉语普通话,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外传播,都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汉语拼音注音”由于好学易懂,几乎没有缺陷,所以,自诞生以来,迅速成为汉语注音的主流。一些由汉语拼音标注的汉语词汇因为影响力巨大,甚至被收录在拉丁文字典里,进一步扩大了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标签: 历史古代读书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曾经有多少个“天府之国”?历朝历代“天府之国”盘点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天府之国,成都

    众所周知现在我们所指的的天府之国基本是指成都,那么历史上曾经有多少个“天府之国”呢?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就为各位带来详细的介绍。"天府"的本意是天然府库,指地势舒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后来也指京师或天子的府库。而"天府之国"多指在被称为"天府"之地建立过政权或设为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区

  • 古代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样的 最后为什么都是写文章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古代,科举

    对古代科举考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科举考试为什么都是写文章呢?真是一文定终身?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它对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打破了历代官员的世袭制度,逐渐形成了科学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是一大进步。我们通

  • 晚清时期白银那么多 这个银子是怎么来的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晚清,白银

    还不了解:晚清白银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晚期,世界近一半的白银都在中国,它们是从哪来的?提起货币自然离不开黄金,黄金由于稳定性好,所以被当成不会贬值的东西,除了黄金之外,银子也是古代重要的钱财计量物,明代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中国已经聚集了大量财富,

  • 汉朝的虎贲军有多厉害?虎贲军指的是什么军队?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汉朝,虎贲军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汉朝的虎贲军有多厉害?虎贲军指的是什么军队?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古代,能被冠以“虎贲”之名的军队,每一个士兵都是骁勇善战。虎贲军在古代被看成是勇士的军队,有勇有谋,作战的时候像老虎一样为猎食而勇猛的追逐。“虎贲”一词,最早见于商周之际的牧野之战。牧野

  • 清朝奏折制度是着呢么出现的 对清朝起了什么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清朝,制度

    对清代奏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的奏折制度是如何产生的?对清代的政治起了什么作用?清代从1644年入关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共持续了268年的国祚。清代作为一个和现代资本主义一起步、发展的封建国家,其在全球逐渐走向工业化的趋势下能够将封建体制延续了近300年,中间

  • 为什么西周砍树会被“杀无赦”?西周不能砍树的理由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西周,环保

    现在大家生活都非常注重环保,然而大家知道吗,其实古人也是非常看重环保的,比如在西周是不能砍树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塑料袋已经成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每次去超市或菜市场,很少没有不用塑料袋的人。古人去买东西用的大都是很容易分解和处理的东西,比如竹篮、稻草等,去街市

  • 古代蜡烛一般平民百姓都用不起 古代一根蜡烛到底有多贵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古代,蜡烛

    对古代蜡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古代,一根蜡烛到底有多贵?在人类尚未使用火把之前,由于光线的限制,人们只能遵从“日落而息”的规律,只在白天进行生产劳动。而自从人类学会使用火把之后,一些工作也能够在夜晚进行,因此可以说火的出现开始促使人们发明更安全、更便捷的照明工具。出乎

  • 古代青楼女子为什么赎身才走 直接逃跑不是更好吗

    战史风云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古代,赎身

    对古代赎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没有身份证,为什么青楼女子不敢逃走,只能赎身才能走人?我们总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是也总有那么几个职业,是我们别别扭扭不愿意从事的。在古时候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观念,社会上能提供给女性的职位并不多,是比较让人印象深刻的职业,反而是青楼

  • 为什么古人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让长子“摔瓦盆”习俗的由来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出殡,摔瓦盆

    丧葬文化中规定逝去的先辈出殡时要让长子摔瓦盆,那这摔瓦盆背后有着怎样的说法和讲究呢?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习俗竟然流传至今,这其中又有怎样的原因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中国自古以来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相应的规定和礼仪规范,而在丧葬习俗中也亦是如此

  • 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是怎么样的?告老还乡制度详解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告老还乡,刘罗锅

    电视剧里我们都常常能见到有官员跟皇帝说自己要告老还乡,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是怎么样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介绍一下。“告老还乡”,又称“告老还家”,“告”是请求,“老还乡”是年老回到家乡,“告老还乡”是指古代官吏以年老多病为理由向皇帝请求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是古代官吏提前退休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