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清朝时期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天花的 该疾病对清朝造成了什么影响

清朝时期的人们是如何防止天花的 该疾病对清朝造成了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603 更新时间:2023/12/11 8:41:25

对清代天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天花危害人间,清代时如何防治天花?天花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从人类有文明记录以来,天灾与人类社会始终如影随形。水灾、旱灾、地震、虫灾、瘟疫,此起彼伏,每一场灾难,都会夺去无数人的生命。

水旱灾害,缘于气候影响,或滔滔洪水不绝,或烈日炎炎大地龟裂;地震灾害,起于地壳变化,地动山摇,屋倒人亡;虫灾,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旦虫子成群出动,便遮天蔽日,庄稼尽毁。这些灾害,都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们懂得哪里有灾,应该躲避到何处。

最让人捉摸不定的是瘟疫,它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一个人或者是一群人刚才还好端端的,忽然就倒下了。尽管病人的身上会呈现出病状,但发病的原因是什么?病源在哪里?古代的人们却难以找到。古今中外,有记录的瘟疫种类不少,如鼠疫、霍乱、伤寒、流感、天花、结核病等,这些疾疫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频频造成沉重的灾难。而天花,无疑是最为凶险的瘟疫之一,往往一场天花之后,赤地千里,难觅人迹。

我们就以清代为例,探究一下古人是如何防治天花的,天花又带来了哪些影响。

天花的成因及危害

我们会在清代的史料中,或是有关清代的影视剧中,看到一种名为“天花”的疾病,其实它还有一些别称:虏疮、天行斑疮、豌豆疮、登豆疮、肤豆疮、疱疮、痘症、天然豆等。至于“天花”的名称,是因为病人患上此病后,几乎全身所有的部位都可能会出现斑点,就如同佛教壁画中的天女散花状,故古代中国人又称其为“天花”。

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而天花病毒究竟从何而来,现在主流的观点是,最初可能是从人类饲养的牛身上传来的),炎热地区、炎热季节更容易发生(温热地区也会出现)。发病时主要表现在,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软弱无力、恶心呕吐、咳嗽、咽痛、难以吞咽,并伴有大小便疼痛等,严重时,患者全身如中毒般出现疱(痘)疹,皮肤溃烂。

天花曾经在全世界都流行过,当然,最初遭受天花摧残的是非洲、欧洲和亚洲,美洲与大洋洲的天花,是五百年前,欧洲殖民者带去的,中美洲阿兹特克(又被译为“阿兹台特”)与南美洲印加帝国的衰亡,都与天花有极大关系。

天花究竟源于何处,至今无法定论。若根据考古研究来看,三千年前的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上,便带有天花病愈之后的麻点。

中国最早的天花记录始于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

“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斑紫黑。”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天花瘟疫爆发的记载。而在欧洲,公元6-19世纪之间,便有多达3亿人被天花夺去宝贵生命,病死率处于各类传染病之首,在1719年天花流行时,仅巴黎城就致死4万人。

天花不仅仅给普通民众带去危害,就连各国君主也不乏被天花夺去生命者:英国女王玛丽二世、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俄国沙皇彼得二世、大清皇帝顺治与同治、蒙古大汗林丹汗等都死于天花疾病;清代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以及有四个孙子都死于天花,而据《清宫医案》记载,从康熙后期至宣统时代,清宫共有九名皇室成员死于天花。

清代如何预防天花?

天花的死亡率奇高,被称为“死神”,古代的医生都在努力寻找预防方法。清代对于来势汹汹的天花主要采取了三种预防措施:

避痘就是不与出痘疹者接触,杜绝天花病毒的传染。主要是远离传染源,或将患痘疹者进行彻底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清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关外沈阳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天花瘟疫,清太宗皇太极,立即暂时离开新都沈阳,躲避到旧都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待疫情过后,方才回还,前前后后的折腾,虽然显得很麻烦,但毕竟确保了皇太极安然无恙。

而顺治皇帝入主中原后,大清定都北京,北京城也出现过天花瘟疫,然而此时的王朝形势已变:清代表面上一统了全国,但各地反清复明的势力还十分强大。明代叛臣吴三桂为首的“三藩”蠢蠢欲动,江山社稷并不稳固。顺治皇帝不可能再像其父皇太极那样为躲避天花,而出行到外地,他只能继续坐镇京城北京,以稳定局势。不幸的是,顺治皇帝虽然身居深宫,还是染上了天花,很快便驾崩,年仅24岁。

祈神中国古代祈神之风一直比较盛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各种神灵,各种信仰。天花瘟疫肆虐时,在无良药良方治病时,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跪地求神,祈求平安

《天花的消亡》一书中说:“在非洲、中国和印度的许多文明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天花神,他们靠祈祷天花神来减少天花的危害。”

清代初入关时,曾在皇宫内设立专门的庙坛,奉祀痘神娘娘,惋惜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再虔诚的祈求与跪拜,都无法消除天花瘟疫,求神只能换得精神安慰而已。

人痘法人痘法最早起源于唐朝,原理就是“以毒攻毒”,唐宋元明时代,至清代初期,人痘法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完善,当时救助的方法有水苗法、旱苗法、痘衣法和痘浆法四种。

1.水苗法:选上好的痘痂放在瓷瓶里,用木杵碾成细末,将净水滴入瓶中调匀,把新棉少许摊成薄片,里面包上痘屑,捏成枣核状,用红线栓住,留下一寸左右,将苗置入鼻孔内,令人时刻守候,下苗十二小时后取出。

2.旱苗法:取长约五寸长的银管,将其顶部弯曲,把痘痂碾成细粉,放入银管的一端,吹入接种者的鼻孔内。

3.痘衣法:将生过痘(天花)者染上痘浆的贴身内衣让给接种者,穿上三日,使其身上沾染上痘浆。

4.痘浆法:选取出痘顺畅的儿童,取其身上的痘浆用棉球擦拭,然后将此棉球塞入接种者的鼻孔中。

上述四种方法都有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后两种风险最大,接种者往往耐不住毒性而染病身亡。

经过医生的不断试验与研究,到清代康熙后期,人痘法越来越完善,医生们会精选痘痂来做苗种,并经过多次筛选,降低毒性后,再植入接种者体中。

公元1786年,英国人琴纳在中国人的人痘法技术基础上,发明了牛痘接种术,并迅速在欧洲推广开来,它具有预防效果好,毒副作用小,成本低的特点,有效地将天花死神挡在欧洲人的门外。公元1805年,葡萄牙医生哈威脱将牛痘法传入澳门,以后又传到广州,中国人渐渐接受了这种新式的接种方法。

但令人费解的是,至19世纪中叶,在中国,牛痘法在普通民众间普遍使用,可是红墙内的爱新觉罗皇室,却还是延用人痘法的老方式。同治皇帝就于1875年死于天花,时年19岁(从《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中的《万岁爷进药底簿》,所记载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能做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的判断)。

清代时天花的疗法

天花易得病难去,在那个医疗条件落后的时代,人们对天花的认识还不是太透彻,治疗方法也五花八门:有惊吓法,有蚊虫吸血法,有黄土闷体法,最靠谱的还是药物疗法,即便是如此,药物疗法的治愈率也不高,身体强健、抵抗力强的人,能够活下来,体质弱的人,基本难逃厄运。即使有人侥幸活下来,其全身及头脸部也会留下深深的麻点,容颜尽毁。

天花对清代社会的影响

作为烈性传染病,当时的社会,每个人都有可能染病在身,连皇帝有时也要着道,因此天花对清代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首先是推动了医药业的发展。清代,专门致力于天花治疗研究的医生远远超过了前代,涌现出大量的天花名医,如秦景明、叶天士、俞嘉言等。针对天花预防、治疗的医书也大量被编著、刊刻,给后世应对天花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详实的记录。

其次是影响到了行政制度。最为典型的就是木兰围场的设置,以及避暑山庄的修建。一般认为,清代设置木兰围场是为了在打猎中,操练八旗大军,修建避暑山庄则是为了皇帝避暑休闲。

其实,康熙皇帝当年还有一重考虑,本来,若要笼络蒙古贵族,可以让他们来北京城,但问题在于有些重量级的贵族本身没有出过水痘,对中原地区的天花没有免疫力。而这些贵族在中原天花瘟疫未消退时,对到北京城觐见皇帝是心存恐惧的。

康熙皇帝充分想到了这一点,于是便分别于1681年、1703年首建木兰围场与承德避暑山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百韵诗.序》中言道:“皇祖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遗万世之缔构也。国家承天命,抚有蒙古四十八旗诸部落,恭顺有加,每岁入朝,厥有常用典。但其人有未出痘者,以进塞为惧,延颈举踵,以望六御之临。皇祖俯从其愿,岁避暑于此。”

天花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其传染、防治和对社会的影响,都是非常复杂与深刻的。碰到乱世时,普通民众最为倒霉:王朝崩溃,官府成了空壳,皇帝的命都不保,又有谁会来关心底层的民众呢?若此时出现天花瘟疫,很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扩散蔓延状况,而死亡的人数就会呈几何倍数增加。

遇到太平年代,政治清明,有了官府的有效预防与救治,天花的危害就会大大降低。清代皇帝格外重视预防与治疗天花,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的天花诊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为数亿民众带去了福音。

标签: 历史清朝天花

更多文章

  • 除了继承了上官仪的文风之外,上官婉儿还有哪些成就?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官婉儿,上官仪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祖父上官仪的文风,重视诗的形式技巧,对声辞之美较为看重,擅长体现事物图貌的细腻、精巧。中宗年间,因其政治地位的影响,“绮错婉媚”的诗风逐渐影响了宫廷诗人乃至其他士人的创作方向,“上官体”也成为了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王梦鸥在《初唐诗学著述考》中记载“尤以中宗复位以后,迭次

  • 曹徽:魏武帝曹操之子,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曹徽,字子隽,魏武帝曹操之子,其母宋姬,建安21年(公元216年)封历城侯,后封庐江王、寿张王、东平王。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徽在寿张王的时候,他就有点仗势欺人,觉得自己是个王爷了不起,把地方官不放眼里,怂恿部下殴打寿张县吏,殊不知,打狗还得看主人,那县吏可是皇上的

  • 上官婉儿在诗歌方面,为后来者引领了怎样的文风?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官婉儿,文风

    上官婉儿深得唐中宗李显、韦皇后信任,专秉内政,祖父一案也被平反,上官仪追赠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上官庭芝追赠黄门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此后,上官婉儿经常劝说李显,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每次都同时代替李显和韦

  • 后世如何评价曹彰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曹彰,曹魏

    曹彰,字子文,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将领,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他的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轶事典故爱妾换马乐府诗古辞相传有《爱妾换马》一辞,今已不传。[3]《独异志》讲,后魏曹彰,性格倜傥。一次偶然见到

  • 曹彰:魏武帝曹操第二子,武艺过人得到曹操赞赏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曹彰,字子文,三国时期曹魏宗室将领,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二子、魏文帝曹丕之弟、陈王曹植之兄。他的胡须黄色,被曹操称为“黄须儿”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少年英武曹彰从小就善于射箭、驾车,臂力过人,徒手能与猛兽格斗,不怕危险困难。几次跟随曹操征伐,志向慷慨昂

  • 上官婉儿以才能著称于世,她对唐代文学事业有何贡献?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官婉儿,唐代

    公元710年,李隆基起兵,剿灭了韦后一党。因为与韦皇后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上官婉儿也在这张黑名单之上。然而,上官婉儿令人难以忽视的文采才华,却令李隆基在杀死她之后很快就后悔了。于是,唐玄宗又找来张说,大力收集上官婉儿的诗歌,然后专门为她出了二十多卷的诗集——《唐昭容上官氏文集》。下面小编就为

  • 在的所有剔红技法中,所谓的“堆朱杨成”又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中国,堆朱杨成

    中国剔红技法,传入日本以后,他们称剔 红为叫“堆朱”,盖剔红器为朱漆一道道堆上的意思。又把中国元代雕漆名家张成和杨茂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杨茂取其杨字,张成取共成字,成为杨成,因此开始造剔红器者,称为叫“堆朱杨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茂,元代人,杰出雕漆工艺家。生卒不详

  • 三国诸侯毫无信义可言,但为何刘备夺益州总是被人指责?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刘备,益州

    汉末诸侯并起,各家势力互相倾轧,只要能扩充自己的地盘,什么招数都敢用,毫无信义可言,袁绍夺冀州,吕布夺徐州,世人习以为常,唯独刘备夺益州,却总是被人指责,其实并非没有道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备在各路诸侯之中,起点相当低,生处东汉年间,却打着西汉的皇亲国戚招牌行走江湖,偏

  • 岩画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其中最知名的代表作有哪些?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中国,岩画

    岩画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岩画可分为南方、北方两大系统。遍布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及江苏等地。中国北方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西部的新疆、宁夏、甘肃和青海地区,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下面小

  • 提起南北岩画时,北方岩画有着怎样的题材划分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中国,岩画

    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依题材划分,北方岩画主要分为类人面像岩画、狩猎岩画、生殖岩画。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1、类人面像岩画以其数量的丰富,风格的多样,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