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虎符能够调动千军万马 皇帝为什么不担心被篡位

古代虎符能够调动千军万马 皇帝为什么不担心被篡位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798 更新时间:2024/1/23 19:36:16

还不了解:古代虎符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一枚虎符,能调动千军万马,皇帝为何不担心将领叛变谋朝篡位?

历史上有很多关键性的小物件,看着不起眼,威慑力却极大,有时能轻易改变历史进程。兵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一个重要的凭证,“虎符”是兵符的一种,又称兵甲之符,是皇帝授予最高将领调兵遣将的信物,但你若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那就错了,因为皇帝作为最高的军事统帅和实际权力的拥有者,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将身家性命都交给一个“异姓”的将领。

所以“虎符”是一人一半,一半留在皇帝或者太后手里,一半在最高将领手中。遇到重大军事决断时,由朝廷使节手持虎符的右半部分,跟将领手中虎符的左半部分验合后,军令才得下达。

中国的文字词汇是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汉语里有一个词是“适合”,就是根据两半虎符验合后确认无误,才有了这个词语,这两半虎符形状铭文都是相同的,背面各有榫卯,应,就如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

那么虎符为什么称“虎符”呢?在春秋战国时期,兵符经常被做成老虎的形象,在“四神”中,老虎是战神,虎与龙相随,而龙最终也成为帝王的象征。虎代表西方,也称白虎,象征着大军杀伐决断的锐气,老虎是森林之王,有着王者的威慑力,也代表王的形象。

目前发现的秦朝时期的虎符有4件,在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前,秦新郭虎符铭文有错金铭文四行四十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殹(也)。”

其中“右在王”,说明右为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皇帝手持的是虎符的右半部分。秦始皇用的虎符,秦阳陵虎符铭文也刻有“右在皇帝”的字样。

而从汉朝到隋朝,虎符的形状,铭文虽然有变化,但材质和“右在王”始终没变,材质是铜质为多。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不过虎符大都是与诏书同时使用的。

唐代因为忌讳老虎,就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改为“龟符”,元代时期用虎头牌。

关于虎符最有趣的历史故事是——信陵君围魏救赵。公元前257年,秦国突然发兵将赵国邯郸围得跟铁皮桶一样,眼看赵国就要亡国了,魏国将领晋鄙出于盟友的情谊,带着十万人马浩浩荡荡地去了,一去就怂了,把大军驻扎在外面凉快,就是不进去援助。

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与魏王夫人如姬合谋盗取了魏王的虎符,取晋鄙而代之。最终大破秦军,挽救了赵国,可见一枚虎符的威力,几乎等同皇权。

虎符如此厉害,皇帝怕不怕持有虎符的将领造反?

要说一点不怕也不可能,自古兵权就是最敏感的,即使没有虎符,皇帝对高级统帅的防范心也是极强的,他们会想出种种办法节制统帅的权力,比如岳飞,在胜利在望的时候,就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要说虎符的威力,诸葛亮可谓深谙此道,当年曹操因赤壁之战向北退兵,诸葛亮俘获了守南郡的将领,取得了虎符,用虎符诈调出曹兵救出南郡,可见士兵是认“符”不认人啊,用虎符便可以“以彼攻彼”。诸葛亮命张飞袭取荆州,占领襄阳,兵不血刃连续拿下三座城池,可见虎符小则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大则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十分重要。

为了防止持有虎符的将领造反,皇帝除了将虎符一分为二,立下规矩,如果使节不拿虎符去大军与将军验合,即使太子驾到,也无法左右大军调遣。

汉武帝时期,太子刘据曾经想去调兵,却因大军见不到虎符,拒绝为他卖命,虎符的权威可见一斑。

所以,宋代时皇帝会在大军中安插监军,监视将领的一举一动,而将领的家人也会北“安排”进皇宫,好生照料,如果将领有反心,立马断子绝孙,这一招也真够损的。

在忠君思想很严重的古代,有魄力造反的将领还是少数,除非皇帝实在没用,不得民心,或者这个将领像赵匡胤一样,具有极高的威望,众望所归,否则要想造反成功,仅凭一枚虎符,无异于痴人说梦。

信陵君如果不是信陵君,就算他有虎符又怎样?为了调遣大军,他将晋鄙打死,却没人敢质疑,仅仅因为他是信陵君而已。

宋代时期,赵匡胤解除了将领的兵权,“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像兵符、虎符这样的东西更是形同虚设了。

至于说权臣谋朝篡位弑杀皇帝,历史上也有很多,大臣谋反的并不比将军少,不管怎么说,虎符还是一件价值连城的物件,它背后象征的皇权十分有力量,甚至可以用它来弑杀皇帝,也是不得不慎重的。

标签: 历史古代虎符

更多文章

  • 古代将领打仗都会叫阵吗 会有什么结果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古代,打仗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人打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将领真的会单挑叫阵吗,古代打仗靠什么,叫阵会有何结果?大家基本上都了解古人两国对决时是这样的过程:双方将领单枪匹马出来叫阵喝骂。一方趾高气扬地持枪喝骂,一方悄无声息地一马冲出军阵,抬手一刀立把喝骂之将斩于马下,于是胜方挥刀大呼

  • 卫庄公:卫国第30任国君,为人荒唐在位仅三年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卫庄公卫蒯聩,音kuǎikuì,姬姓卫氏,卫灵公之子,卫出公的父亲,春秋时期卫国第三十任国君,前480年—前478年在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卫后庄公与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姬扬(即卫前庄公)的谥号相同,均为“庄公”。后世为了区别,故称之为“后庄公”。卫后庄公曾暗杀卫灵公

  • 历史上世家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曹操,三国

    历史上世家是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曹魏代汉的过程中,所谓的汉臣基本都被和平演变,曹丕以汉献帝禅让的形式来取得政权,不仅没有搞政治清洗,还给给了自称秉持儒家价值观的世家大族们一个“下台阶”的机会。曹操杀杨修事件则

  • 卫成公:卫国第21任国君,继位后迁都于帝丘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卫成公卫郑,姬姓卫氏,卫文公之子,春秋时期卫国第21任国君,公元前634年—公元前633年、公元前631年—公元前600年在位。卫成公在位时,将卫国首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东)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卫成公,姬姓,卫氏,名郑,是卫文公之子

  • 历史上仰韶文化为什么会消失?详解其消失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仰韶文化,消失

    历史上仰韶文化为什么会消失?专家猜想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天气,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河北古夷人与中原古苗人的彩陶文化,一直延续到5000年前,更准确的说,是4920年前左右(以西元2000年为基准前推,同后文)。在那之后,彩陶技术似乎突然失传,各大族群的陶器,一律变成了素纹陶

  • 卫文公:卫国第20任国君,他是如何收揽百姓民心的?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卫文公卫辟疆,姬姓卫氏,初名辟疆,后改名毁,卫宣公之孙,卫昭伯(昭伯顽)之子,卫戴公之弟,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任国君,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35年在位。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公元前660年,卫戴公去世,卫文公继位。卫文公在位初期,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发展农耕;重视手工

  • 仰韶文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破除“无石器时代”的谬论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仰韶文化,文化地位

    仰韶文化的学术地位有多高?可以说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及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第一页,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第一,仰韶村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影响和意义深远。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时代文化遗存。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破除了“

  • 故宫600多年的“巨蛇”指的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故宫,巨蛇

    故宫600多年的“巨蛇”指的是什么?这条“巨蛇”并不是生物学上的蛇,而是内金水河。从造型来看,内金水河就是一条“巨蛇”,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那么,这条“巨蛇”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一切要从600多年前朱棣营建北京城说起。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曾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紫禁城。紫禁城始建成于

  • 卫出公:卫国第29认国君,他有着怎样的人物生平?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卫出公卫辄,姬姓卫氏。卫国第29代国君,前492年—前481年、前476年—前470年在位。他是卫灵公姬元之孙、卫后庄公蒯聩之子,卫悼公黔之侄。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灵公三十九年(前496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有恶,欲杀南子。结果被南子发现,告知灵公。太

  • 卫殇公:春秋时期卫国国君,为何会被卫献公所杀?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卫殇公卫秋,姬姓卫氏。卫国第26代国君,前558年—前547年在位,他是卫定公之子,卫献公之弟。《左传》则称他是卫定公弟公子黑背之子,名剽,字子叔。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献公十八年(前559年),献公邀请大夫孙文子(字林父)、宁惠子(姬姓,名殖)吃饭。这两个人很早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