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古代史官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可追溯到夏朝

古代史官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可追溯到夏朝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1552 更新时间:2024/2/8 21:36:32

很多朋友都很好奇中国古代史官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其实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一)大史职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有时还会访问大史。如《国语·晋语》载胥臣曰:“文王访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时大史还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曰: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二)小史秩卑,金毓黻说: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周礼》云:“凡国事用礼法时,佐大史,掌其小事。”

(三)内史其秩最尊。《周礼》说内史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左传》僖公十六年载:“周内史叔兴骋于宋。”

(四)外史秩卑,《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御史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职务是掌管图书等。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刘知几:《史通·史官建置》)。《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秦汉以后史官制度的演变。武帝时置太史令,以司马谈任其职。谈卒,其子司马迁继其任。司马父子,是为西汉著名史官。迁卒,知史务者皆出于他官,而太史不复掌史事,仅限于天文历法职掌范围。这是古代史官职责的一大变化。汉武帝置史官,除太史令外,似在宫中置女史之职,以记皇帝起居,故有《禁中起居注》;东汉因之。后世以“起居”作为史官的一种职掌和名称,与此有很大关系。东汉时,以他官掌史官之事,如班固以兰台令史之职撰述国史。

三国魏明帝置史官,称著作郎,隶属中书。晋时,改称大著作,专掌史任,并增设佐著作郎人,隶属秘书。宋、齐以下,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齐、梁、陈又置修史学士(亦称撰史学士)之职。十六国、北朝,大多设有史职,或有专称,或杂取他官。其体制、名称,多源于魏、晋而有所损益。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史学形成多途发展的趋势,而皇朝“正史”撰述尤为兴盛,故史官当中,名家辈出,被誉为“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其间,关于起居之职,魏、晋以著作兼掌。北齐、北周,著作、起居二职逐步分开。隋炀帝时,以著作如外史,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如内史。

唐代,因正式设立了史馆,史官制度乃趋于规范化。史馆以宰相为监修,称监修国史;修撰史事,以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专职修史者,称史馆修撰;亦有以卑品而有史才者参加撰史,称直史馆。著名政治家房玄龄、魏徵、朱敬则,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吴兢,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著名诗人杜牧等,都先后参与史馆工作,并担任各种修史职务。自史馆设立而以宰相监修史事,由是著作局始罢史职,这是古代史官制度的又一重大变化。唐初,于门下省置起居郎,后又在中书省置起居舍人,分为左右,对立于殿,掌起居之事,故有时也曾称为左右史。其所撰起居注送交史馆,以备修史之用。

五代迄清,史官制度多因唐制而各有损益,其名称虽因代而异,而职掌略同。其中以宋、清两朝较为繁复。宋有国史院、实录院、起居院和日历所,各有史职。元有翰林兼国史院,明以翰林院掌史事。清以翰林院掌国史、图籍管理与侍读等职,以国史馆、实录馆掌纂修事,以起居注衙门掌起居之事,其史职则多以他官兼任。

标签: 历史史官夏朝

更多文章

  • 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世家贵族们能吃到哪些反季节蔬菜?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古代,反季节蔬菜

    明代诗人、文学家高启曾作诗《韭》:“芽抽冒余湿,掩冉烟中缕。几夜故人来,寻畦剪春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贵族世家们能吃到哪些反季节蔬菜?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其《农书》卷八《百谷谱·五·蔬属》中记载:“至冬,移根藏于地屋荫中,培以马粪,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黄嫩,

  • 在唐朝众多美食中,“浑羊殁忽”这道菜究竟是怎么烹制的?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唐朝,浑羊殁忽

    清代诗人杨静亭曾作诗《都门杂咏》:“煨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而在此诗之前,唐宋这两个朝代可谓是对羊肉需求最大的时期。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在唐朝众多美食中,“浑羊殁忽”这道菜究竟是怎么烹制的?所谓的“浑羊殁忽”是前隋流传至唐朝的一道宫廷名菜,其具体做法就是

  • “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指的是哪三样东西?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

    俗语有言,“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究竟是哪三样东西不能外借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首先这第一件不能外借的东西便是我们平日里家中祭祀供奉所用的香火,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度,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而在如此漫长

  • 阮氏女: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有哪些与她相关的轶事典故?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阮氏女,三国时期曹魏名士许允之妻阮氏,陈留尉氏人,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貌丑而见识非凡。她出身士族之家,是卫尉阮共(字伯彦)之女、阮侃(字德如)之妹。 嫁与许允后生有二子:许奇,官至司隶校尉;许猛,官至幽州刺史。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得夫敬重名士许允的妻子是卫尉阮共的

  • 钟无艳有哪些成就呢?有哪些与她相关的轶事传说?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钟无艳,齐国

    钟无艳,别称:钟离春、钟无盐、丑娘娘,相传是战国时齐国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之人,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钟无艳的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

  • 钟无艳: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她为何能嫁给齐宣王?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钟无艳,别称:钟离春、钟无盐、丑娘娘,相传是战国时齐国无盐邑(今山东东平)之人,齐宣王之妻,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钟无艳的外貌极丑,四十岁不得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点,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于是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

  • 古代四大丑女指的分别是谁?她们有哪些事迹?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四大丑女

    中国历史上有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四大美女。这四大美女常常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或褒或贬的吟咏对象。与之相对的,中国历史上也存在四大丑女,分别是嫫母、钟无艳、孟光、阮氏女,她们在历代文人笔下也时常出现。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始祖黄帝之妻嫫母位居榜首1、中华民族始祖母——

  • 古代四大丑女之一的孟光,她与梁鸿是如何成婚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孟光,东汉

    孟光,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字德曜,东汉扶风人,梁鸿之妻,与梁鸿为同乡,以德行见称。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举案齐眉的典故说的就是梁鸿、孟光,汉书生梁鸿读完太学回家务农,与县上孟财主的30岁女儿孟光结婚,婚后他们放弃孟家的富裕生活,到山区隐居,后来帮皋伯通打短工。每次孟

  • 嫫母有哪些功绩?传说她是镜子的发明者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嫫母

    嫫母,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的次妃,貌丑而贤德,相传是镜子发明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受褒扬的第一个丑女。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但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的第四妻室。黄帝还

  • 嫫母:文学史上第一个受到褒奖的丑女,她因何得到褒奖呢?

    战史风云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嫫母,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中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的次妃,貌丑而贤德,相传是镜子发明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受褒扬的第一个丑女。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5000年前,黄帝为了制止部落“抢婚”事件,专门挑选了品德贤淑,性情温柔,但面貌丑陋的丑女(封号嫫母)作为自己的第四妻室。黄帝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