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探索晋灭吴之战的具体过程,司马炎采取了哪些行动?

探索晋灭吴之战的具体过程,司马炎采取了哪些行动?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259 更新时间:2023/12/11 8:28:11

探索晋灭吴之战的具体过程,司马炎采取了哪些行动?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了统一,史称晋灭吴之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东吴,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秭归东)后,攻破吴军横断江路之铁锁铁锥,船行无阻,后来又擒获吴西线统帅、都督孙歆。在东线战场,东吴丞相张悌率领三万军队渡过长江迎战,被晋军夹击大败而归,晋军当机立断,挥师直指建业,吴军惊恐怯懦,不战而降,士卒闻讯逃散,于是东吴宣告灭亡。此战,西晋准备周密充分,善择战机,兵分多路,水陆并进,发挥强大水军作用,临机果断,一举获胜。吴主昏庸,防务松弛,将士离心,缺乏统一对策,招致节节失败。晋灭吴后,东汉末年以来分裂百年的中国复归统一。

具体过程

准备

司马氏早在灭蜀之前即有灭吴的打算。公元262年(魏景元三年),司马昭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后,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 ,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为实现先辈统一天下的遗愿,晋武帝司马炎从公元269年(晋泰始五年)起,即着手筹划灭吴。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厚待刘禅及诸葛亮等人的子孙,以巩固其在巴蜀的统治,解除后顾之忧;对东吴实行分化瓦解政策,以动摇其军心民心。改善内政,屯田积谷,安定边防。同时,优选将帅,调整部署,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今属湖北);征东大将军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镇东大将军、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晋武帝依照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旋又加封龙骧将军,都督益、梁二州诸军事,命其在巴蜀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晋军所建造的大型战船,长120步,可装载二千余人,上构木城,筑起楼橹,四面开门,船上可骑马驰骋。后命其加快造船进度。如原来王濬在巴蜀只奉令以五六百屯田兵造船,后来又增加各郡士兵一万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务,使王濬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为实现“水陆并进”灭吴,提供了重要的军事力量。

公元276年(咸宁二年)十月,晋伐吴的准备基本完成。征南大将军羊祜奏请伐吴,指出伐吴的条件已经成熟。应不失时机地向东吴进军,并根据“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灭吴的部署。其要点是:针对吴军部署上东强西弱的情况,确定在徐、扬方向实行牵制,首先集中水陆主力夺取夏口以西地区,然后顺江而下,集中全力合击吴都建业。这一方针的好处是:水陆并进,多路齐发,可以充分发挥水陆军的优势,从薄弱而又重要的长江上中游横切纵割,一举粉碎吴军的整个防御体系,从而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司马炎接受了羊祜的建议,但由于西北鲜卑族首领起兵反晋,后方不稳,加之太尉贾充等人的反对,使伐吴战争拖延了下来。

公元277年(咸宁三年)七月,又以都督豫州诸军事王浑为都督扬州诸军事,以镇南大将军司马亮为都督豫州诸军事,左将军胡奋为都督江北诸军事。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十一月,羊祜去世,晋武帝依羊祜生前所荐,以杜预继任征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东吴方面,面对晋军进攻的严重威胁。一些大臣深感忧虑。他们认为东吴虽有长江天险,但“长江之限,不可久恃” [5] ,因此向孙皓建议,在政治上“省息百役,罢去苛扰”,“养民丰财”,以加强内部的安定和经济实力;在军事上,为防晋军从上游顺流而下,加强建平(郡治在今湖北秭归)、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西陵峡口)的防务。东吴名将陆抗指出:“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屏障)”,“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 [6] ,因此,他担任乐乡都督后,请求在西陵屯精兵三万人。公元272年(晋泰始八年),王濬在巴蜀造战船,大量碎木顺流而下,建平太守吾彦见后,知晋将发兵顺流而下,请求增强建平守备。公元274年(晋泰始十年),陆抗再次上疏,陈述加强建平、西陵防守的重要性。他说:“若其不然。深可忧也。” 但是,这些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建议,都没有被采纳。吴主孙皓认为晋无力攻吴,且东吴有长江天险,难以攻破。因此他不修内政。暴虐如故。在军事上不重军备。放松长江上游的防务,当然更谈不上通盘的战略考虑和进行全面的防御准备了。

交战

公元279年十一月,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计划,发兵二十万,分六路进攻东吴:1.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自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向涂中(今安徽滁河流域)方向进军;2.安东将军王浑自扬州(州治在今安徽寿春),向江西(指今安徽和县方向),出横江渡口进军;3.建威将军王戎自豫州(州治在今河南许昌东南)向武昌(今湖北鄂州)方向进军;4.平南将军胡奋自荆州向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方向进军;5.镇南大将军杜预自襄阳向江陵(今属湖北)方向进军,尔后南下长江、湘水以南,直抵交广;6.龙骧将军王濬,广武将军、巴东(郡治在今四川奉节)监军唐彬自巴蜀顺江东下,直趋建业。以太尉贾充为大都督,冠军将军杨济为副,率中军驻襄阳,节度诸军;中书令张华为度支尚书,总筹粮运。总的作战意图是:以司马伷、王浑两军直逼建业,牵制吴军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游;以王戎、胡奋、杜预三军夺取夏口以西各战略要点,以策应王濬所率的八万水陆大军顺江而下;然后由王濬、司马伷、王浑军南下东进,夺取建业。这样的部署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因为东吴尚有兵力二十余万,就兵力对比而言,晋军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优势,只是吴军兵力分散于沿江和江南各地,晋军要分路予以各个击破,才能迅速灭吴。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正月,安东将军王浑所统率的十多万大军向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方向进军,派出参军陈慎等率部分兵力攻击寻阳(今湖北武穴东北);派殄吴将军李纯率军向高望城(今江苏江浦西南)进攻吴军俞恭部。正月二十五日,李纯占领了高望城,击破俞恭军,推进至横江以东,夺占了渡江的有利渡场。与此同时,参军陈慎军攻取了阳濑乡,大败吴牙门将孔忠等。吴厉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等率部众降于晋军。

二月,吴主孙皓得知晋王浑率大军南下,即命丞相张悌统率丹阳(今江苏南京)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率兵三万,渡江迎战,以阻止晋军渡江。张悌军行至牛渚(今安徽当涂北采石),沈莹向其分析晋军来犯的形势时说:“晋治水军于蜀久矣,今倾国大举,万里齐力,必悉益州之众浮江而下。我上流诸军,无有戒备,名将皆死,幼少当任,恐边江诸城,尽莫能御也。晋之水军,必至于此矣!”据此,沈莹建议,应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晋军前来决战,若能打败晋军,即可阻止晋军渡江,还可西上夺回失地。如若渡过江去与晋军决战,不幸失败,大势必将去矣。但张悌却认为,东吴的即将灭亡,人人早已看清,并非今天才知晓。这样,晋兵一至,众人心中必然恐惧,难以再整军出战。趁着如今晋大军未到,渡江与其决战,或许还有希望获胜。如若战败身亡,为国牺牲,也就死而无憾了。假如我能战胜,北方的敌人逃走,我军声威便会大震,那时乘胜南下,迎击西来之敌,定能制胜敌人。若依照你的计划,坐等敌人前来,恐怕部队早逃散了。于是,张悌决心率军渡江迎击晋军。

三月初,张悌军渡江后,于杨荷(今安徽和县)正遇王浑部将城阳都尉张乔率七千兵马赶到,张悌军随即将张乔军包围,张乔兵微势弱,便闭寨请降。副军师诸葛靓认为,张乔是以假投降行缓兵之计,拖延时日,等待后援,我应急速进兵予以歼灭。但张悌却主张放过他们,因为强敌在前,不可因小敌而出战。于是接受张乔投降后,率兵继续前进,随即与王浑主力部队之司马孙畴和扬州刺史周浚军列阵相对。吴将沈莹首先率领五千精锐向晋军攻击,三次冲击均未奏效,被晋军斩首二将,不得不退兵。晋军则乘吴军退兵混乱之机,以将军薛胜、蒋班率军追杀,吴军大败。此时,伪降之张乔军又从背后杀来,吴军溃败而逃。诸葛靓见大势已去,收集败兵数百逃回江南。张悌不肯逃走,与沈莹、孙震力战而死,吴军三万多人,被斩近八千人,余皆逃散,晋军遂胜利推进至江边。 此时,扬州别驾何恽向扬州刺史周浚建议说:“张悌率东吴三万精兵,被我歼灭,吴国上下震惊,现龙骧将军王濬已攻下武昌,乘胜东下,所向皆克,吴已呈土崩瓦解之势,我应速挥军渡江,直捣建业,大军突然而至,定能不战而逼降东吴。”但王浑听到这一建议后则认为晋武帝只命他出兵江北,以抗吴军,如果渡过长江,就是违背君命,即使作战获胜,也难以获赏;但若失败,必获重罪。于是,王浑坚持按原诏令,就地等待王濬军的到达,然后再统一节制王濬等军渡江作战。何恽再次向王浑建议说,将军身为上将,当见机而进,岂有事事等待诏命之理。王浑仍不听从。

琅邪王司马伷所率的一路大军,自正月出兵以来,迅速进至涂中后,令琅邪相刘弘率兵进抵长江,与建业隔江相峙,以牵制吴军;同时派长史王恒率诸军渡过长江,直攻建业。王恒军进展顺利,一一击破吴沿江守军,歼灭吴军五六万人,俘获吴督蔡机。王濬军在长江上中游获胜之后,便挥军顺流而下,三月十四日到达牛渚。当进至距建业西南五十里时,吴主孙皓才派遣游击将军张象率水军一万前往迎击;但吴军此时已成惊弓之鸟,张象的部队一望见晋军的旌旗便不战而降。王濬的兵甲布满长江,旌旗映亮天空,声势十分盛大,继续向前推进。

原先吴主孙皓派往交趾征讨郭马的将军陶濬,行至武昌时,听到晋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便停止去交趾,返回了建业。此时,吴主孙皓便授其符节,命其率军二万,迎击晋军。结果,二万军队出兵前夜便逃散一空。

标签: 历史王濬王浑张悌

更多文章

  • 晋灭吴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司马炎,司马昭,张悌

    晋灭吴之战是怎么回事?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了统一,史称晋灭吴之战。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分六路进军攻打东吴,第二年二月初,攻克丹阳城(

  • 乾隆时期国力还依旧强盛 每次打仗为何只出动几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清朝,乾隆,康熙

    乾隆时期国力还依旧强盛 每次打仗为何只出动几万人?对乾隆和国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时期人口多、国力强,为何每次用兵打仗只派几万大军?清朝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在翻阅史料的时候,会发现有清一代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用兵,在大军规模上都不大,很少有超过十万的。这和历朝历

  • 如何评价刘裕北伐?是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刘裕,王夫之,裴子野

    如何评价刘裕北伐?是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史称“刘裕北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

  • 刘裕的北伐为何能取得成功?具体有哪些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刘裕,晋朝,桓玄

    刘裕的北伐为何能取得成功?具体有哪些原因?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史称“刘裕北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

  • 刘裕为什么要消灭后秦?他是如何消灭后秦的?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刘裕,王镇恶,沈林子

    刘裕为什么要消灭后秦?他是如何消灭后秦的?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史称“刘裕北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

  • 刘裕是如何消灭南燕的?具体经过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刘裕,姚兴,南燕

    刘裕是如何消灭南燕的?具体经过如何?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史称“刘裕北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晋元兴二年(404),刘裕起兵击败篡晋称帝的桓玄。次年,拥戴晋安帝复位,

  • 刘裕是如何统一南方的?刘裕统一南方之战的具体过程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刘裕,卢循,桓玄

    刘裕是如何统一南方的?刘裕统一南方之战的具体过程?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至义熙十一年( 415年),刘裕先后剿灭南方各大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南方,重建了中央集权国家,史称“刘裕统一南方之战”。此战历时十三年,结束东晋中央羸弱,豪强士族时常割据作乱的局面,使南方真正得以稳定下来,自刘裕统一南方后一直到

  • 刘裕统一南方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如何评价此战?

    战史风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刘裕,桓玄,孙恩

    刘裕统一南方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如何评价此战?东晋元兴元年(402年)至义熙十一年( 415年),刘裕先后剿灭南方各大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南方,重建了中央集权国家,史称“刘裕统一南方之战”。此战历时十三年,结束东晋中央羸弱,豪强士族时常割据作乱的局面,使南方真正得以稳定下来,自刘裕统一南方后一直

  • 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全军覆没 也先为何没有趁机消灭明朝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也先,明英宗,脱脱

    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全军覆没 也先为何没有趁机消灭明朝?还不了解:明代土木堡之变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土木堡之变”明代20万精锐全军覆没,也先为何没能趁机灭掉明代?“土木堡之变”之中,明代京营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陷入敌手,这可以说是明代立国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危机

  • 岳飞第一次北伐的经过是怎么样的?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岳飞,岳云,牛皋

    岳飞第一次北伐的经过是怎么样的?结局如何?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岳飞第一次北伐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岳飞第一次北伐发生于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期间。岳飞率岳家军三万五千人左右大败伪齐刘豫的部将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复了前一年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