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果木之战是大小金川战役中的重要一战。大小金川战役是清政府为了收服南方省份一些不服管制的“化外之地”而进行的征战。要了解木果木之战,需要首先弄清相关历史渊源和大小金川之战的情况。
中国的疆域广阔,南北地形地势差别很大,民族众多。早在明朝时期,国家的南方诸省份就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少数民族。
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生活的地盘,有自己的信仰和首领。他们虽然名义上属于明朝,但是并不服明朝政府的管辖,而是有着自己的“土官”。明政府对此束手无策。
清军入关取代明朝之后,这些南方省份的“化外之地”依然存在。与明政府不同,清政府有着极强的开疆扩土之心。
所以,在清廷将新疆、西藏等地纳入版图之后,便开始把目光放在南方这些由少数民族把持之地。
清雍正时期,政府开始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意在真正收服南方这些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些地区的人们自然不乐意。
其中,反抗最强烈的是四川西部的大金川和小金川。当地的首领数次不服命令,叫板朝廷的统治。
1748年,清政府下决心平定大小金川,杀鸡儆猴。乾隆派出张广泗等大将率数万大军出兵。然而,大小金川首领莎罗奔带领当地人占据地形优势激烈抗争,清军首战失利。
乾隆非常生气,处死了张广泗等人,又另外派出能兵强将,采用持久战术对付大小金川。莎罗奔眼看形势不利,只能暂时求和接受招抚。
这是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战。
时间到了1771年,南方的索诺木和僧格桑等当地首领不服朝廷,开始攻打四川。乾隆恼怒,再次派兵平定,开启了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
这次出兵,乾隆派出了重臣温福,并给他配备了六万兵马以及十数名经验丰富的战将。不过,乾隆肯定想不到,正是因为此人的战略指挥不当,才导致了木果木之战的惨败。
温福是何人呢?他是曾经纵横西域沙漠,立下赫赫功劳的战将。十多年前,他跟随大将兆惠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
在黑水营之战、叶尔羌之战中,他都曾组织敢死队冲杀,身先士卒,让敌人闻风丧胆。
平定大小和卓之后,温福因为战功显赫被授福建巡抚兼吏部侍郎的高位,后来又担任了理藩院尚书,在清廷中风头无两。
然而剑有双刃。温福是一员猛将,但不是帅才。他刚愎自用、大意轻敌,又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敌冲锋时也许勇猛无匹,运筹帷幄却远远不行。在进攻大小金山之时,温福就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
金川地区虽然疆域不大,但是地形显要、山林密布、民风强悍。当地人在与政府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温福却没把此地当回事,他将大军兵分七路,分别对阵索诺木和僧格桑重点营垒,想凭借兵力优势碾压对方,速战速决。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索诺木和僧格桑的军队措手不及,温福大军确实连连胜利。乾隆非常高兴,下令赏赐前线军士。
但是温福看到胜利更加轻敌,决定直捣小金川的腹地。不少将士劝他不宜冒进,应徐徐图之,温福都没听进去。他直接率主力精兵驻扎在了木果木,并安排董天弼驻底木达策应。
当时温福算盘打的很好,他认为索诺木和僧格桑两人不和,准备各个击破。但是没想到索诺木和僧格桑两人竟然联手了。
他们没有直面温福的精锐部队,而是突袭了策应的董天弼一部。董天弼防备不及战死沙场,策应部队被全歼。
此时温福仍然没意思到事情的严重性。他觉得当地人都是乌合之众,自己部队配备精兵强将还有强力的火炮,自然能捣了他们老营大获全胜。
另一边,索诺木和僧格桑悄悄的乘胜追击,夺了清军粮草和炮局,断了营地水源,然后开始偷袭。
温福这才慌了,命令关闭营寨,部署枪炮武器准备反击。但是营寨周围有两万押送粮草的百姓,这些百姓看到敌人杀来,吓得都往营寨奔逃,挤破了寨子的大门。
索诺木和僧格桑趁势率兵冲杀,清兵在一片混乱之下溃败。温福则被枪炮打死。
仅此一战,清军88名将领和3000余战士阵亡,一万多两银子被索诺木和僧格桑截获。
乾隆开始不知道战败真相,对温福之死非常痛心,追封温福伯爵,世袭罔替。但是了解到实情后,乾隆收回了封号,仅给予温家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实际上,木果木之战是大小金川之战的一个缩影。据统计,这场收服几万人口山区的战争,清庭用了30年时间,出动了60万大军,耗费了7000万白银。
要知道,清朝在开疆扩土战争方面的总花费才一个多亿,灭疆域百万公里的准噶尔帝国时,才花费3000万白银。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当时清朝国库空虚,影响了不少政令的施行。
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国土疆域越大,人口和民族就越多。怎样协调好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关系,怎样实现更好的治理,一向是历代统治者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许,如果清政府能够对南方诸地的少数民族群体在政策和治理方面多一些沟通和考量,就不会有这样损失惨烈的战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