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杨承宗,在上海大同学校期间,学习优秀,为人谦逊,深受老师和校长的喜欢,在校长强力推荐下,又到了北平研究院学习放射化学。
1947年初,带着梦想的杨承宗远赴法国深造学习,而他的学习导师,正是约里奥.居里夫人。在外留学4年的杨承宗,每天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终于在1951年6月获得了巴黎大学科学的博士学位。
每个国家都渴望留住人才,杨承宗一毕业,法国科研所就派人找到他说:“杨承宗先生,我们科研所愿意出55万元法郎聘请你加入我们。”杨承宗听后,淡淡地笑了笑并没有接受。
他的导师居里夫人闻讯后也特意找到他询问:“杨,你为什么不留在法国和我一起研究呢,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杨承宗笑了笑说道:“我是中国人,我要用知识回报我的祖国。”
居里夫人听后微笑的点了点头,她尊重杨承宗的选择,也欣赏这个不忘本的年轻人。
杨承宗深知,要想自己的国家不再受欺负,核武器是关键。
回国后,杨承宗就一心要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祖国,虽然我国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但杨承宗从不放弃,带着几位有抱负的青年大学生逐步整修实验室,创造条件做实验。
在1952年的时候,杨承宗突然接到了上级领导下达的重要任务修复协和医院被日军破坏的提氨装置,解除对医院产生放射性危害。
在没有防护服的情况下,杨承宗率先带领着几个年轻人一同到了现场,他深知这项工作的危险性,语气坚决地对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全部人必须站在我的身后,千万不能和我并肩站立”。
把安全留给他人,把危险留给自己的杨承宗,用肩膀和背为这些年轻人挡去了部分的放射线。从而减少了对他们身体的伤害。
可是他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的右眼由于过度接近放射线,导致视网膜脱落,直接失明,但是他却一句话怨言也没有。
杨承宗的眼睛还没有来得及治疗,我国的原子弹研究人员就找到了他。
此时这些科研人员正处于研究原子弹的关键时期,但是遇到了一个大难题燃料元素铀235。对于武器先进的美国,200桶刚过沥青铀矿就可以搞定一颗原子弹。
但是中国本是贫铀国家,而铀235更是少之又少,根本没有办法搞定一颗原子弹所需燃料。而原子弹对于铀原料的要求极其高,我国当时设备简陋,没有办法对其他铀元素进行数据分析。
时间紧任务重,国家的事情大于一切,杨承宗不顾自己的眼睛问题,靠着一只眼睛的视力就不顾一切地投入了工作中。
杨承宗靠着一只眼睛的视力,审阅上万份资料,经过多次研究和实验,最后他提倡用“堆浸法”提取了原子弹所需的铀235,攻克了难关。
在所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成功爆炸,举国上下一片欢呼,同时也震撼了大西洋那边的美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杨承宗不忘初心,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中国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人们永远会铭记这位为原子弹“加铀”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