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长平之战悲惨状况:长平之究竟战死了多少人

长平之战悲惨状况:长平之究竟战死了多少人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302 更新时间:2023/12/6 9:08:19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发生在秦、赵两国间的一场战争。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盛,周天子形同虚设,各诸侯国人心惶惶。而这一场战争的爆发无疑对秦国、赵国,乃至天下的局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使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失去联系。韩国国君为了能让秦国息兵,于是让郡守冯亭将上党郡进献给秦国。冯亭不愿,他转而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想要求得赵国的力量来对抗秦国。赵国国君接受了上党郡,由此引起了秦国的不满。

两年后,秦国攻占上党,继而向长平发起进攻。赵孝成王派遣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出战,廉颇在数战不利后,利用有利的地形固守不出,想要用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士气,再寻找时机出击。

秦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采用了反间计,散布谣言,使得昏庸的赵孝成王认为廉颇胆怯不敢战,遂撤下廉颇,换上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随即改变了廉颇的战术,率军大举攻向秦国。而秦国这时候的主将早已秘密地换上了骁勇善战的白起。白起带领秦军假装战败溃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的营地,然后包围了赵军,切断其后路和粮道,赵军被围四十多天。

最终,赵括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军降秦。白起放了年纪较小的240名赵国士兵回去,而将其余的降兵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古战场

战国时期的一场长平之战,对当时天下的局势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战争本身也因为规模之大和伤亡之惨烈,给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如今,长平之战的古战场遗址就位于山西省高平市的长平村。

高平在战国时被改名为长平,它环山绕水,地势险要,是历史上兵家十分重视的地点。长平之战基本上涉及到了大半个高平,这里有很多地名、村名的由来都与长平之战相关。

长平古战场的遗址距今已有了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是山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还有着不少与当年那场战争相关的地点。

永录尸骨坑,里面出土了不少的尸骨、箭头等文物,为研究长平之战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骷髅庙,相传这里是白起坑杀四十余万赵国降兵的地方。唐玄宗时期,皇帝巡幸高平,修建了这座骷髅庙,用以祭祀战争中丧生的四十万亡灵。光狼城,长平大战之前,韩国上党郡的郡守冯亭曾把这里当做抵御秦军的重要据点。还有安贞堡、秦垒、米山镇、马村镇等地方,都是长平古战场的遗址,有的曾是当时秦、赵的驻地,也有的被设立过指挥所。总之,这些地方都有着长平之战的记忆。

如今,许许多多的游客来到长平古战场的遗址进行参观,感受那场战争带来的残酷和杀戮,也纪念在那场战争中丧生的无辜性命。

长平之战尸骨坑

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的兵力伤亡数目令人震惊。赵国前后死伤约45万人,此后元气大伤。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内空虚。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主将赵括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赵国军队失去了主将,剩下的士兵便不成气候了,全部向白起投降。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白起并没有放过这些降兵。他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留下他们,可能会再生其它事端。于是,他便用了欺骗的手段,将赵国的四十余万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放回了年龄较小的240名士兵。这样的事件的确骇人听闻,但也足以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白起临死前,也曾说过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情,早就足够死罪了。

在1995年的时候,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终于将当年战争中的尸骨坑逐渐挖开,并将其分为一号坑和二号坑。两者均为深坑,并不像是秦军人为所挖,而更像是天然形成的。可以想见当年那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死后被抛入这里,再将一层薄土掩盖上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尸骨也终究都被深埋于地下了。

因为这个尸骨坑是在永录村发现的,因此也被叫做“永录尸骨坑”,其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刀币、箭头等文物,为长平之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发生在当时较有实力的秦、赵两国之间,战争的最终结果是秦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而赵国则几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么,长平之战除了对交战双方产生了影响,在其它方面,这场战争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来看战败国赵国,赵国在战争中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前后死伤约45万人,几乎是全军覆没,而其中有40余万士兵是被秦军坑杀的。这对赵国形成了巨大的打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长平之战结束后,赵国上下都陷入了悲痛和惶恐的情绪中。

而战胜国秦国虽然也有着不小的兵力伤亡,可更令他们兴奋的是战争带来的胜利果实,这大大地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脚步。但此后也有一个不利的影响,那就是长平之战结束没多久就爆发的邯郸之战,这场战争可以说是长平之战的遗留问题。原本,秦国将领白起是想趁着长平之战取得胜利时,一举进攻赵国首都邯郸,使赵国灭亡。可秦王听信了范雎的劝说,并没有同意。后来,他又不顾白起的建议,在时机不对的情况下,向邯郸发起战争,最终导致秦国战败,推迟了其统一六国的步伐。

从天下局势方面来看,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而对历史走向和进程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原本有能力与秦国抗衡的赵国在此战后一蹶不振,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超越了其余各国,而离秦国完成统一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罢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长平大战战国战争

更多文章

  • 长平大战为何非要换下廉颇 而启用赵姓小毛孩

    战史风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长平大战,战国,战争

    战国后期的长平大战,由胡服骑射崛起的赵国对阵秦国,双方投入兵力都在60万左右。可以这场大战,一方面是秦国模式与赵国模式的巅峰对决,谁胜出意味着新的强权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形成;而另一方面,更直接关乎两国生死,列国存亡,因为当时能够与秦国一战、分庭抗礼的也就只有赵国了,赵国完蛋,那么列国都将成为待宰羔羊

  • 三国时期这几场战争的胜利 为何都与它有关?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国,战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场战役往往成为历史进程的重要节点。比如在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彻底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而东晋时期的淝水之战,帮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而今天要说的三国时期的,同样诞生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影响历史的战争。值得注意的

  • 揭秘巨鹿之战竟然是司马迁撒下的弥天大谎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巨鹿之战,秦朝,战争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巨鹿之战解析: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作,也是《史记》最著名的篇章。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虽然楚军主力刚刚被章邯消灭,刘邦又分兵一部向西而去

  • 巨鹿之战:四个原因导致项羽不得不破釜沉舟

    战史风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巨鹿之战,秦朝,战争,项羽,破釜沉舟

    NO1.秦军实力非常强大驻扎在巨鹿之地有两支秦军,一支是由王离率领的20万边防军,一支是由章邯率领的20万平乱军。王离是蒙括的副将,蒙括死后王离统军,蒙括有30万边防军驻守北方,此时王离统帅20万,另外10万分给了章邯平息叛乱。有人或许会说章邯的部队大多是奴隶,囚徒组成的,其实不然。起初对抗周文的起

  • 古代的“巨鹿之战”交战双方是谁,最后是谁胜了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巨鹿之战,秦朝,战争

    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前207年至前206年,秦军与起义军项羽部队在巨鹿(古县名,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展开的一场决战,最后项羽获胜。这是秦末战争中消灭秦军主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破釜沉舟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十二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

  • 巨鹿之战的真相被司马迁掩盖?项羽没有打败章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巨鹿之战,秦朝,战争,章邯,项羽

    巨鹿之战让项羽一举成名,他杀秦将苏角,俘获大将军王离,涉间不降自杀,迫使章邯大军战败投降,彻底扭转了诸侯军队面临的不利局面。而战争中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更是精彩不已,然而这些只是司马迁撒的谎?首先,破釜沉舟是司马迁的艺术夸张。虽然破釜沉舟这事听起来挺鼓舞士气的,但是干起来一点也不靠谱。按照史记中的描写

  • 解析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败仗淝水之战失败原因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淝水之战,南北朝,苻坚

    苻坚淝水之战的战役过程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

  • 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犯了什么致命错误让他错失天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淝水之战,南北朝,苻坚,前秦

    苻坚怎么读苻,有两个读音,一个和福的发音一样一个和蒲的发音一样。苻,名词指草木植物,苻蓠就是白芷的另一个名称。苻通莩,芦苇杆里的薄膜,稀薄的意思。苻,通符,符文,符命,指预言命运。苻,作为姓氏,通蒲,有两个音,一个福音,现代的读音,一个蒲音古代的读音。苻氏现在读福音,古代为蒲氏。为什么出现两种读音,

  • 苻坚淝水之战 史上最蹊跷的战败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淝水之战,南北朝,苻坚,前秦

    苻坚的部队集结在淝水西岸,和晋军隔河对峙。当时苻坚部队共有多少人,一直说法各异。苻融的军团共有三十万人(此处采用《资治通鉴》的记载,另有说法是二十五万),苻坚从项城又带来了八千骑兵。但是苻融派出过三万人的部队前往荆州,此外在洛涧又损失了一些兵马,并留下一些军队驻守寿春。如此一来,淝水岸边的前秦军队差

  • 淝水之战最后结局如何?淝水之战简介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淝水之战,南北朝,苻坚,前秦

    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西南),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了胡彬水军的后路。晋军被围困起来,军粮一天天少下去,情况十分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