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胡格诺战争性质是什么?

胡格诺战争性质是什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422 更新时间:2024/1/25 18:01:54

说起胡格诺战争,可能很多小伙伴们会觉着比较陌生,这场战争也可以称之为法国宗教战争,其爆发的原因是自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发端的宗教改革运动。在马丁·路德的思想经过了加尔的进一步"处理"后,很快就传入了法国境内。因法国人称其为"胡格诺",所以信仰加尔文教的信徒也被称之为胡格诺派信徒,这也是胡格诺战争名词的由来。

当胡格诺派的信徒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时,许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封建领主便开始坐立不安。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一新兴的集团正在威胁自身的地位和待遇。与此同时,国也为了保障自己和天主教贵族的权力,下令对全国的胡格诺派教徒展开镇压行动,这便激化了两派之间的矛盾。

瓦西大屠杀事件过后,两派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到了顶点,战争再也无法避免。虽然两派在这场持续了三十年的战争中互有胜负,但最终还是以胡格诺集团的胜利而告终,受时势所迫的天主教集团不得不承认胡格诺教的地位了。

加尔文教传入法国,逐渐被法国人所接受

公元16世纪前中期,加尔文教传到了法国境内,很快就被对当前天主教会不满的法国人所接受。同时,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也皈依了新教。

人们在信仰某一宗教信仰时,往往会希望宗教的力量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即便这种希望本就是不切实际的。但此时绝大多数的法国人还在田间劳作,获取的微薄收益还不足以养家糊口。相反,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收拢全社会的财富,进而王权和贵族集团发起挑战。因此,法国内部早在胡格诺教传入之前就已经是混乱一片了。

当法国人意识到天主教不能够给予自己理想中的效果时,则有很大概率会将希望寄托在新教的身上。对于这些人来说,信仰的力量往往不会比"信仰"这项行为更能够带来希望。因此,胡格诺教开始在法国下层阶级之间广泛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胡格诺教也在贵族集团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传播开来。贵族集团希望能够利用新教与天主教的对立,进而煽动并引发战争,自己好从中获利;而新兴资产阶级则希望借助这一机会,向国王和贵族集团发起挑战,进而通过战争的胜利获取更多的优待和政治地位。对此,胡格诺协会在《WhoWere the Huguenots?》(什么是胡格诺派)一文中曾经提到:

"The new "Reformed religion" practiced by many members of the French nobility and social middle-class,based on a belief in salvation through individual faith without the need for the intercession of a church hierarchy and on the belief in an individual';s right to interpret scriptures for themselves,placed these French Protestants in direct theological conflict with both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King of France in the theocratic system which prevailed at that time. "

(译文:许多法国贵族和社会中产阶级成员实行的新的"宗教改革",其基础是相信通过个人信仰拯救,而不需要教会等级的调解,相信个人有权为自己解释圣经,把这些法国新教徒置于当时盛行的神权体制中,与天主教和法国国王直接发生神学冲突。)

到了公元16世纪中后期时,法国境内信仰胡格诺教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余万,这已经占到了法国总人口至少十五分之一。但对于胡格诺这个刚刚形成的教派来说,这种规模已经非庞大了。

不过,法国境内依旧有着许多坚定维持自己信仰的人,他们坚定不移的支持教皇的权威和天主教在法国内部的地位。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且保障自己从天主教教会手中获得的利益,这些封建领主不断压迫和迫害新教教徒。于是,两方之间的矛盾被接二连三的激化,这才会走到兵戎相见的境地之中。

在笔者看来,加尔文教能够在法国境内广泛传播,并不仅仅是因为许多人对天主教会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能够确定的是,那些购买了赎罪券,却发现只是购入了一片废纸的人们定然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先锋。但是,许多封建领主也愿意皈依新教,其中的原因应当还有利益的驱使。

按照正常逻辑来讲,如果新教要推翻法国境内的天主教,那么就必须剥夺教会的特权,转而施加给新教教会的身上。因此,一部分的新教教徒便可以借此机会掠夺天主教廷所掌控的土地和财富,这些封建领主正式怀有着这样的想法才加入其中的。不过我们不能够完全无视信仰的力量,毕竟有一部分人还是真的被新教教义所吸引才会皈依的,但这并不足以引发战争。

两派矛盾激化至顶点,胡格诺战争爆发

公元1562年3月1日,法国境内的天主教联盟组织首领弗朗索瓦·介斯公爵发现,瓦西镇中有一群新教徒正在进行祷告。在此之前,法国国王已经下令禁止胡格诺派教徒在法国境内活动,更不要提进行祷告了。因此,弗朗索瓦·吉斯公爵对瓦西镇的新教徒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虽然最后仅有二十余人死于军队的刀剑之下,但却有一万余人因此受伤,所以这次变故也被称之为瓦西大屠杀。

瓦西大屠杀发生之后不久,位于法国境内其他地区的法军也对新教徒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迫害运动,致使许多手无寸铁的新教徒被天主教军队所杀害。两派的关系顿时被激化,于是引发了后来的胡格诺战争。

战争打响后,胡格诺派教徒们所组建起来的军队很快就对天主教军队造成了压制,且在年底就接连击败天主教军队的主要将领蒙莫朗西和圣安德烈。次年,曾经发动瓦西大屠杀的弗朗索瓦·吉斯公爵也被刺客所杀,天主教集团几个核心将领基本上都死伤殆尽。因此,站在天主教集团一边的法国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签署了《瓦斯敕令》,宣布更改法国王室对胡歌诺派的态度,允许其在王国境内展开一系列的宗教活动。至此,战事才告了一段落。

到了公元1567年,胡歌诺派的孔代亲王突然撕毁和平协定,率军奇袭了法王查理九世所居住的巴黎城。对此,《Encyclopaedia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Guise';s forces occupied Paris and took control of the royal family while theHuguenots rose in the provinces,and their two commanders—Louis I de Bourbon,prince de Condé,and Admiral Gaspard II de Coligny—established headquarters atOrléans. The deaths of the opposing leaders—the Protestant Anthony of Bourbon,king consort of Navarra,and the Catholic marshal Jacques d';Albon,seigneur deSaint-André—and the capture of Condé caused both sides to seek peace."

(译文:贵斯的军队占领了巴黎并控制了皇室,而胡格诺派则在各省崛起,他们的两位指挥官路易一世·德波旁、孔王子和加斯帕德二世·德科里尼上将在奥尔良建立了司令部,而天主教元帅雅克·德阿尔邦、圣安德烈爵士—以及对康德的抓捕导致双方寻求和平。)

法王依靠巴黎城的坚固工事成功延缓了胡格诺派军队的攻势,但也无力解除围城之危。在这关键时刻,神圣罗马帝国内信仰新教的封建领主突然发兵干涉,使法王的军队在决战中大败而归。因此,法国王室不得不再一次向胡格诺派让步妥协。

不过,由于不久之后查理四世就撕毁了新订立的条约,这便再一次激化了两派之间的矛盾。到了公元1572年,法国彻底分裂成南北两部,这是因为在8月23日至24日夜晚时分,天主教军队再次对胡格诺派关键人物进行了大屠杀,两派之间的矛盾似乎再也无法调和了。

这次屠杀事件过后,胡格诺派决定以脱离法王控制并取得独立地位的方式来获得宗教自由。因此,胡格诺派的封建领主在法国南部地区建立起了胡格诺联邦。与此同时,不甘示弱的天主教集团也在法国北方建立起了天主教神圣同盟,法国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了。

胡格诺战争给法国所带去的负面影响,是一言半语无法言尽的。总的来说,胡格诺战争使法国的基础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公元1562年至公元1598年,法国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中。连年不休的战争毁掉了至少一代人的未来。更为严重的是,几代法国人所辛苦劳动的结果也因战争的缘故化为了灰烬。

但是对于法国国王来说,这场内战的结果无疑是积极的。战后,法国国王的权力和地位得到了加强,这是因为法国境内封建领主的势力早已经在战争中损耗殆尽,基本上无法像过去那样敢与国王对抗。所以说,胡格诺战争让法国进入了一个低谷期,但也是一个重新的开始。

亨利四世皈依天主教并颁布《南特敕令》

当战争已经进行到最激烈的程度时,就连天主教派的首领和法国国王亨利三世都倒在了血泊之中。然而战争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公元1589年,胡格诺派的首领波旁·亨利加冕为王,是为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之所以能够加冕为王,并不是单单因为他是胡格诺教派的首领,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法国王室的血统。亨利四世的祖先是卡佩王朝的君主路易九世,这便是他能够继位法王王位的基础。

但是,刚刚继位的亨利四世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国王。严格来说,他是胡格诺派信徒的国王,而并非法国境内信仰天主教的人们的国王。因此,亨利四世于公元1593年宣布转信天主教,但并不对胡格诺派教徒加以迫害,这才得到了天主教教徒们的认可。从这一年开始,亨利四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国人的国王。

六年后,亨利四世更进一步,颁布了《南特敕令》。该敕令规定,从此法国境内的胡格诺派教徒将不再受到任打压和迫害,可以自由选择保留信仰或转信天主教。同时,胡格诺派教徒也不再会被区别对待,和信仰天主教的人们一样拥有合法且平等的权力。

与此同时,《南特敕令》也明确指出不会追求天主教信徒和胡格诺教信徒在战争中的责任。不仅如此,还允许胡格诺教信徒在法国境内建造教堂。当法庭要审判宗教类型案件时,则要由两派成员共同旁听会审。对此,《Encyclopaedia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The edict upheld Protestants in freedom of conscience and permitted them tohold public worship in many parts of the kingdom,though not in Paris. Itgranted them full civil rights,including access to education,and established aspecial court,the Chambre de l';Édit,composed of both Protestants andCatholics,to deal with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edict. Protestant pastors wereto be paid by the state and released from certain obligations."

(译文:这项法令维护了新教徒的自由,允许他们在王国的许多地方举行公众礼拜,尽管不是在巴黎。《南特敕令》给予他们充分的公民权利,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并设立了一个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组成的特别法庭,处理因该法令引起的争端。新教牧师将由国家支付报酬,并免除某些义务。)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南特敕令》与《瓦斯敕令》有着极为相同之处,二者都是为了保障胡格诺派信徒在法国境内地位的文件。但是很明显,《南特敕令》给予胡格诺派教徒的权力要比《瓦斯敕令》更多一些,至少确立了胡格诺教在法国境内的合法地位,这无疑是胡格诺派教徒斗争多年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笔者看来,亨利四世之所以会颁布《南特敕令》,不仅仅是为了保障胡格诺教派的利益,毕竟他曾经也是该派系的一员。在他加冕为王后,他的身份和责任就发生了变化。此时他不会再以一个单纯的教派信徒的身份去颁布法令,而是会以国王的身份去谨慎施政。也就是说,《南特敕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法国境内两大宗教派系的斗争,使法国恢复到战乱以前的平稳状态。

但是,天主教派信徒和胡格诺派信徒却都没有明白亨利四世的苦心,反而纷纷反对这一敕令。在天主教信徒看来,《南特敕令》的颁布让敌人拥有了与自身抗衡的权力,他们十分担心法国最终会新教化,所以极力反对敕令的颁布。而胡格诺派信徒则认为,《南特敕令》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他们在法国内部的处境。因此,这份敕令的颁布反而让亨利四世"里外不是人"。

结语

从表面上看,法国胡格诺战争是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发的战争。但从战争的实际经历来看,战争的本质早已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各阶级夺取自身利益的借口。无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集团,或是新兴资产阶级,都希望能够通过战争打击对手的力量,进而提升自己对法国的影响力,甚至想要通过这场战争达到完全控制法国的目的。毕竟在此之前,法国国王的王权已经极度衰弱,甚至常常被一些势力较大的封建领主欺凌,这无疑是诱发胡格诺战争的另一个导火索。

战争结束后,除法王以外的各派势力的目的都惨遭落空。因自身势力在漫长的战争中几乎被消耗殆尽,更加无法成为法国的实际控制者。相反,国王仅凭一顶王冠就收获了最后的胜利果实,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拥有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最佳时机,这也为后来法国走向绝对君主制奠定了基础。

由于法王是通过对胡歌诺派集团妥协的方式,才获得了最终的停战和平,这也招来了罗马教皇的反感和怨恨。在当时的教皇克莱芒八世看来,法国因宗教战争陷入何种程度的内乱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他只在乎天主教在法国境内的影响力和地位,却根本不顾战争会给法国和法国人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南特敕令》颁布后,教皇曾不止一次的抨击这一敕令,但他也没有更多的办法改变法国当前正处于的宗教环境,也只能够在罗马独自发怒了。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卡昂战役的双方伤亡如何?为何说是惨胜?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战争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自从诺曼底战役结束之后,德国人就已经陷入到了一场兵败如山倒的地步,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虽然说诺曼底登陆成功了,但是各地却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抵抗,德国人并没有放弃,还在试图阻挡着盟军的进攻。但是反叛正在四处爆发,希特勒早已经失去昔日的控制力。而且,希特勒的超大帝国正在一个尴尬的

  • 美军占领达豪集中营后为何要枪杀德军俘虏?

    战史风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战争

    1945年4月29日正午,美军的第七、第四十二、第四十五步兵师的部队占领了位于德国慕尼黑附近的达豪集中营。在来到达豪集中营之后,完全被集中营的惨状所震惊。这些愤怒的美国士兵愤怒的将一部分集中营内的党卫军俘虏给枪杀了,这种行为很明显是违反《日内瓦公约》的。不过关于这次“杀俘事件&rdquo

  •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是如何压榨东南亚的?

    战史风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战争

    1942年,日本仅仅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南方作战”东南亚地区战役的胜利,几乎整个东南亚地区都已经被日本人所控制,惨遭战火荼毒。在当地的政府军战败投降之后,日本对于当地实行了严苛的军管制度,进行物资管制和经济掠夺。以高压手段强迫沦陷区的百姓缴纳大量的赋税,为日本法西斯隆

  • 突厥与拜占庭帝国赫里翁-雷默切战役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战争

    在公元1176年,伴随着曼努埃尔一世的大军在密列奥塞法隆战役中被摧毁,拜占庭位于东方的局势已经陷入到了至暗时刻。之前显得并不那么可怕的塞尔柱突厥,已经稳稳的在安纳托利亚内陆站稳了脚跟。其天然自带的游牧部族属性,也足以让铁骑的兵锋肆虐周遭沿海区域。但在次年发生的赫里翁-雷默切战役中,一支数量非常有限的

  • 二战后美苏争夺德国科学家,为何没听说争夺日本科学家?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战争

    1945年5月,德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西线的盟军与东线的苏军已经相继进入到了德国柏林市。拼接这最先进入柏林的优势,苏联夺取了德国大批大批先进的工业设备。而姗姗来迟的盟军方面便开始大量的吸收着纳粹科学人才。之后苏联人开始醒悟了,也开始拉拢纳粹德国的一些科学人才和工程师。刚刚平息战火的柏林又热闹了

  • 华沙起义为何苏联隔岸观火见死不救?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波兰这个国家,相信大家都不会很陌生了,这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典型的强大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强大过一阵子。早在17世纪之前,可以说波兰人将东边的罗斯人蹂躏的是一点脾气都没有了,一度还占领了莫斯科。如今的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族,本就是一个民族,由于波兰的占领和统治,使得白俄罗斯、乌克兰与俄罗斯民族

  • 日本人眼中的清朝淮军是怎样的?有多厉害?

    战史风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战争

    《中国历史的翻案》中有讲到:历史不能长久被欺骗,正像民众不能长久被欺骗一样。历史会被封存,但是绝不可能被掩盖。说我国历史上的清朝军队,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那是一个装备极其落后,毫无还手能力的军队。整个军队实力和整个清朝的腐朽没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队伍。历史的真相和人们的意识截然不同,清朝有一支军队,堪

  • 二战主要参战国对俘虏的态度是怎样的?哪个国家最残忍?

    战史风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战争

    我们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也是最残酷的一次战争。有战争就会有俘虏,每一个参战国对待俘虏的态度都是不一样的,通常情况下都会按照日内瓦公约来执行。但是如果双方真的杀红眼了,或者根本就无视公约,那么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一讲二战期间主要参战国对待俘

  • 阿帕米亚战役是怎样的?占尽优势的拜占庭为何最后战败了?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战争

    在公元10世纪期间,罗马拜占庭帝国在几位军人皇帝的整治下,焕发出了多年前所未有的中兴气象。所说要在各种战线上来回奔波,却依然有着对东方的叙利亚地区展开战略反扑的实力。借助阿巴斯王朝解体和塞尔柱突厥尚未抵达的真空阶段,与来自埃及的法蒂玛势力争夺圣地归属。然而,随着帝国的集权化进程日益加深,其军事行动的

  • 纳粹党上台的过程是怎样的?与华尔街有什么关系?

    战史风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纳粹党,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也不会有什么好印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纳粹党是当年靠着暴动上台的,也有一部分人了解到时靠着民主选举所上台的,但也有以为是靠着希特勒的口才给忽悠上台的。其实这些想法部位错,但还是不全面,把事情想简单了。那么今天小编就专门跟大家好好聊聊当年纳粹党是如何上台的。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