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土耳其旅在朝鲜是如何被歼灭的?

土耳其旅在朝鲜是如何被歼灭的?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794 更新时间:2024/1/17 15:44:12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初期,志愿军主要是以第四野战部队为主,主要来自东北。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四野军参与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从哈尔滨一直打到海南,可谓是战功赫赫,威震八方。由于朝鲜距离东北较近,能够适应朝鲜的寒气候,因此主席决定让四野部队先期入朝。于是中央军委抽调四野主力第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以及留守东北的42军前期入朝。

说到四野,自然不能绕过林彪。林彪不仅善于临阵指挥,同时也相当擅长练兵。正是他的练兵才能,使得四野部队能从几万人一直扩充到百万人。在练兵时,林彪相当善于用脑,并因此总结出二十八个战术原则。其中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三制”,当然也包括不是那么著名的“三猛”战术。

毕竟很多军迷都知道,林彪作战非常谨慎,精打细算,不喜欢无谋的猛冲。那么乍看来并不符合林彪风格的“三猛战术”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是“猛打”战术,即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的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一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烈开火。林彪极其反对没有章法的零碎攻击,更反对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其次是“猛冲”战术,即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突击部队应乘此时敌人发呆、发慌时,又拿不出主意和来不及调兵时猛烈冲锋,毅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去,以刺刀刺杀敌人,不敢以刺刀刺敌的不算最勇敢的部队与战士,我军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这就是我们所谓“猛冲”。

最后是“猛追”战术,即对于已经冲垮和溃败的敌人,应当迅猛追击,要一直给敌人以压力。“三猛”战术,非常符合我军火力匮乏、后勤不足的特点。因此在国内战场,“三猛”战术无往不利,为四野席卷大半个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到了朝鲜战场,“三猛战术”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例如在与“联合国军”的作战中,我军从不随意开火,一般都是等敌军接近50米后再一齐开火,用排山倒海的火力给敌军以压力。随后我军投掷如雨点般的手榴弹,并穿越爆炸的硝烟,在军号的指挥下,对敌军发动白刃突击。

“联合国军”火力凶猛,早就实现了摩托化。因此对于我军的白刃突击,“联合国军”显得十分不适应。但凡事也有例外,美国人害怕白刃战,但是土耳其人却一点儿也不怕。

土耳其与我国相隔万里,曾经一个是“西亚病夫”,一个是“东亚病夫”,并没有什么过节。然而土耳其为了讨好美国,仍派出一个旅、5000多人的部队,参与了这场不义的战争。

这些土耳其人,主要来自于游牧区,野蛮而彪悍。从武器来说,土耳其旅并不算先进,他们所依靠的,唯有流淌在自己身体内“突厥狼血”。据志愿军老兵说,土耳其的战斗力并不弱,仅次于美军和英军。他们作战时,个个佩戴传统的土耳其弯刀,非常擅长近战搏斗。

但是刚到朝鲜,土耳其人就闹出个大笑话。在第二次战役中,38军突破“联合国军”的西翼,打开一个大缺口。而土耳其旅临危受命,前往戛日岭,试图堵住这个缺口。

仅仅数小时后,土耳其旅便宣称自己“大获全胜”,抓了“几百个俘虏”。美军第二师的军官们喜出望外,于是立即派遣情报官对“战俘”进行审问。谁知这些俘虏根本不懂中国话,因为他们是溃逃到戛日岭的南朝鲜军,真是大水冲了龙庙。

虽然这次作战非常乌龙,但是土耳其人确实敢打敢冲,是一群相当优秀的军人。甚至韩先楚到了戛日岭,都差点被土耳其人的机枪击中。然而就怕“货比货”,土耳其人再勇猛,也不是我们志愿军的对手。

彭德怀听说驻守戛日岭的部队是土耳其人后,竟对这个陌生的国家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土耳其旅是物?”

解方回答:

“他们有5000多人,据说打仗十分野蛮!”

彭德怀听后轻蔑一笑,“靠野蛮是打不了胜仗的,看我38军扫了他们!”

彭德怀说这话是有底气,当年马步芳的“马家军”比土耳其还彪悍,不是照样败在了他的西北野战军手上。土耳其人,算个啥?

首先在戛日岭,志愿38军果然不负众望,其属下的114师轻易攻占了阵地。随后,114师沿着公路向前疾行,最终到达土耳其旅驻守的阳站。于是114师果断派遣342团与340团一起攻打阳站。

在战斗中,志愿军对土耳其人的顽固印象十分深刻,竟挡住了我军的一次迅猛攻击。在此前的战斗中,美军、英军、韩军只要被我军包抄,必会撤退。然而土耳其人却显得特别,就是不退。

随后,342团1营的曹玉海营长撤回进攻部队,对土耳其人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土耳其人固然勇猛,但是38军的战士肯定比他们更勇猛,必须发扬“三猛”战术,以迅雷之势,将土耳其人赶下来。

随后,1营3连的战士们分成三个战术小组,以“三三制”原则,交替掩护,在短时间内攻占了三个山头。第四个山头,是土耳其旅的炮兵阵地所在,是整个阳站的枢纽之地。

丢了三个阵地,土耳其人似乎一点不怕。他们的军官把帽子往地上一丢,厉声道:“以此为界,后退一步者杀!”果然不是孬种。

3连指导员孙永昌见土耳其人还想困兽犹斗,于是持枪呐喊道:

“同志们!立功的机会到了!英雄好汉们冲啊!”

随后,孙永昌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强力弹雨杀上了山头。战士们见指导员冲锋,于是端着刺刀向土耳其人猛冲。而土耳其人也拔出弯刀,和志愿军战士打起了白刃战。

在刀尖对刀尖的血战中,土耳其被我军的“猛冲”打得溃不成军。虽然奋力抵抗,但是土耳其还是丢盔卸甲地败下阵来。正如彭总司令所说,野蛮不能带来战争的胜利,只有勇气可以!

在第二次战役中,土耳其旅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死伤3000多人,基本失去了战斗力。让战士们印象深刻的是土耳其俘虏的屁股后,都别着几个朝鲜式的铜碗。战士们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土耳其说这些铜碗都是金子做的。后来志愿军战士和他们解释,土耳其人就是不听。

由此可见,土耳其人来朝鲜,为得是求财;而志愿军来朝鲜,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给死难的朝鲜人民复仇。而这,也是土耳其式的野蛮无法战胜志愿军的勇猛的主要原因。正所谓“仁者无敌”。

如今我军武器装备已经今昔非比,然而“三猛战术”仍是我们人民军队的法宝。狭路相逢,只有勇者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抗战时期,日本为何不破坏中山陵?

    战史风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中山陵,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日本人很清楚,孙中山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若是把中山陵给毁了,是非常不利于当时日本对华的一系列政策的。因为就算蒋介石有心要和日本和谈,那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那样的话,老蒋就会被国人骂死,国民党内部也会质疑老蒋统治的正统性。日本的野心很大

  • 赵玉墨为什么整容?金陵十三钗每个人死法

    战史风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战争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相信不少朋友们都有看过了,相信只要看过的朋友们都会印象非常深刻。在电影当中,主要讲述的是13位风尘女子为了避难来到了一所教堂,同时还遇上了另外13位女学生。结果被日军发现之后,13位学生差点就被抓走成为日本人的慰安妇。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结局中,十二个姐妹们带着乔治奔赴了日本

  • 赵国大将李牧大败匈奴是怎么做到的?用了什么计谋?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战争

    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赵国大将李牧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赵国的大将李牧大败匈奴,这个事情其实还是非常值得称赞和炫耀的,但是大家也知道匈奴人非常的难打,那么这个李牧又是怎么做到的呢?他又有了什么样的计谋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吧!在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向来是中原地区政权的一大头疼问题。这些善

  • 王翦与李牧五次战争前后具体情况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战争

    最近很多人都在说这个王翦与李牧之间的战争问题,很多人都知道王翦和李牧都非常的厉害,如果不是李牧其实赵国是真的不会有以后的事情了,秦国没有王翦统一六国也不会这么轻松,所以很多人就把王翦与李牧放一起来对比,那么这两个人到底谁更加厉害呢?前后他们是不是发生过5次战争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一起

  • 海湾战争伊拉克为何只坚持了42天?为何没成为第二个越难?

    战史风云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战争

    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全面爆发,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伊拉克号称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萨达姆甚至扬言要将整个海湾地区变成第二个越难,让美军在这里血流成河。包括张绍忠在内,很多人国内专家都认为,美国会在这场战争中吃瘪。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伊拉克仅仅只坚持了42天就撑不

  • 二战日军大将山胁正隆为何被叛无罪,为何被称为和平主义者

    战史风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战争

    一说到我国的抗日战争,没个中国人心中都会泛起一股战栗,因为这是屈辱历史带来的不堪回首,使用战士们的热血所浇筑出来的护国长城。九十年前,面对日寇的坚船利炮,我们经历了失败,经历了屠杀,但最后人民还是团结了起来,用十几年的奋勇抵抗换来了美好的明天。战争胜利后,日本侵略军受到了全世界的审判,大量日本战犯在

  • 北极熊团是哪个歼灭的

    战史风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战争

    1950年11月下旬,朝鲜战争似乎已经进入到了结束阶段,由美国和韩国为首的多个国家联合部队深入到了朝鲜,企图将剩余的朝鲜人民军一举歼灭,并且在一个政府的领导下使得朝鲜半岛得到统一。一些部队甚至到达了鸭绿江,鸭绿江是中朝界河。但是,正在“联合国”部队发动了最终的进攻时,成千上万

  • 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在世界上获得了怎样的地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战争

    晚清时期,仅仅15000人的英国军队进入到了大清,此时的大清拥有者10万军队,而且还是在本土作战,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被英国打的是抱头鼠窜,签署各种不平等的条约。法国、德国等国家看到清政府这么软弱,都想从中分得一些利益,又派军舰进攻中国。又和各个国家都签订了条约,此时的日本,通过维新运动,迅速发展

  • 史迪威事件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史迪威事件,相信了解历史的朋友们多少都有听过,这是二战期间中美抗日战争后期在外交关系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美国与国民政府在针对日本作战的方针以及相关的问题上发生了矛盾。1944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应蒋介石要求从中国战区召回时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的史迪威,此为

  • 抗战时期的中缅公路是怎么修建的?付出了什么代价?

    战史风云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战争

    说起中印公路,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了。1943年,在史迪威的组织和策划下,中印公路开始动工。最开始担任修路任务的是中过驻印军工兵第十团以及美国的两个工兵团。当时施工时的重型机械设备非常的少,主要就是依靠着铁锹、搞头、斧头等这些简单的工具。所以,筑路进展缓慢,在最初的十个月中仅筑成公路六十八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