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美国为什么能独占日本,仅仅只是为了贪婪吗

美国为什么能独占日本,仅仅只是为了贪婪吗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1208 更新时间:2023/12/31 20:03:31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根据反法西斯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所达成的共同默契,日本原本应该由当时的反法西斯国家共同处置,但是此时的美国却出现了要一家独占日本的野心。但其原因却不只是贪婪,还有恐惧。

1、美国人野心的由来

日本的经济在二战时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战争结束以后,日本国内物价飞涨。比如在当时的日本黑市上,大米的价格是官定价格的140倍,而肥皂的价格则比规定价格高出了180倍。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民众只得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当时日本国内的社会主义力量迅速发展,工人农民纷纷组织联合起来,对抗日本政府。

而在当时的国际上,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力量发展迅速,美国政府就特别害怕,害怕日本会成为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美国便生出了要独占日本的想法,并积极地为这个想法付诸实践。美国人意图将日本打造成一个在东亚对抗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军事桥头堡。那美国实现野心的具体做法又是什么呢?

2、美国想与日本单独签订和约

二战以后,日本实际上是被美国一国独自占领的,所以当时的日本人民因为生存问题而反抗日本政府的压力,就有一部分落到了美国人的头上,再加上当时以苏联为代表的一部分国家,反对美国独自占领日本的做法,美国人便想到了通过单独和日本政府签订和约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独占日本的合法化。如果这个和约签订了,那么便表示日本政府愿意被美国一家独自占领,这样一来,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便丧失了占领日本的法理依据。而另一方面,面对日本民众的反抗,美国也有了加以处置的权力和理由。

就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之下,美国于1947年7月11日正式远东委员会提出自己单独占领日本的想法和建议。想都不用想,此项建议一出,便立即遭到了以苏联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的反对,当然也遭到了日本人民的反对。苏联等国家反对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不愿意美国的国际势力进一步扩。而日本人民反对的理由则是美国提出了在日本驻军并在日本建设军事基地的想法。

最终,在以苏联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的反对和日本民众的抗议之下,美国的这一项提议暂时没有通过。但是美国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野心,他们要独自占领日本的想法仍在继续。

3、美国的外交手段

想要独占日本的计划初步失败以后,美国政府便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手段,希望能够用对外输送利益的方法,将反对自己独占日本的国家一一说服。

美国人的方法对资本主义阵营的那些国家颇为有效,先是英国和法国被美国说服,后来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一一上了美国人的贼船。最后也只有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几个国家,对美国独占日本的想法表示坚决的反对,当时刚刚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反对最为激烈的国家。因为美国人竟然拒绝邀请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即将召开的对日媾和会议。而这也就意味着,抗击日本法西斯付出最大牺牲的中国,没有权力参与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置。

1951年9月4日,对日媾和会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当时的苏联政府就美国并没有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会议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要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澎湖列岛等岛屿的主权,以及反对外国军队在日本驻军,只要求限制日本军队的提议。但这些合理提议均遭到美国政府的拒绝。

在美国政府巨大的政治压力以及经济利益的诱惑之下,1951年9月8日,参加对日媾和会议的52个国家,除了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三个国家拒绝在美国的提议上签字之外,其国家全部同意了美国人独占日本并在日本驻军的提议。

在本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受到的损失,绝不仅仅是没有受邀参加会议而丢了面子,更大的损失在于,此次会议签订的件中,美国将日本对中国的战争赔偿,全部给了中国台湾的国民党。这是对在十四年抗战中做出巨大牺牲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无视。

4、本次会议的影响

美国独占日本之后,为了能够将日本打造成防止社会主义在东亚扩张的军事桥头堡,而积极地复苏日本经济和军事。

在经济上,美国首先调来了大批救济粮,缓解了日本国内此前因战乱而造成的饥荒。其次,美国运用外交手段大规模减免了日本因战败而需要对被侵略国做出的战争赔偿。最后,美国又大量运回了原本要作为战争赔偿而被拆解并运送到美国的日本工业器械。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日本经济于1950年以后开始复苏。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一直到今天日本依然是世界前三的经济强国。

在军事上,美国自己在日本就有占地14万公顷的各种军事设施,其总兵力达到3万人。其次,美国将日本的各种军事力量加以改名和限制之后,又重新恢复了其武装。比如将日本的海上警备队改名为“保安厅”,将警察后备队改名为“保安队”。这一系列操作,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日本的武装力量。

就这样,日本正式成了美国人在东亚的打手,在后来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日本作为美国人的军事基地和军事物资中转地,对美国在亚洲的军事扩张发挥了极其大的作用。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斯科尔兹内传奇的人生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战争

    说道奥托·斯科尔兹内,可能很多朋友们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这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第一支特种部队的指挥官。奥托·斯科尔兹内的绰号包括但不限于“欧洲第一恶棍”,“疤脸煞星”“欧洲最危险的男人”等等。他做过很多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你可以称

  • 索拉孔会战对拜占庭有什么意义

    战史风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战争

    在公园6世纪末期,原本积怨极深的拜占庭和萨珊波斯易经保持了多年的和平状态。但是长期以来的相安无事并没有让这两个强大的政权消除彼此之间的刻骨敌意,反而是因为周边各种琐碎小事和事态而不断积怨更深,最终便演变成为了习以为常的兵戎相见。不过,与过去的历次交锋不同,蜕变中的罗马军队居然选择以全骑兵阵容出场,并

  • 阿曼湾海战经过,阿曼帝国与亚洲本土海权崛起的马斯喀特海战

    战史风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战争

    在17世纪中页,原本没什么影响力的阿曼就这么突然间崛起了,成功在两代新旧势力的交替窗口期攀升成为了亚洲水域的本土海权势力。但在有能力击败欧洲对手前,他们的成就与现实地位都很不稳固。直到1652年的马斯喀特海战胜利,才让世人真正开始对这个阿拉伯小国刮目相看。1、区域差异矛盾△阿曼的航海传统 可以向前追

  • 大卢基战役经过,为何成为教科书式的攻防经典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战争

    自从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大陆就再也没有能够出现能一统大陆的存在,因为在欧洲的东部永远都有一个难以战胜的俄国巨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苏联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战争,苏联先败后胜,最后将纳粹德国灭亡。在苏联的卫国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绝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被

  • 杜拉欧罗波斯之围,萨珊波斯的崛起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战争

    到了公元3世纪时期,以往强大的罗马帝国开始慢慢衰弱,在各个方向蛮族势力的围攻下表现的非常的疲态。这其中刚刚推翻了东方帕提亚帝国的波斯萨珊王朝,迅速成为了罗马在东方地区的重大隐患,并且屡屡肆虐美索不达米亚与叙利亚边境。于是,毗邻幼发拉底河畔的杜拉欧罗波斯,便在顷刻间成为帝国相争的众矢之的。经过一场堪称

  • 中国在美苏冷战中的作用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从1947年正式开始,一直到1991年苏联的解体而结束,美苏双方这场长达40多年的冷战,最终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终。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扮演者什么角色呢?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美苏冷战的起因美苏冷战可以说是20世纪后期国际关

  • 布伦东克集中营强迫囚犯的目的是什么

    战史风云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集中营,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是如地狱一般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了,但是纳粹德国的集中营可不止这一家。有着西欧“奥斯维辛集中营”之称的比利时布伦东克集中营同样也是一个极度恐怖的存在。布伦东克集中营位于布鲁塞尔以北20公里处,这里本是比利时在一战时期的一个防御工

  • 如果美国在朝鲜战争用核武器,那么结局会是怎样的

    战史风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战争

    超限战争期间,自从中国志愿军参战以后,美国在战场上频频被志愿军击溃。当时联军的麦克阿瑟主张对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目标实时打击,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动用核武器。这一想法遭到了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强烈反对,后来因为这件事更是惹得两人产生严重分歧,搞得杜鲁门是一怒之下将麦克阿瑟给撤职了。所以,杜鲁门为什么

  • 1945年富兰克林号航母受损多严重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航空母舰,相信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就是一座庞大的海上移动的飞机场。在航空母舰的内部,有着大量提供给战斗机所适用的航空燃料、弹药等一些易燃易爆的东西,可以说就是易爆物品的集中场所。若是航母内部的这些东西被引爆的化,那么正艘战舰就会在一瞬间由内而外的瞬爆,秒变人间地区。而这样可怕的场景就出现在了富兰

  • 关原之战谁赢了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战争

    公元1600年9月15日发生在日本战国时期的关原之战,这一战为日本历史上的战乱局势贴上了一张休止符。关原之战是觉得日本未来命运的最重要的一场战役。那么今天小编就来根大家聊一聊日本历史上的关原之战,揭秘这场战役当中的十大谜团。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吧。1、三成旗帜上“大一大万大吉&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