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战史风云>辽国高丽战争和辽宋战争性质一样么?

辽国高丽战争和辽宋战争性质一样么?

所属分类:战史风云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929 更新时间:2024/1/21 5:47:35

说到辽国其实他在中国的历史上也还是真的有很长的一段历史的,话说他也和高丽国发生过战争,和宋朝也发生过战争,那么这两场战争的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还有辽国为什么不选择吞并高丽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分析看看吧!

公元918年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领土扩张上采取积极北进的战略,大肆拓展领土。92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将渤海遗民(东丹国民)大量内迁辽东,一时间广袤的渤海故地变得地广人稀。辽国对原渤海地区特别是对今朝鲜半岛北部女真地区控制减弱,高丽开始出兵与辽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开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争夺。王建经略北边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统治的末期,高丽的北境已经远及今咸境南道的永兴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在王建经略北境的全盘战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公元668年被唐军攻破以后,平壤逐渐荒废,王建以防御女真侵扰为由将平壤升格为西京,派遣从弟王式廉为长官驻守。在高丽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只需要对国王本人负责,其部下官员的任免完全由长官自己决定。与此同时王建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将大量的人口从半岛的南部迁往北部。王建的这些措施增强了高丽北部的边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国土面积。

高丽一面积极经营西京(平壤),一面于清川江以北筑德川,长青,安朔等城,将高丽与辽国之边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作为对辽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积极讨伐居住于鸭绿江沿岸的女真人,蚕食女真故地。为了防备辽国,高丽建立光军司,编成光军三十万。辽国则于东京设东京兵马都部署司,下设契丹,奚,汉,渤海四军都指挥使司,东京都统军使司与都稳祥司等部,重兵戍守。

王建在正式建立高丽政权之前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有意与契丹交好,曾于辽太祖九年(915年)派遣使者赴契丹,向辽太祖进献“宝剑”。又在他建立高丽政权的那一年(辽神册三年,918 年)派遣使者向契丹进贡。那时辽太祖也愿意与高丽交好,曾于神册七年(922年)派遣使者赴高丽遗骆驼,马及毡等,高丽亦遣使报聘。然而辽国与高丽的这种外交往来关系并没有保持多久,很快即为双方的领土争夺所打破:926年辽国灭亡渤海后渤海故土纳入辽政权直接管辖范围。王氏高丽对此甚为不满,认为自己扩张领土的机会更小了。高丽为了扩张势力,主动吸纳渤海的遗民,自928年3月“渤海人金神等六十户来投”起,渤海人不断地涌入了高丽境内。其中比较著名的有,934年“渤海国世子大光显率众数万来投”,四年后“渤海人朴升以三千余户来投”,979年“渤海人数万来投”。

公元942年(辽会同5年)契丹再次遣使高丽,为修复国交做最后的努力。高丽流契丹使节三十余人与海岛,系其所赠之骆驼五十匹于万夫桥下,不畜而死。高丽李齐贤曾曰:“若契丹者,与我邻境,宜先修好,而彼又遣使求和。吾乃绝其交聘者,以彼国相与渤海连和,互生疑貮,不顾旧盟,一朝歼灭,故太祖以为无道甚,不足与交。所献骆驼皆弃而不畜。其防范乎未然者,有如此也。渤海既为契丹所破,其世子大充显等,领其余众数万户,日夜倍道来奔。太祖悯念尤深,至赐姓名,使奉其本国祖先之祀。其文武参佐以下,皆优沾爵命”。于是辽国与高丽的关系彻底决裂。

太宗耶律德光时期契丹与中原交恶。王建遣使后晋,试图与后晋联合共同夹击契丹,以便顺利向北扩张领土,占领渤海旧地。然不久王建卒,高丽遂罢其谋。王建临终之时亲售训要曰:“惟我东方,旧慕唐风,文物礼乐,悉尊其制;殊方异土,人性各异,不必苟同。契丹乃禽兽之国,风俗不同,言语亦异;衣冠制度,慎勿效焉”。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辽应历10年,高丽光宗8年)北宋建立,高丽遣使贡方物,奉其正朔,以为策应。

面对高丽的公开绝交、流放契丹使者、大量招诱渤海遗民、与北宋建立“友好”联盟以及不断向北扩张领土等,辽国曾一度十分震怒。但那时由于辽太宗耶律德光正忙于经略中原,后继者世宗、穆宗和景宗时代,不但内乱不断,而且还要应付后周和北宋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等地的北伐,无暇东顾,只好对高丽的北扩采取姑息态度,不愿用兵高丽,使自己腹背受敌。

公元985年(辽统和3年,宋雍熙2年)辽圣宗初立,萧太后临朝,主少国疑。宋拟乘势北伐,恢复幽燕。宋遣监察御使韩国华出使高丽,欲共谋契丹,高丽王王治“迁延未即奉诏,国华谕以威德,王治许发兵西会”(次年,宋辽爆发燕云之战)。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虽当时高丽与辽之关系不睦,辽仍遣使赴高丽请和。当下高丽虽未敢妄动,辽决意先发制人于当年7月“诏诸道缮甲兵,以备东征高丽”。虽此次征伐因“辽泽沮洳,道阻而罢征”,但辽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决议展开更大的征伐。

公元992年(辽统和10年,宋淳化3年)12月辽东京留守萧恒德率领大军东征高丽,声称“大朝(辽朝)既已奄有高勾(句)丽旧地,今尔国侵夺疆界,是以来讨”。高丽君臣震动,除于诸边城军镇部署军力抵御外,特遣侍中朴良柔为上军使,内史侍郎徐熙为中军使,门下侍郎崔亮为下军使,帅三军出战,成宗王治亲征督战。

公元993年(辽统和11年,宋淳化4年)当高丽大军进抵安北府时辽军克蓬山郡,俘高丽先锋军使尹庶颜,高丽成宗王治遂遣侍中朴良柔奉表请罪求和。当下辽的主要敌人是宋,对高丽的讨伐只是为了避免高丽与宋合谋,形成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在达到威慑的目的后辽军遂退。

后高丽又遣中军使徐熙来朝,请赐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与高丽约定:高丽“奉辽正朔”,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辽则赐高丽女真故地。高丽得到了其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公元1004年(辽统和22年,宋咸平7年)宋,辽缔结檀渊之盟。辽已无后顾之忧,高丽的噩梦开始了。

公元1009年(辽统和27年,宋大中祥符2年)辽承天太后崩。公元1010年(辽统和28年,宋大中祥符3年),高丽西京留守康肇弑主诵,立王询,是为高丽显宗,史称康肇之变。当年8月,急欲摆脱承天太后阴影的辽圣宗以此为名,吊民伐罪,以树立个人威望。圣宗亲率40万大军,以皇弟齐王隆佑留守京师,北府宰相萧排押为都统,北面林牙僧奴为督监,东讨高丽。辽今欲毕其功于一役,从根本上解决高丽对辽东部边境的威胁。高丽对渤海故地野心勃勃,屡通中原图谋不轨,又筑城屯兵边上。

11月辽军渡过鸭绿江,高丽则以康肇为行营都统使,李立与张延为副统使,率军30万迎战。康肇退保通州,分三营拒辽军。辽右皮室详稳耶律敌鲁率军出击,大败高丽军,康肇及李立被擒,不屈被杀。辽军又克郭州,肃州,饮马清川江。高丽王询上表乞降,圣宗听从耶律瑶质之见--“待其势屈力穷,纳之未晚”。辽军继续南下,连陷霍,贵,宁等州。大军直抵高丽都城开京,又遣乙禀攻西京(平壤)。高丽显宗王询弃开城而逃,避难平州。辽军入开城后,遭到高丽偷袭。由于战线拉得太长担心高丽反扑,辽撤退。

辽圣宗以皇弟齐王隆佑为东京留守,并于鸭绿江夹江口筑来远城,以燕京骁猛,置两指挥,建城戍守,直属东京都统军使司辖下,强化对高丽的防御。

公元1012年(辽开泰元年,宋大中祥符5年)3月,高丽遣蔡忠顺使辽,乞称臣如旧,辽招王询亲朝。王询遣田拱之奉表称病不能朝。次年6月辽圣宗遣中丞耶律资忠使高丽,索还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高丽拒之,并扣留资忠。

辽遂于公元1014年(辽开泰3年,宋大中祥符7年)命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率军讨伐高丽。辽军架桥于鸭绿江,夹桥筑东西城,攻之,未果;又兵围兴化城,不克。圣宗遂命北府宰相刘慎行为都统,枢密使耶律世良为副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督监,再率大军来伐。辽大败高丽,斩敌将郑神勇,高积余,克定远,兴化二城。又于郭州大破高丽军,斩首万余,俘获无数。大军直至南海,然此时耶律世良卒,辽军遂退。

公元1017年(辽开泰6年,宋天禧元年)5月辽命枢密使萧和卓为都统,汉人行宫都部署王继忠为副统,伐高丽,此役辽军大败。遂与次年十月,再命东平郡王萧排押为都统,殿前都点检萧屈烈为副,东京留守耶律八哥为督监率军十万伐高丽。高丽以平章事姜邯赞为上元帅,大将军姜民瞻副之,率军二十八万八千三百迎战。姜邯赞伏重兵于兴化城,欲以逸待劳,一举歼灭辽军。但萧排押出其不意,迂回包抄,绕过兴化城,直趋开京。此举虽然达成战役上的突然性,然而由于辽军先天不足,攻城能力太差,面对高墙坚城的开京无能为力,乃大掠而还。辽军与姜邯赞所帅之高丽军在茶,陀二河遭遇,辽军诸将皆欲使高丽渡两河而后击之,都监耶律八哥独以为不可,曰:“敌若渡两河,必殊死战,此危道也,不若战于两河之间。”萧排押从之。及战,高丽以强弩夹射,相持未决,忽风雨自南来,旌旗北指,高丽兵乘势攻之,辽师大败。天云、右皮室二军溺毙者甚众,遥辇帐详稳阿果达,客省使酌古,渤海详稳高清明,天云军详稳海里战死。此役辽军惨败,可作为得胜一方的高丽连年征战已元气大伤,无力亦无勇气再战。

公元1019年(辽开泰8年,宋天禧3年)8月战端再起:辽遣郎君曷不吕等率诸部兵会大军同讨高丽,高丽立即遣使乞供方物,求和。更于次年释放耶律资忠,并上表请称蕃纳贡,辽遂允其请。

虽无法收回鸭绿江以东女真故地,辽于鸭绿江东南岸设保,定二州(今朝鲜平安道西北部),并以定远军,怀远军,保宁军戍守,加上来远城一改鸭绿江天险为高丽所制之局,以此二城控扼高丽。终辽之世,此二州为辽之东门。

标签: 历史战争

更多文章

  • 织田信长麾下的六大军团到底有多厉害?

    战史风云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织田信长其实很多网友应该知道这个人给人感觉就是他真的很强啊,话说他真的是无敌一般的存在,说到他想到的就是这个人手拿武器,身披盔甲无敌一般的存在了,其实他个人厉害不算厉害的,要说他厉害其实他麾下的六大军团才是厉害,所以织田信长也被誉为是六天魔王了,所以这个六大军团又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

  • 中国历史上南北之战有哪些特点?东西之战为什么少于南北之战?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战争

    中国历史上南北之战一般都是北方胜的多,南方胜的少,由北向南完成统一的几率会高出很多。但我们好像很少提及东西战争,那东西战争的战况一般又是如何呢?东西之战的确比较好,因为一般都是从上之下就囊括了东西,不过有些战役也是从东西开始打起,结果可能会比较出人意料。古代打仗北方的士兵还是要比南方士兵战斗力会强一

  • 中国古代10大以少胜多战役,第一名以2万兵力战胜70万

    战史风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战争

    其实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并不是很多,毕竟当时双方在装备上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基本上只要人数占优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所以以少胜多的战役才会显得格外珍贵。像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三国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但这次介绍的10大以少胜多战役过程更加艰难,有些是运气成了主因。不过实力和运气从来都是密

  • 教科书式的奇袭“李愬雪夜下蔡州”事件经过

    战史风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李愬雪夜下蔡州”这件事情其实很多人也还是知道的真的是有点厉害啊,把人看得大呼过瘾啊,其实这场战役真的非常的著名知名了,而且这场战役被誉为是教科书式的奇袭,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为什么这样说,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也别错过了!时大风雪,旌旗

  • 大唐怎么做到不费一兵一卒灭古印度的?

    战史风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我们的大唐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繁荣昌盛,王国来朝啊,但是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其实在大唐时期大唐和古印度之间发生了一场战役,战役的内容就是直接是大唐不费一兵一卒把古印度灭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中国和印度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兵戈之争,

  • 拿破仑占领欧洲为什么没能完成统一?

    战史风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战争

    在拿破仑的带领下,法兰西帝国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但为什么拿破仑却没能完成最后的统一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这样的局面,但最后也是没办法把中原和草原统一起来,主要是大家的文化始终没办法融合在一起,或者是太偏袒某一民族,从而失去了统一的意义。在欧洲其实几个国家都是同一名族的人,但也没说必须要在一起建国

  • 掷矛兵在古欧洲很流行,在中国古代怎么没见人用?

    战史风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战争

    说到“掷矛兵”其实吧还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一种兵种了,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古欧洲发现有人使用这种兵种的,到了中国古代好像这样的兵种就非常的少见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符合古中国的战场情况,还是另有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ldq

  • 汉朝为什么没办法灭绝匈奴?乌孙族起到重要作用

    战史风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战争

    其实汉朝时期的军事能力已经非常强了,为什么依然不能把匈奴灭绝呢?汉武帝就是因为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才让他成为了汉朝最强皇帝。但哪怕是这样,匈奴还是存货了下来。主要是当时中原部队去草原打仗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草原面积很大,部落非常分散,想要全局剿灭几乎不可能。而且还有些少数民族一直在汉朝和匈奴

  • 二战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是什么?双方伤亡超200万人

    战史风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战争

    1942年,在苏联发生了二战时期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总共有超过200万人在此次战争中丧命。其实光看到这个数字就已经让人感到十分震惊了,这场战役就是扭转了东部战线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不仅具有战略意义,对于苏联人来说精神意义更加重要,一旦斯大林格勒失手,可能轴心国就要踏遍整个欧洲大陆了。所

  • 二战纳粹德国著名元帅龙德施泰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战史风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涌现出了一大堆出类拔萃的优秀将领,但要说起声望、资历以及代表人物的话,龙德施泰特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了。一方面其本人非常坚定与希特勒的政治立场,虽然与希特勒多有意见不合而争吵但总体线路是相同的;而另一方面,其他对战国也对其军事指挥能力报以认可,英国人就称其为二战中德国最能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