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赎罪日战争

赎罪日战争

赎罪日战争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发生于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攻击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直到联合国停火令生效为止,已经歼灭了一队埃及军队。战争对多个国家有深远的影响,相比六日战争埃叙约(约旦)联盟的惨败,阿拉伯世界为战争早期的进展,心理上感到安慰。这种心态为未来的和平进程以及埃及的门户开放政策铺路。《戴维营和约》令以埃关系正常化,埃及成为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同时埃及几乎完全脱离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了解到他们无法在军事上击败以色列,也因此使以阿间的和平得以展开。

有关“赎罪日战争”的历史故事

  • 直击: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袭击,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这场战争波及中东地区12个国家,动用110余万兵力。以色列曾经将13枚原

  • 赎罪日战争战后影响:阿拉伯国家停止了主动进攻

    戴维营合约原本希望藉由战争夺回西奈半岛的萨达特,则对和平的进展缓慢而感到洩气;在1977年11月,他做出了史无前例的举动——前往以色列访问,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同时也等于承认了以色列的存在)。萨达特的访问加速了和平运动的进展,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邀请萨达特和贝京前往戴维营(Ca

  • 赎罪日战争背后的大国博弈:美苏援助了大量武器

    阿拉伯联军与以色列在两个战线的激烈作战与损失,让双方的装备与储备弹药都下降至危险的程度。作为各方的主要支援国家,美国与苏联分别展开大规模的运补行动。苏联军援苏联在埃及与叙利亚的要求下分别对两国展开军援的行动。苏联除了以运输机将装备与物资输送到这两个国家以外,也自部分东欧国家调动装备支援阿拉伯联军的作

  • 赎罪日战争的转折:以色列抓住战机扭转了战局

    战争转折埃及在西奈半岛上取得了巨大胜利后,战术上就发生的极其重大的错误:他们没有乘胜追击,给了以色列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以色列接受了大量的美国军援,并集中兵力遏制住叙利亚的进攻,同时使用美国提供的卫星应用于战争,他们观察到了埃及的第二和第三集团军之间存在一个缺口,很快,以色列军队利用这个缝隙打入了苏

  • 赎罪日战争的开端:阿拉伯军队势如破竹攻入以色列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

  • 赎罪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埃及叙利亚试图收复失地

    战争的起因赎罪日战争是阿以冲突的一部分,自1948年以来已经造成多场战争。在稍早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发起战争,攻占了整个西奈半岛乃至苏伊士运河的停火线,并且从叙利亚那里攻占了大约一半的戈兰高地,吞并了整个的巴勒斯坦,占领了约旦的大量领土。在战争前几年里,以色列在西奈和戈兰高地上建立了许多防御工事。1

  • 赎罪日战争的战争评价:中东地区开始了短暂的和平

    赎罪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阿拉伯国家赶上了以色列,扭转了过去接连失败的状态,使双方在战略上恢复了平衡。这一结果的形成是有着历史必然性的,经过三次中东战争,中东地区民族觉醒的进程加快,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中东国家对殖民者保护中东的幻想破灭,也是北非和阿拉伯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起因,埃及革命胜利和收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