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受降城

受降城

受降城

受降城又称三降城, 唐时亦称河外三城。汉朝时为外长城进攻系统的一部分,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汉及三受降城皆筑于北纬40度线以北的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

有关“受降城”的历史故事

  •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译文及注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一作:回乐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注释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 汉朝一座受降城却让日本人发了财

    在中国古典诗人的方阵中,有一个流派,叫边塞诗派,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人,这些人,有的曾服役边关,有的曾想像报国,都写下了不少传世之作。比如,高适的七言乐府《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

  • 唐代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

    夜上受落乡闻笛唐朝: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落乡中月如霜。(回乐烽一做:回乐峰)没有知那边吹芦管,一晚上征人尽看城。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天净黑似雪,受落乡中的月色有如暮秋黑霜。没有知那边吹起悲凉的芦管,惹患上出征的将士一晚上皆正在忖量他乡。赏析那是一尾抒写戍边将士城情的诗做。那尾诗最年夜的特征是含蓄露蓄,

  • 张仁愿:出将入相 文武全才 设三受降城御敌使大唐王朝受益二百年

    张仁愿是唐朝宰相、名将,文武全才。张仁愿一生身经五帝,历仕三朝,出为大将,入为宰弼。其为相秉政不阿、执法严正、用人得当;为将则号令严明,将吏信服,是唐代文武兼备名相。张仁愿,原名仁亶,陕西渭南人,因为避唐睿宗李旦的名讳,因而改名“仁愿”。青年时的他,就以文武双全著称,待到武则天执政时,已然做到了殿中

  • 唐朝三受降城非为“受降”而建,对边疆的防御却不亚于长城

    唐朝立国之初就在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却并不主张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相对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所费人物财力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也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对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却起到了不亚于“万里长城”的积极作用

  • 张仁愿举报王孝杰,建立三受降城

    张仁愿原名仁亶,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张仁愿严辞拒绝,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与王孝杰关系不睦。夏官尚书王孝杰担任吐刺军总管时,张仁愿为监军,派人去向皇帝告状,使

  • 唐代李益之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该诗的诗人在诗中有什么隐喻?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代李益,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

  • 李益的一首经典七言绝句:《夜上受降城闻笛》

    下面趣历史小编带来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趣历史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

  • 中国历史传奇故事——三受降城

    三受降城是唐代中宗时期,张仁愿为防御突厥所建的三个城堡,即东受降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三城的地理位置在今黄河河套以北一线:中受降城,南近朔方郡;西受降城,南近灵武郡;东受降城,南近榆林郡,三个城堡东西相联,彼此呼应。相距各四百余里,开拓唐境土地约三百里。此前唐与突厥是以黄河河曲为界,因开筑三受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