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宦官专权从来都是忌讳,为何陈矩赢得百官尊敬

宦官专权从来都是忌讳,为何陈矩赢得百官尊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3769 更新时间:2023/12/25 4:52:36

“身体的残缺,让宦官们的心理变得幽暗阴郁,于是,他们见不得太阳和阔大。”

太监是中国封建帝制几千年来的特殊产物,他们就像是帝制的“藤蔓”,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为太监特殊的“人生经历”,身体的残缺造就了大部分太监的心理也变得残缺,于是,这份残缺以及皇宫的尔我诈、人生缺失,慢慢的让大部分太监的价值观变得扭曲。

太监在我们心中,似乎都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现的,他们要不是阴阳不辩,流里流气,要不就是诡计多端、阴险残忍。于是,一大批“黑史留名”的“魏忠贤”们、“赵高”们在历史之海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然而,历史的有趣就在于他的多面性,哪怕在宦官行业里恶人居多,但并不代表没有正向的人物,比如说历史上发明出造纸术的东汉宦官蔡伦、明朝永乐大帝朱棣身边的郑和,他们都是宦官里的“太阳”。

而此人更是被不少后人誉为历史上最“有良知”,名声最好的太监,好到一直和宦官不对付的大臣们都在他死后,给他扶棺,甚至至今都有世人在祭拜他。

一个名流千古的能臣名将能够做到这样,我信。一个英明果敢的明君做到这样,我信。但,太监这样的“历史边缘人物”居然能够做到这样,估计很多人要写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宦官干政自古便是大忌,比如秦朝的赵高,明朝的魏忠贤等等,他们最终都没有善终,而且留下了万世的骂名。但在宦官涉政严重的明朝却有这么一个人,受尽百官尊敬,他就是陈矩。陈矩曾掌握着监察、纠政、锦衣卫等大权,可以说是权侵朝野,但他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鱼肉百姓,残害乡里,而是上谏皇帝,下断迷案,最终积劳成疾病逝在岗位上。在他的葬礼上,文武百官都前来为他送葬,皇帝更是赐他“清忠“二字。

在国人的印象中,太监好像都是一副丑恶的嘴脸,势利又谄媚,正如人们所熟知的李莲英或者魏忠贤的形象。然而,在历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太监都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那样丑陋,在明朝时期,就有一位赢得当时人民敬仰,并流芳后世的著名太监陈矩。

陈矩在太监这一领域的知名度,他自然是没法和九千岁魏公公相比,甚至和秦朝时期指鹿为马的赵公公相比也是差些意思的。

但是,偏偏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却在生前死后赢得无数明朝大臣的敬仰,百姓的尊重。要知道,明朝的文臣集团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难搞”。

可以说,能够得到连明朝皇帝们都头疼的文臣集团的肯定,这本身就说明陈矩的确是一个实打实的好太监。

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明朝太监”几乎等同于祸乱朝政,这种想法倒也不算冤枉了明朝时期的宦官,人一旦权势滔天,便容易滋生欲望罪祸。

在《明史》中曾经有两句关于东厂的记录:“刑罚用稀,厂卫狱中至生青草。”由于厂卫狱中所关押的犯人稀少,以至于长上了青草。想必这样的场景跟很多读者心目中的东厂差别很大。

说起明朝,可能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东厂、锦衣卫、太监、白银、郑和下西洋等关键词。其中,而这些总少不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参与宦官。

明朝宦官专权非常严重,但其实在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对宦官严加防范,不但不准许宦官干政,还不准许他们识字读书,专门悬铁牌于宫门上。后来明成祖朱棣夺取王位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宦官的功劳,所以他渐渐越来越信任重用宦官,让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还专门设东厂,从事特务活动。到朱瞻基登基以后,专门让学官教太监认字。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到专权的程度。

在明朝,真正的宦官专权是从明英宗时期的王振开始,以王振为首的党羽形成阉党。到了朱见深登基以后设立西厂,为了控制宦官,还专门成立了二十四衙门。随后明宪宗身边的汪直;明武宗身边的刘瑾;明熹宗身边的魏忠贤等等,个个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

不过。在整个明朝有权有势的宦官其实很多,也并非个个都是祸国殃民的大奸臣。例如七下西洋的郑和,不但赚回了大量的白银,还让国威远扬。还有万历年间的陈矩,他为明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在他亡故之后文武百官纷纷为他送葬,而民间百姓称他为“佛”。那么陈矩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1539年,北直隶安肃县的一个村庄里,有一对夫妻添了一个儿子陈矩。想必那时,无论是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刚出生的婴儿,会在日后成为一个为国尽职尽忠、死后还有百位官员扶棺送行的大人物。

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年仅9岁的陈矩被选入宫,毕竟,陈矩家穷,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封建社会里,能活下去才是普通老百姓最高的理想。

陈矩分派在另一名大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服役。和别的太监相比,陈矩是幸运的,撞了大运,他的师父高忠是他人生中的贵人,之所以说高忠是陈矩的贵人,不是因为陈矩找到了一个“权倾皇宫”的大内首席太监总管。

而是因为高忠给了陈矩一个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观,也培养了陈矩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高忠身上善良、忠诚、公正、严谨、勇畏等诸多优秀正向的精神气质,让陈矩从小就有了一个好的学习榜样。

高忠不仅提督十二团营,同时监管勇士等四卫营,对京师安全和防务有重要责任。三年后的公元1550年,在鞑靼俺答汗带兵逼近京师时,少年陈矩目睹高忠全副武装地参与防守京城,他心中十分震撼敬佩,从此立志要经世治国,刻苦学习。这一刻,对年仅12岁的陈矩的心灵冲击力是区区几本书没法比的,从此,陈矩就有了一个正向的梦想,他要成为师父高忠这样的伟、光、正的人。

在师傅高忠的教导和推荐之下,陈矩的前途愈发坦荡。等到万历皇帝继位之时,陈矩早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太监蜕变成了一个有权有势的大宦官了。

众所周知,万历皇帝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朵小奇葩,他在他执政的一半时间内都没有上过朝,可国家依旧太平安稳。

这得归功于帮他治理国家的两个人,他们中一个人是大臣张居正,另一位便是我们的主人公陈矩。

万历十一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将张居正生前的工作交给陈矩来负责。在这期间陈矩为人正直,有度有量,能够顾全大局。

在陈矩掌管东厂期间,他能够对刑部、镇抚司监狱关押的大臣,尽量曲意保存。即便是皇亲国戚“吵架”,陈矩也能化干戈为玉帛。当初荣昌公主和驸马杨元春吵架,杨元春一气跑回老家,神宗想以此为借口,重惩大臣。

陈矩就劝神宗:“这是家事,传扬出不去不好”,神宗就同意了陈矩的意见,没有惩罚杨元春及其大臣,避免了一场风波。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春,陈矩已经是万历皇帝身边的“宠臣”,可以说是无数大臣争相巴结的对象。

但是陈矩并没有因为手中的权力就变得风扬跋扈、目中无人,在当时那个充满了尔虞我诈、溜须拍马的年代,陈矩显得格外的公正廉明。

那一年,因为押送犯罪被贬的武将朱廷堂去凤阳经过自己老家河北,准备前往祖坟行祭礼。当地的老百姓像对待其他奸佞之臣,也准备好了一大堆礼物献上。然而,即便是面对送到手边的金银宝贝,陈矩也没有生出贪婪,全部物归原主,居然非常低调地去拜祭了一番就直接走了。

这一低调的作风简直了,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太监要是有机会奉旨出宫办事,那可是一个劲地折腾,太监不能女色,只能在权力、金钱以及面子上享受了。

大部分太监出宫了,那不闹得地方“鸡飞狗跳”,不捞个几千两几万两银子,他们可是决不罢休的。如陈矩这般低调,不求才,没有权力欲望的太监,可谓是少之又少了。从这一方面,我们也的确可以看到陈矩正直、廉洁、自律的一面。

他并不像当时很多其他的宦官出门办差时一样,总是四处敲诈敛财,而是低调安静,闲暇时便是写书看文,沿路官员百姓都对他十分有好感,便称他为“佛”。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陈矩得以司礼监秉笔太监执掌东厂,陈矩正式成为他师父高忠那样的“大人物”,不但成为万历皇帝身边的御前总管太监,更成了传说中明朝和锦衣卫齐名的特殊组织-东厂杠把子。东厂的权利之大那是不用说了,陈矩的后辈魏公公能够在明朝呼风唤雨,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他控制了东厂。某种意义上说,陈矩就是悬在文臣武将头上的一柄剑。

不管是皇帝身边的总管太监,还是东厂杠把子,这诸多权力都很容易让陈矩迷失,但他没有,一直到死,陈矩始终还是那个心中装着“国与民”的好人。

他始终以规劝皇帝体恤百姓,施行仁政为人生理想之一。他始终是一个面对金钱、权位丝毫不忘初心的正直的陈矩。

但陈矩认为自己必须遵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他为人正直大方,从不小肚鸡肠,也不因公谋私。而且在处理犯罪的官员时,也尽量争取宽大仁厚。有一次,明神宗因为女儿荣昌公主和驸马杨元春吵架的事,想要从重惩办一批臣子,陈矩却劝他说这种公主的闺房小事,不值得如此张扬,于是神宗便只是小小惩罚了一下杨元春便将此事了结。

在执掌东厂期间,他一直奉行着一个信条,那就是“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决不滥用职权公报私仇,也决不用刑法,让大臣屈打成招。

和之前那些满肚子折磨人想法的东厂头子不同,对待被羁押在东厂的大臣时,陈矩多是宽大处理极力保护。他也时常规劝万历皇帝要仁心对待臣子,决不可任性。

虽然陈矩宅心仁厚,对人善良,但在面对祸乱朝纲的大事时,他也能做到明察秋毫,决不听信别人的留言。

而发生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妖书”大案,更是让陈矩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一天清早,朝廷内外和众多大臣官员家门口都出现了一份匿名《续忧危议》,这封匿名信意图揭发郑贵妃和朝廷中的众多重臣勾结密谋换掉太子,信中称:“大率母爱者子贵。郑贵妃之专擅,回天转日何难哉?”神宗看后又惊又怒,让陈矩带领着锦衣卫彻查此事。

这件事的发生让朝野内外一片震惊,人人自危,有心人想要抓住这个机会铲除异己,便努力拉拢陈矩。但陈矩自有打算,他根本不想借此事掀起腥风血雨,如果把事情越闹越大只会祸乱朝廷,他只想在伤害最小的情况下,尽快将此事处理,没过多久他便找到了一个机会。

一个叫皦生光的京城无赖,曾经企图以伪造的诗句来要挟郑贵妃和国舅,此次“妖书”案中他也由可疑之处,所以他就被陈矩的手下给抓了起来,施以刑讯,但是皦生光无论如何严刑拷打也不肯招认。陈矩想要尽快为“妖书”一案找到始作俑者,因为这件案子如果越拖越久,恐怕会让神宗更为恼怒,到时会牵连更多的人。而且就皦生光之前的行为也是死罪,就算这次冤枉了他,也不过是把之前的死罪补上,不算错杀好人。

于是,陈矩便做主将此案定于皦生光身上,判了他凌迟。一场很有可能令无数人人头落地的大案,便如此消弭于无形。此事过后,朝廷中很多官员对他越发佩服,陈矩也并未借此机会结党营私。在这其中,一些大臣也试图用金钱等方式去打通陈矩的关系,以达到自己铲除异己的目的,但是不管是谁,都被陈矩果断地拒绝了。《明史》中评价此事:“矩治妖书狱,无株滥,时颇称之。”也没有造成大规模的“血流成河”,而是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去处理这个案子。陈矩以法度为根本,较为温和的做法让当时的明朝政坛很快地稳定下来。

陈矩面对所有人的阿谀奉承都是一个回复,那就是拒绝。在他的铁面无私面前,曾有过贿赂贪赃的大臣们都觉得挂不住面子,不仅没有因为被拒绝而恼怒,反而开始以陈矩为学习的对象。一时间,朝堂之内的文武百官,都成为了陈矩的好友。

神宗越来越信任陈矩,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他已经将监察、纠政、东厂等大权尽数收在手中,就算明朝宦官专权较为常见,但是一人拥有如此大的权力依旧少见。在他手中的权力达到顶峰时,陈矩依然恪守自己为官的原则,努力劝诫皇帝,对朝廷官员加以庇护,东厂由陈矩执掌的这段时间,东厂的“刑狱环境”堪称是明朝历代东厂最好的,他性格中的阔大,他的格局,都让他能够做到尽量不严刑逼供,不胡乱抓人,京城的治安也非常稳定良好。他做事始终都是“依法纠察”,再加上陈矩为人着实“佛系”,因此权倾天下而朝臣不忌,这在宦官专权蔚然成风的明朝可谓罕见奇景。

虽然身为东厂的老大,但是他并没有滥用职权。陈矩做得“正确的事”还有很多,比如说矿税。在矿税使流毒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很多朝臣上奏此事,都被神宗给予惩罚,当大学士沈鲤进谏时,陈矩在旁帮助进言,最终矿税得到停止。在明朝一直难以解决的“矿税”问题上,在万历皇帝多次冲动的杖毙大臣事件上,陈矩的及时规劝和建议,都起到了很关键性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说,陈矩更像是万历皇帝的一个政务秘书。

陈矩属于位高权重的太监,在整个明朝的历史发展中,都是少有的。他廉洁安静,不扰官不害民,从不滥用权力。一生都廉洁爱民,全心全意地为大明的社稷、百姓着想。

只是,一个人的故事最终还是得走向完结的。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陈矩在自己七十岁的时候去世,死时端坐房内。他去世后,神宗赐谕祭九坛,赐他“清忠”二字题于祭祠,并下达了保护陈矩墓园、祠堂的法旨,堪称史上最牛太监。

出殡那天,文武百官亲临吊唁,其中包括大学士朱赓、李廷机、叶向高等朝中大臣,送葬的人也非常多,数万人穿着素色衣服来送葬的人多到将街道堵塞。全国多地的僧人为其鸣钟诵经,在大臣的祭文中也多见叹惋悲伤之词。

陈矩下葬的规格,按照高僧的规格下葬,百官扶棺下葬。为了彰显陈矩的功绩,万历皇帝亲自派人,保护了陈矩的墓地和祠堂。他死后也并未铺张浪费,而是像僧人一样用立棺安葬在香山慈安寺旁。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听闻其事迹的人们前往墓园、祠堂为他祭奠清墓,表达对陈矩的敬佩和缅怀的心情。

和唐朝时期“兄弟姐妹皆列土”的杨氏家族不同,他从没有向皇帝邀过功名、要过赏赐。他的家人也并没有攀炎附势地也爬上了权力的巅峰,而是全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的。

和他与师傅高忠一样,陈矩也有一个追随了师傅脚步的徒弟刘若愚,要不是他的记录,我们或许还不能得知他的丰功伟绩呢。

对于君王陈矩恪尽职守,不贪恋权势,以大局为重;对于大臣同僚他宽厚待人,严格做事,尽力保全清廉正直之官;对于后辈他多为提携指点,培养了一些有用之才;对于民众他不作威作福,低调行事,多加推举有益于百姓的建议措施,不得不说在他的能力范围内陈矩做到了最好,也难怪会有如此众多的人为其吊唁。陈矩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太监,死后数万人为他送葬,至今还有人为他清墓!

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明朝太监”几乎等同于祸乱朝政,这种想法倒也不算冤枉了明朝时期的宦官,人一旦权势滔天,便容易滋生罪祸。因此像陈矩这样的人才格外受人敬重。

参考资料:

《明史》

《续忧危议》

标签: 陈矩宦官专权宦官太监

更多文章

  • 文革破四旧,故宫博物院是如何度过十年文革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故宫,故宫博物院,文革,文化大革命,文革破四旧

    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历经明清两个朝代24个皇帝,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故宫规模宏大,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间半,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故宫是国之瑰宝,但又是封建皇宫,在许多反对封建的革命者头

  • 刘伯温看到朱元璋的睡姿,欣然跟随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伯温,朱元璋,明朝

    中国人对于古代的智者是非常崇拜的,比如诸葛亮,虽然只是辅佐刘备建立并不算强大的割据政权,也被推上了神坛。又比如刘伯温,在民间的传说比诸葛亮只多不少,被视为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其实,大明的地盘比蜀国大得多,但刘伯温的功劳和地位远比不上诸葛亮,按照明朝初年论功行赏的爵位来说,刘伯温在功臣中的排序甚至在百名

  • 朱元璋——被自卑作践的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朱元璋自卑,朱元璋,自卑

    凡是熟读中国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宋代的皇帝都已软骨病著称,而明代的皇帝则以疑心病闻名。在这里,我们来看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疑心病是怎样作践了他。贫憎皇帝的诞生朱元璋的自我超越朱元璋出身赤贫,早年被迫为僧。庙里断食时又被赶出,四处化缘乞食。他在外游历了三年,饱尝了世间的冷暖人情,无比憎恨那些贪官污吏。

  • 谥号大全:140个美谥、37个平谥、28个恶谥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谥号,谥号大全,美谥,平谥,恶谥

    谥号:起源于西周。谥号是死后的盖棺定论,《逸周书·谥法解》说谥,是行为的记录;号,是功劳的标志。谥号可分为为上谥或美谥,带有赞美的性质;其次是中谥或平谥,表示平庸或者同情,最后是下谥或恶谥,带有批评的性质。君: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皇:靖民则法曰皇公:立志及众曰公尧:翼善传圣曰尧;

  • 被视为正统王朝的宋朝为什么不是中国大一统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宋朝,正统王朝,大一统朝代,大一统,朝代

    在很多历史启蒙和科普读物中,宋朝都被视为与唐朝、元朝、明朝、清朝一样的正统王朝和大一统朝代,即所谓的“唐宋元明清”。鲜为人知的是,宋朝虽然被视为正统王朝,但很多学者都认为宋朝不是大一统朝代。那么宋朝为什么不是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朝代呢?宋朝是不是大一统王朝?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书给

  • 唐朝、宋朝、元朝的宣徽院是一种什么机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宣徽院

    宣徽使:晚唐宦官三巨头之一,如何逐渐成为唐王朝的大管家?唐朝末年,曾经纵横天下、睥睨万世的大唐王朝已经千疮百孔。内有宦官专权、党争内耗;外有藩镇割据、民变不断。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唐之亡,亡于宦官”,岑仲勉先生也说过“推原祸始,方镇之乱,亦宦官所造成者&rd

  • 遥望西夏皇族:姓李还是姓赵这是个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西夏,皇帝赐姓

    西夏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王朝。它曾雄踞西北,与宋、辽、金等并立,最终却被蒙古铁骑摧毁,并被历史刻意遗忘。除了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是西夏留给世人最后的印象。1西夏皇族为何姓李今天,在宁夏银川西约30公里处的贺兰山下,西夏王陵吸引着无数游人。这里有9座帝陵及200多座陪葬墓,规模宏大,是西夏昔日辉煌的见证

  •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世界:困死万民也困死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元璋,偏执型人格患者,明朝

    1从一无所有的乞丐到富有天下的皇帝?这个转变像极了天方夜谭,可就发生在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在六百多年前,恐怕没有人会想到世代赤贫的老朱家会出一位天子。那个时代,底层百姓普遍挣扎在半饥半饱之间,朱家就是一户典型。世世代代,朱家都是靠天吃饭的农民,往上最多只能追溯到五辈第一辈叫朱仲八,生三个儿子,

  • 济南老火车站因领导觉得殖民主义的象征被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济南老火车站,济南老火车站重建,毁坏文物

    津浦铁路济南车站旧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原商埠东北隅,是济南站的老站房,济南人习惯上称其为“老火车站”。该站房自1908年开始建设,1912年建成投入使用,该建筑设计者为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其设计具有典型的德国青年派风格。该火车站曾与周围的济南铁路局、

  • 春秋时期为何诸侯国君主都称“公”,楚国却称“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春秋时期有多少个诸侯国,春秋,诸侯国,称王

    其实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君主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爵位来称呼,比如:秦国的爵位是伯爵,便称为秦伯;齐国是侯爵,就称为齐侯;宋国是最高级别的公爵,才能被称为宋公。至于诸侯君主为什么有很多人都称“公”,这其实是将他们去世后的谥号与其本身爵位混为一谈了。就拿秦穆公来说,他开辟国土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