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殉即以活人殉葬,作为古代葬礼中的陋习,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期,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开始式微,汉代以后基本绝迹,但在辽金时期却再度死灰复燃,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依旧沿用此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才彻底废除。
朱元璋为何要重启人殉制度,目前已经无法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源于元朝时期对民间殉葬行为的大力鼓励。按照记载,太祖朱元璋去世后,为其殉葬的嫔妃多达三十八人,但由于相关记载太少,目前已经无法得知该决定是否出于朱元璋的个人意愿。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其去世前留下遗诏称“丧礼一如高皇帝遗制”,虽然没有明确说要求嫔妃殉葬,且朱元璋也并未留下关于人殉的祖制,但“如高皇帝”这四个字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于是,在朱棣去世之后,仍然有多达十六位妃嫔最终殉葬(《李朝实录》则称有三十余人)。朝鲜《李朝实录》有明确记载:“皇帝死去之后,总共陪葬三十八人,大殿里面哭声很大,把陪葬的妃子们都引领到堂前,准备了小木床,在房梁上挂了绳子,让他们把脖子伸进去。”《李朝实录》又称《朝鲜王朝实录》,以编年体汉文记录,涵盖很广,是世界上罕见的宝贵历史记录,它的意义还在于记录历史的真实性。
那么朝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录呢?因为在殉葬的名单里有朝鲜献出的两位妃子崔氏和韩氏。处置殉葬妃嫔的过程相当的残忍,明实录里是这样写的:“韩氏临死前,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话还没说完,旁有宦者去床,就与崔氏一同死去了。”当时的殉葬仪式是由朱棣的大儿子亲自主持,与殉葬的妃子一一告别。韩氏在陪葬之前就大声的哭泣,并且请求朱高炽可以照顾她年迈的母亲。
自从朱棣深爱的徐皇后去世以后,他便很少去后宫了,更别说宠幸哪个妃子了,很多妃嫔一生连朱棣的面都没见过,就这样成为了陪葬品。
经过明太祖、明成祖两代帝王之后,虽然明朝仍未将人殉写入祖训,但实际上却已经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祖制。
《尚食》:不到一年两朝后宫嫔妃殉葬,宫女还觉得这是羡慕不来的荣宠。
《尚食》中,朱棣驾崩,让人有印象的是庄妃殉葬,那个女孩是朱棣的妃子,尽管得皇帝喜欢,常常侍奉,但是却没有为朱棣诞下子嗣,最终,按照祖制,在朱棣驾崩后殉葬。
庄妃哭着想见自己的母亲一面,哭着请求洪熙帝照顾自己的母亲,然后,就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旁边,朱高炽的侧妃郭氏看着,明显感受到了恐惧。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登基,但是朱高炽只在位十个月,就下去陪他的父皇了。朱高炽驾崩,也是一众嫔妃殉葬,郭氏就是其中之一。
给大家列一下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嫔妃殉葬名单,大家可以看一下有多么残酷。
为朱棣殉葬的16余人:康惠庄淑丽妃韩氏,康靖庄和惠妃崔氏、康穆懿恭惠妃吴氏、贞静顺妃张氏、惠穆顺妃郭氏、恭和荣顺贤妃王氏、安顺惠妃龙氏、恭顺荣穆丽妃陈氏、昭肃靖惠贤妃王氏、昭惠恭懿顺妃王氏、昭敬忠顺贤妃喻氏、任顺妃、李昭仪、吕婕妤、恭荣美人王氏、景惠美人卢氏等。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以亲仁爱民著称,上台后,将之前碍于父亲施压而不敢实行的政策全部实行。他大量赦免、释放朱允炆的旧部,主张平反冤案,废除过于苛刻的政策,减少用兵规模,将劳动力返还用于百姓修养生息,提高读书人待遇,间接促进了文化复苏。他还带头节省宫廷开支,善于纳谏,勤于政事,发展经济。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想要做体恤百姓的明君。在位虽只有短短十月但也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与其子宣宗执政带来的贡献并称“仁宣之治”。但皇朝礼法不可废,其仍未下令废除此陋习,以致仁宗死后仍有五位妃嫔为其殉葬。又一说有七位没有生育的妃子为他殉葬。
为朱高炽殉葬的五位嫔妃:贵妃郭氏、顺妃谭氏、淑妃王氏、丽妃王氏、充妃黄氏。
1、恭肃贵妃郭氏。郭氏是明朝开国功臣定武侯郭英的孙女,早在朱高炽还是太子时,便被明成祖赐为了太子庶妃,朱高炽即位之后,则被册为贵妃。郭氏深得明仁宗朱高炽的宠爱,先后为其生下了第八子朱瞻垲、第九子朱瞻垍、第十子朱瞻埏。
郭贵妃的殉葬可以说较为蹊跷,作为开国功臣之后,且三个儿子皆以封王,按理不应殉葬(毕竟没有生子的贞静敬妃张氏便是以“勋旧之女”为由免除殉葬的)。关于其没能免除殉葬的原因,史书并无记载,后世推测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因得宠而不容于张皇后;二是其祖父郭英虽为明朝开国功臣,但在“靖难之役”中却是站在朝廷一方的,还曾随从耿炳文出兵讨伐朱棣,朱棣称帝后便将其罢官。
2、恭僖顺妃谭氏。谭氏是御史谭福之女,在朱高炽还是太子时便被纳为妾室,但并未得到朱高炽的宠爱,也没能生下子嗣。朱高炽即位后,册封其为昭容,但还没来得及巨星册封礼,明仁宗便驾崩了,而谭氏则成为了殉葬的嫔妃之一。
3、贞惠淑妃王氏。王氏出身目前不太清楚,同样是朱高炽为太子时的姬妾,曾为朱高炽育有一位公主,但公主封号目前不得而知。朱高炽即位后,王氏被封为淑妃,明仁宗去世后,成为殉葬嫔妃之一。
4、惠安丽妃王氏。出身同样不太清楚,是明仁宗在太子府的姬妾,朱高炽即位之后封其为昭容。明仁宗去世后,成为殉葬嫔妃之一。
5、恭靖充妃黄氏。黄氏是指挥佥事黄彦斌之女,其何时入宫不得而知,其他史料亦未见关于黄氏的册封记载,但根据其兄的墓志铭记载,明仁宗在位期间,黄氏已经被册封为贵妃。明仁宗去世后,黄氏成为殉葬嫔妃之一。
明仁宗先后共纳有十一位后妃,除了不在殉葬之列的诚孝张皇后之外,张顺妃早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便已经去世,因而得以幸免;张敬妃由于是“靖难功臣”张玉孙女、英国公张辅之女,从而以“勋旧之女”的身份得以特恩免除殉葬。
此外,李贤妃、李丽妃和赵妃则由于相关记载太少,不知是何原因得以免除殉葬。三人之中,除了李贤妃生下三个皇子之外,赵妃只生有庆都公主,而李丽妃则并未生子。至于这三位妃子中有没有人殉葬,目前不得而知,另有仁宗死后七位妃嫔殉葬的说法,但不知除了以上五位之外,其余两位是三人之中的哪两位。
为朱瞻基殉葬的十名妃嫔分别是:何贵妃、赵贤妃、吴惠妃、焦淑妃、曹敬妃、徐顺妃、袁丽妃、诸淑妃、李充妃、何成妃等。原配胡善祥、继室孙皇后、吴贤妃、郭爱,免于殉葬。
当然,可能更多,毕竟,也不是谁都能史书留名。
按例,嫔妃无所出者殉,功臣之后可免,但是这些人里不乏为皇帝生育子女或功臣之后,但进了皇宫,生死荣辱全都系在上位者手里,她们的命运,自己已经做不得主了。
史书上对这次殉葬描写得还很详细:“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其上,以头纳入其中,遂去其床,皆雉经而死。”
电视剧中,永乐帝、洪熙帝先后驾崩,宣德帝登基,他的嫔妃吴氏看着安静的宫殿,问身边的宫女:“你说,这些宫殿原来的主人呢?”
侍女凑近她,低声说:“当然是下去侍奉先帝了。”
并且说:“她们殉葬,家人都会得到赏赐,这是让人羡慕不来的荣宠。”
不得不说,那个时代的女人,真的很无奈。
实际上,明初虽有人殉现象,但并未形成定制,再加上史书对此记载极少,即使提及也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导致明初的人殉制度极为模糊,不仅皇帝死后有妃嫔殉葬,就连王爷死后也有妃嫔殉葬,至于什么人该殉葬,什么人可以免除殉葬,却也没有定制,往往取决于决策者的个人好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