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亥革命后,大总统为何必须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

辛亥革命后,大总统为何必须是袁世凯而不是孙中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787 更新时间:2023/12/24 16:22:15

1911年10月12日,正在美国为革命筹款而奔波的孙中山从报纸中得到了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

为了获得列强国家的支持,孙中山压制住了心中的喜悦,辗转多国一直到12月25号才坐轮船抵达上海。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总统,17省各投1票,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

至此,孙中山当选为中选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与总统府的职员

1912年1月1日,上午10时,孙中山离开上海前往南京,下午6时到达临时大总统府。当晚10时,在一片“共和万岁”的欢呼声中,举行了隆重的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

他在就职典礼上的誓词说:“倾覆满清···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学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为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原文见下图)

孙中山手书的大总统誓词

然后,还没来得及实现这些鸿鹄之志。孙中山就不得不于当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位于袁世凯

那么,为什么民国大总统“非袁莫属”?又是谁将袁世凯推向了民国政治权力的顶峰?今天,笔者就来分析一二。

袁世凯的军事实力

众所周知,袁世凯是靠北洋新军起家的,这支部队也是清末“中国陆军的核心”。为了组建这只新军,清廷不惜花费重金打造,到了1911年,其费用已远居各兵种之上,其具体军费开支如下:

新军:54361901.612两(白银)

勇营:19130940.711两(白银)

旗军:8863629.211两(白银)

新军学堂:5862922.873两(白银)

绿营:3066060.880两(白银)

军费的增加说明新军在迅速发展,到了武昌起义前夕,全国一共编成了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以及1个禁卫军。总计新军共131800余人,而其中北洋6镇就有74500余人。尽管数量上不占优,可是凭借着新式步枪和火炮以及统一的指挥新军在与南方军交战中享有质量优势。

装备精良的北洋新军

当时,一些外国军事观察家通过对广州、上海、苏州、武昌和南京等地驻军的研究,认为:“革命军队显然不如忠于清皇朝的军队……除了极少数例外,革命军队一般都是‘军纪涣散的乌合之众。如果北洋军队全力支撑清皇朝,革命军队将不是它的对手。”

南方民军的情况如何呢?

据胡汉民回忆说:“南京军队隶编于陆军部者,号称十七师,然惟粤、浙两军有战斗力……其他各部,乃俱不啻乌合,不能应敌。盖当时党人对于军队,不知如法国革命及苏俄革命时所用之方法,能破坏之于敌人之手,而不能运用之于本党主义之下。由下级干部骤起为将,学问经验,非其所堪。又往往只求兵数增加,不讲实力,此为各省通病,而南京则尤甚也。”换句话说,兵确实多,但是能打的少!

1912年全国各省现有兵数饷数单

新编入伍的士兵也多是尚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城乡失业民众,这些人自然也不是为了所谓崇高的理想而加入革命队伍里,单纯为了吃饱饭罢了。如果临时政府拿不出必要的军饷,这些乌合之众随后可能哗变。

即便是比较有战斗力的军队也往往人各一心,能听命的很少。以攻克南京有功的浙军司令朱瑞系为例,他与段祺瑞有师生关系,早已向其密通消息,愿意拥袁上台。

其他各省都督和统兵大将本就是清廷大官僚和地方大绅士,在他们看来拥护气味相投的袁世凯自然比拥护那些素不相识的革命党人好得多。一旦和议破裂,他们很可能反戈相向。

显而易见,南方民军要战胜北洋军是相当困难甚至不可能的。正因为有强大的北洋军的存在,才使南方革命势力对袁世凯不敢等闲视之。

袁世凯的政治手腕

袁世凯自1909年被开缺后,回到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老家,表面上安心养老,实则养精蓄锐,随时伺机东山再起。当时袁世凯虽然下野,但仍然与各种政治势力保持密切的联系,并时刻关注国内局势。

1909年,袁世凯回到了河南彰德的洹上村,过起了赋闲垂钓的悠闲生活。并写了名为《自题渔舟写真二首》的两首诗,其中的一首: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决定派萌昌率领陆军两镇去镇压起义,然而这些部队都是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根本不听萌昌指挥。万不得已下清廷只能让袁世凯出山镇压起义,但他不满区区一个湖广总督的职务,借口“足疾未愈”而拖延不出。

由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清廷只得于10月27日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军务大权。这下,他的“足疾”一下子就好了,于30号前去督师。11月1日攻下了汉口,在当天又被升为了内阁总理大臣。

任内阁总理大臣时的袁世凯

在此之后他在清廷与革命派两派中反复横跳。一面借革命党势力威胁清廷就范,一面又挟清廷势力与革命党交易,从而操纵南北和谈,牺牲清廷与革命党双方面的利益,自己坐收渔人之利。

外国势力的支持与帮助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势力就开始频繁介入中国内政,甚至直接派兵帮助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然而到了现在,由于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整个欧洲都弥漫着火药味。列强没有能力像前几次一样派兵镇压武昌起义。

同时独立各省也无一例外声明会保护外国在华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对外国企业和侨民没有干扰。这更让列强有理由继续保持中立,静待时局的发展。

随着事态的发展,列强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清廷已经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而革命党也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时候,决定采取“换马”政策。也就是支持袁世凯来代替清廷充当他们在中国的代理人。

武昌起义后,各国大使馆内便发出了一片“非袁不可收拾”的呼声,列强也通过各种渠道向清廷施加影响。当袁世凯刚被清廷起用的时候,列强便为之鼓掌欢迎,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在这个国家碰到空前困难的时期,如果还有人能够出来挽回局势,我们相信,也只有袁世凯了。”

时任大英驻华公使朱尔典

在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后,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就致电驻华公使朱尔典:“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并维护内部秩序和有利条件,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由此可见,英国政府已经决定全力支持袁世凯。

而南方临时政府却没有得到这些列强国家的支持。

笔者曾在前文提到孙中山为了得到列强国家的支持,辗转了多国才回国。然而孙中山却仅仅得到了极其有限的支持。他本想要得到美国和日本的道义支持与物资援助但都未能如愿以偿。

11月2日,孙中山离开美国,于11日到达英国伦敦。孙中山向英国政府提出三点要求,“一、止绝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处英属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国。”此要求得到英国政府的许诺。然而关于借款之事却没有着落。无奈之下,他于21日离开伦敦到达巴黎,期望法国的借款,但是法国人只同意在列强国家承认临时政府后才愿意提供贷款。孙中山只得于11月24日程回国。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归国途经香港时在船中摄影。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抵达香港,在船中与前来迎接的友人合影留念。这张照片本是他与日本友人山田纯三郎在船中的合影,孙中山对这张照片很满意,特意将合影中的自身形象单独裁出洗印,经常以此赠送友人。该照片是他赠送给日本好友梅屋庄吉的,上面有其亲笔签名和印章。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说:“我在上海见到不少共和派的首领,我认为我帮袁世凯做了许多工作。我向他们指出,任命像孙中山或黎元洪这样的领袖为民国的总统,绝不能指望得到列强的早日承认。孙中山对中国的情况一无所知,而黎元洪则在省外毫无地位。我对他们说,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列强的信任,因为他已经显示出他的治理国家的才能比中国当代的任何政治家为高。革命党领袖们对我说,他们肯定会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他们并且准备用书面写下这种谅解。”

后来,事态的发展与莫理循的设想略有差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袁世凯没有当成“首任总统”;但是,正如莫理循所预计的,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果然始终没有得到列强的外交承认,没有被承认贷款之事也就遥遥无期了。

但袁世凯却得到了列强的全力支持与扶持。在1912年1月,由袁世凯内阁的度支部出面,向德商瑞记洋行贷款两次共75万镑(合计白银730多万两),这些贷款大多都用于购置军火。在舆论上,列强也极力吹嘘袁世凯,赞扬他的君主立宪的政治方案。

革命党的让步与妥协

说到底,最后还是革命党人把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交给了袁世凯。孙中山等人都希望袁世凯能够反清以尽快达到全国统一的局面。

在11月1日,北洋军攻下汉口之际。黎元洪就写信力劝袁世凯弃满清而归民国,声称:“公果能来归乎?与吾侪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选举时,第一任之中华共和大总统,公固不难从容猎取也。”

时任民国副总统黎元洪

黄兴也以中华民国军政府战时总司令的名义致书袁世凯,表示了大致相同的意思。他说:“人才原有高下之分,起义断无先后之别。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时任临时总统战时总司令的黄兴

他们的意思非常清楚:只要袁世凯起来反清,将来就可以推举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

在南京临时政府,妥协派早已占据了上风。孙中山在归国前就表示:如果袁世凯能够逼迫清朝退位,当推袁为民国总统。虽然也有某些激烈的革命党人,如戴季陶,指责袁世凯为“专制魔王”,甚至认为袁世凯“欲作皇帝”,但这只是极少数人对政局中权力转移不满的呐喊,并未得到大多数人的普遍支持,更未成为革命党人的主流意识。

结论

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廷不得不于2月13日发布谕旨,宣告退位。统治中国达268年的清王朝,至此宣告灭亡。15日,袁世凯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很难评价当时革命党将胜利果实拱手让给袁世凯的行为是对还是错,然而从实际出发这也是无奈之举。在双方实力差距悬殊下,这样的妥协即保护了革命力量也通过袁世凯之手彻底推翻了清廷的统治,不失是一种明智之举。

而袁世凯本人的厚积薄发以及列强国家的支持也决定了必须是他而不是孙中山来领导国家走出困局。

更多文章

  • 百年前的故宫破败不堪:皇上没了荒草丛生百姓捕鱼!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故宫,皇帝,故宫老照片

    我们现在所叫的故宫,其实之前是叫做紫禁城的明清两代,这是皇帝的居住场所和办公场所。紫禁城这座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有着6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它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从落后、任

  • 中国历史上5个以“宋”为国号的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国,刘宋,宋朝,北宋,南宋,韩宋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朝代许多政权,也因此有不少名字先后被好几个政权所使用,就像以“汉”命名的,就有东汉、西汉、后汉、南汉等等,以“周”命名的就有东周、西周、武周、后周等等。那么在中国历史上,以“宋”作为国号的政权,都有哪几个呢

  • 不翻书都不知道,原来宋朝时的台州这么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台州,宋朝

    公元948年除夕,一场宫廷政变,改变了时任台州刺史钱弘俶的命运。政变中,吴越国第四代国王钱弘倧,被大将军胡进思赶下王位。作为王弟,钱弘俶从台州一地的行政长官,一跃成为吴越的新国主。30年后,也就是978年,钱弘俶奉旨入汴梁。在宋太宗赵光义面前,他做了一次伟大的放弃,将吴越十三州,悉数献给宋朝。由此,

  • 古代多么重视科举 看看看地如何厚待考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科举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选拔考试影响甚大,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应试、入学、登科、做官;功名不仅是读书人的个人奋斗目标,也是家庭、宗族和地方政府的大事,而且,全社会都会厚待科考士子。宗族乡里对考生的种种资助每个家族都希望本族子弟中多出有功名之人,并在仕途上有建树,一是可以光宗耀祖,二是“一

  • 明朝年号:16位皇帝的17个年号和年号背后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年号,明朝皇帝年号,明朝皇帝,明朝,年号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创设,主要用于纪年,比如建安三年、贞观元年、雍熙元年,等等。早期的年号比较随意,一个皇帝可用很多年号,比如汉武帝、武则天、宋太祖等等,都有很多年号。从明朝开始,一个皇帝用一个年号才正式固定下来,继任的皇帝在第二年改年号,叫做改元,意味着新的开始。说年号前,我们先说

  • 朱元璋下葬时13个城门同时出殡 难道没葬于孝陵?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朱元璋陵墓,明孝陵

    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下的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园。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算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孝陵”2字来缘于马氏“孝慈”的谥号。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开工,直到永乐三年(1405年)才建成,历经三

  • 刘玄、刘秀、刘盆子——两汉之交的刘氏帝王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刘玄,刘盆子,刘玄,汉朝皇帝,西汉皇帝,东汉皇帝

    西汉末年到底是怎样的乱世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诗中所言“掌中轻”正是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汉成帝刘骜乃汉武帝五世孙,其在位期间,西汉王朝内交外困,已呈摇摇欲坠之势。汉成帝宠溺赵氏姐妹,沉湎酒色,朝政由外戚把持。外戚间亦是互相倾轧,太后王氏家族权倾朝野,一门九侯。王莽(

  • 朱元璋时期的空印案 冤杀了数百官员连坐杀数万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空印案,明初四大案,明朝,朱元璋

    1“空印案”发生在明代洪武年间,当时各地每年被派去京师户部核对账目的官员为了应对严格的财政收支核对结算要求,便都会在入京时携带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须修订账册数据时使用。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

  •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又叫唐明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玄宗,李隆基,唐明皇

    对中国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称呼中国皇帝,要么用谥号,要么用庙号,明清年号一帝一号基本用年号。对帝王的称谓,唐朝是一个分水岭。唐朝以前的帝王,通常称其谥号,即某某帝,如汉武帝、魏文帝、隋炀帝等等。唐朝到宋朝的皇帝基本上用的都是庙号,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等。而奇怪的是

  • 刘秀大哥等人打下的江山,为何选了刘玄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秀,刘縯

    众所周知,汉朝在中途有过一次断裂,王莽的篡位导致了西汉的结束,西汉历经10世14帝(含三位废帝),合计210年。刘秀重新光复汉室才重新建立的东汉。历经8世14帝(含两位少帝),合计196年。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魏建立。王莽作为一个谋朝篡位者着实有些为人所不齿,但是从他执政期间做的一些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