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强唐弱宋:大唐盛世的军事力量,有多强盛?

强唐弱宋:大唐盛世的军事力量,有多强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823 更新时间:2024/1/3 0:18:16

唐朝是我国历史朝代当中极为璀璨的那颗明珠,即便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唐朝时期的繁荣景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唐朝跟世界贸易联系密切,将唐朝文化向外输出。就算是现在,外国人将中国人聚集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可见是多么的强大。

唐朝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文化,还体现在军事上边,那么大唐时期的军事实力究竟有多么强盛呢?

具体来讲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意气风发的一个时代,被人经常成为有“大胡之气”,而唐朝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也是在中国古代军事历史上极为罕见。

唐朝建立后,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朝开疆拓土,对唐朝威胁较大的势力进行剿灭。唐朝共经历了130多场对外战争,单从这个数据看来,唐朝几乎每年都在对外开战,总之来讲也只有实力强大的唐朝有这样雄厚的经济实力能支持每年都开战,再加上将领的英明的领导,使唐朝成了闻名世界的大国。

大唐的军事实力的强大体现在战争当中,当时日本入侵新罗,新罗国王向大唐求救,唐高宗派出了十三万大军前去救援新罗,大唐派出的军队打的日本一败涂地,让几百年日本都向中国俯首称臣,每年派出遣唐使前来学习。

在唐朝的北方,大唐征服了突厥人,李靖率领着铁骑打的可汗连连求饶,唐朝接连将内蒙古大草原、整个东三省、大兴安岭、库页岛纳入了大唐的版图,可见唐军的战斗力有多么的强大。

唐朝更多是保留着5-6世纪统治中国北方的所谓夷狄或半夷狄王朝北魏、北周、北齐、隋的很多元素组合。早期唐朝在很多方面是这两个世纪以来制度史的总结,可以从他的军事制度、半世袭贵族制等体制看出。

一、严苛的军事制度

我们说起唐朝的话,最容易想起的就是他们继承了沿用几个世纪的军事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从农户中分离出来的军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拉壮丁”,然后还有非汉族军人组成的军户。

但是唐朝的繁盛和太平,也是来之不易,这太平的背后定是有一支强大且有组织的军队在守护。在唐朝军队中,鲜为人知的便是“府兵”,但除了府兵外还有世袭的都城北衙禁军,这是从精英家族子嗣中和胡人游牧部族雇佣兵中招募的卫兵。

而且最初,这些兵都选自富裕且家庭条件好的大户人家,主要原因也是这些家族可以供应起一个成年男子专心从事军事训练。

初唐时的府兵的大量盛行使军队再次扩大,府兵被列入特别的军户户籍,这些府兵可以称之为现在的“临时工”,朝廷并不会给他们配发军事装备,打仗需要的一切装备士兵都需要自掏腰包去置办,而国家仅仅只是给提供一些更精良的武器和铠甲。因此府兵可以享受到土地和减去大量赋税的权益。

唐朝的领导者当时用这种方式的聪明一点之处在于军队可以保持专业水平而不会大量消耗国家的财政开支。这种民兵结合的军事机制,不仅大幅节约了朝廷的军费开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唐朝的军事力量。

并且大家要知道除府兵之外,唐朝军队的核心力量还是来源于位于都城的中央军。所谓中央军嘛,就是训练有素而且大部分从本地精英家族中选拔出来的王室卫队。出征打仗的队伍主要由府兵,中央军和胡人盟友组成,但主要的军事力量还是靠训练有素的中央军。

在初唐的百年里,军事力量主要由几大贵族掌控和管辖,然而,随着西南的南诏、东部的新罗、渤海等国,各大政权的不断上升,唐朝府兵和中央军变得过时无用了。在百姓中,有过上小康生活的家庭开始逃兵役,而使军队不得不被迫要从穷苦人家来招募新兵以填补空缺,这就出现了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抓壮丁、苦力”一说。

二、唐代的战袍

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唐代的军服,因等级不同,穿着因为不尽相同,位居将军的一般穿袍,而士兵大多穿袄,在将帅的袍上,会绣有狮虎等图案,以彰显其作战的勇猛威武。

唐代的铠甲种类繁多,有13种之多,甲片的形式也纷杂,细鳞、山文、锁子等等,不过其材质大都是用金属、皮革和绢等混制而成的。可见不管是样式还是工艺,唐代的军服相较于前代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军服的重视,也加大了将士们对皇帝和统领的信任,更增进了战士们杀敌的决心。“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

在《新唐书》中的详细的记载了士兵出征所需的用品,打仗用的硬弓,箭壶,唐横刀(就是一种像倭刀的武器,但和倭刀工艺不同),以及三十支箭等这些武器准备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就是吃穿用度了,御寒的毡帽、毡衣等人手一个箱子,另外每个士兵还得准备一块磨刀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食物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朝廷会给每位士兵发足够的粮食,有专门的粮草大队,车马拉送,所以打仗时断粮的方法胜利或失败也经常出现,这些军粮统一上交集中发放。另外朝廷还要求每个府兵必须穿戴明光铠,骑兵则均配有手甲和腿甲。

根据史料记载:在非行军时期所有士兵要将装备统一交纳到折冲府的府库中,需要上战场时再按需领取。行军过程中,后勤部队会配备驮马,士兵们只需将后勤物资放在驮马上即可。不过,府兵和骑兵还是不尽相同的,府兵们不论何时,唐横刀和弓矢都不能离身,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除了个人装备外,他们还得凑钱购买“集体装备”。而且士兵们的装备也无非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冷兵器,最有名的唐横刀,陌刀等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他们出兵打仗所需要配备的。

初唐时期府兵基本都以十人为一队,五个人的自然是称作火,现在所说的同伙同伙应该也是此时才开始流行这种说法吧。但他们的团与现在不同,他们仅六人为团。而且他们还要个人交一些费用,来为他们自己买所需要的装备呢。

总的来说,这些装备都是老百姓负担得起的,但像战马这种奢侈品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的,所以,这部分开销还是由朝廷承担。唐廷也没有充足的战马,于是,朝廷就将购买战马的钱补贴给骑兵,让骑兵们自行采购战马。但是对骑兵们不友好的是战马补贴并不会随着市价变动,而是固定的两万五千钱。

士兵们的装备都是什么样的呢?在《隋唐英雄》里边有对普通士兵的装备进行了描写,书中对于硬件装备是这样记载的:每个士兵都需要配备一张硬弓、箭矢30只、箭壶一个,外加上一把唐横刀。这就是一名普通士兵的硬件要求。

士兵除了装备这些之外,还要配备软件,每个士兵都需要在打仗的时候装上11斗的米,好在军队驻扎休息时刻成为士兵的口粮。身上还要穿上抵御风寒的衣服,佩戴上帽子。在这些都穿戴好之后,士兵的外边再穿戴上铠甲,可谓是装备精良。

个人的装备齐全之后,还需要配备集体装备,士兵们根据人数划分,将十个人划分成为“火”,五十个人划分成为“队”,三百个人成为“团”,这些群体需要购买六匹马,钱不够的可以买成骡子。战马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很难买得起,但是作为打仗的必需品,朝廷会一次性进行补给。唐军还会携带渴乌,因为铁打的军队都需要饮水。

有的战争正是因为缺水导致战败,所以出征的时候会携带渴乌,这个渴乌会帮助人们将下地水源从地下带到地面上,解决人们喝水这个问题。

他的原理就是将渴乌放到五尺深的水中,另一个出口用火点着,热气就会将水流顶上来,这为部队战斗做好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我们看到了唐朝士兵的装备有多么的细致,正是因为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撑,部队的战斗力才会强大。

之后随着唐朝的不断发展,府兵不在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因为难培养又耗钱什么的,并且后期唐朝周边地区战乱频发,府兵的数量也不是很够,所以唐朝为了扩军,不得不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但既然是募兵,就得从民间挑选身强力壮的大好男儿,所以不管历朝历代,都逃不过征兵服役的苦啊。

三、唐朝完善的军事制度

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唐朝军队实力的强大主要分为三点:

1、军队装备,对于唐朝的武器装备,众所周知在当时是及其厉害的,即使是现在也很有名的陌刀,横刀都是唐朝生产的,还有铠甲,唐朝最厉害的明光铠。当时唐朝的武器能流传至今,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武器的先进和耐用了。

2、人员素养,说起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一个硬性要求,对于二十岁的男子,身高要有一米七以上,如果是放宽要求的话,也必须达到五尺。

李卫公兵法》里面,在打仗的时候,对于去多少支军队和士兵的数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是大将带领着出征的话,那么一般也就是给你两万兵的样子。当然了,也不是说硬生生的就是这么多士兵了,那万一打不过,还是可以根据情况增加一些的,具体情况具体而定,根据对面的兵数和实力而随机应变。

除此之外,中军主要是四千人,攻打野战,其中必须要有两千八百名的战斗人员。这两千八百名的战斗人员当中会有把百多名的专门的弓弩手,然后弓弩手又会细分为骑手,刀盾手。还有一部分人是机动作战人员,这部分人要占到三成左右。古人打仗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又要会骑马还要会射箭,还要装备几十斤的盔甲,走路还要身轻如燕负重前行还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唐朝前期的府兵制度和中后期训练有素的禁军以及收买的雇佣兵,总人数高达百万。

3、战术水平,聊到唐朝打仗的战术,我们所知道唐军的基本战术是“侧翼迂回,前后夹击”!唐军将步唐军将步兵列阵的威力和骑兵强大的机动性能通过“畜力化运载步兵”这一创新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了历史上最强大的“反骑兵军团”的威力!应该可以认为,通过上千年的国家体制演进,以自由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为基础,以牺牲国家动员能力为代价,唐军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对外进攻能力!这是唐军的骄傲,也应该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大唐军事实力强大的原因?

首先,唐朝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当时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百姓欣欣向荣,国力快速增长,因此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唐军提供了充沛的装备。这使得战士们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概率增大,士兵在战斗的时候就会有信心。

其次募兵制度的多样化,随着战争的需要,部队需要的战士成为了大问题,于是出现了募兵制,将士们可以就地征收士兵,征收过来的士兵要进行筛选,首先要求不够五尺七的人没有权力进入部队,筛选通过后可以免除赋税,这也是吸引很多阶层前来参军的原因。

参军后要求士兵能够自主的使用弩,要求能够将弩射出三百步的距离,命中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即位合格,总之要熟练使用各种武器,且命中率都能够达到百分之五十。

合理的战术分配,打仗的时候也需要讲究战术,如果不进行战术,直接浩浩荡荡的杀过去,不利于让部队的战斗力得到发挥,所以部队内部就会进行精细划分,将每个人的任务交代清楚,以四千人的部队来说,四千人当中要有两千八百人参与到战斗当中,这2800人当中有八百人是弓弩手,骑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剩下的人是机动人员,是为奇兵。

士兵素质高,盛唐时期的军队由关忠良家子和归化胡人年轻贵族组成,这些良家子接受过教育,对于国家的荣辱感有着强烈的认属,归化的胡人想要获得大唐的肯定,正是这样的条件之下,部队在战斗起来的异常勇猛。

唐朝还施行包容兼并的政策,很多外国人来到唐朝居住,一些少数民族跟唐人结婚,生下了更加优秀的后代,加上唐朝民风生机勃勃,民风有着彪悍,所以我们看到,每逢战争都会有人上战场为国家效力,保家卫国。

结语:

大唐军事上过硬,败仗吃了不少但没哪次一蹶不振。和军事相比,唐朝更大的优点是外交,务实灵活,和亲、封赏、羁縻等手段运用自如,所以一直有很多朋友帮助唐朝,锦上添花一直有,雪中送炭也不少。反观宋明的外交,简直就是一塌糊涂。还是那句话,大唐的军事和外交都要比宋明高效的多。大唐的对手中,起码也都是西夏人、满洲人级别的,真要换宋明处于大唐环境下,只怕早早就趴下了。

唐朝时期军队的强盛离不开经济作为基础,经济基础反哺军队装备,战士的装备精良,部队的战斗能力就会出类拔萃,加上有一定战术素养的将士的带领,让唐朝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其中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这样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现在去借鉴。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标签: 大唐盛世唐朝军事唐朝

更多文章

  • 宇文北周:一个奠定隋唐盛世前奏的悲情朝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北周,隋唐,南北朝

    宇文北周昙花一现时势造就盛世隋唐557年南北形势图:北周、北齐、南陈对峙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称后周(唐宋以后鲜用),宇文周。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其侄宇文护正式建立。历五帝,共二十四年。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侄子司空宇文

  • 西秦大地羌汉人民反抗东汉的斗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羌汉人民反抗东汉,东汉

    羌人尊炎帝为祖先,发祥于宝鸡,后来其中的一支向西转移,保持着游牧人的习惯,不同于已与华夏族融合的羌族。西汉后期,这部分羌人活动于青海、甘肃一带,与汉人错杂居住,因受地方官吏和汉族地主侵夺,常常起来反抗。东汉初,大将马援、马武、窦固等击败羌人,强迫其迁至天水、扶风一带。内迁的羌人仍受欺凌,遂掀起起更大

  • 宋朝历史上有名“烛光斧影”之谜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烛光斧影,宋朝,赵匡胤,赵光义

    历史上也有很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而形成悬案,被人嚼尽舌头的所谓之谜,就如今天的“假新闻”一样,越离奇越新鲜越有嚼头越有人信,正如不久前凤凰台播报的,现在美国认为“登月”是在摄影棚里做出来的人,已经占多数了。当然这都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为用平常的理智,

  • 刘伯温《烧饼歌》预测大明“遇顺则止”亡于顺?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伯温,烧饼歌,遇顺则止,谶纬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能称之为预言家的,屈指可数的,例如姜子牙、鬼谷子、诸葛亮、袁天罡、李淳风、刘伯温等等。唐朝袁天罡和李淳风所作的《推背图》,对唐朝及以后朝代重要事件做出了预测。民间有一首《烧饼歌》流传的很广,据说是刘伯温所作,为朱元璋算了大明江山几百年的国运,算到最后时,刘伯温说明朝“遇

  • 中国历朝历代税赋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朝历代税赋,中国历朝历代,税赋

    在中国2000多年的皇权帝制社会里,历代皇室和历代朝廷均遵循:(1)“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治国安民原理(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民权保障机制(3)“藏富于民,还富于民”的以民为主的民主原则因此,中

  • 网庙十哲——历史圈最大的笑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网庙十哲,笑话

    (武庙十哲)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大唐玄宗皇帝李隆基心血来潮,翻遍史书,选定了皇帝本人最为欣赏的十位仁兄,位列武庙,以表彰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里所立下的功德。然而,玄宗皇帝李隆基没有想到的是,在如今的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不少历史人物被一批十分有趣的历史爱好者“平反”或

  • 古代百姓们怎么告御状?丢了猪也可以向皇帝诉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敲登闻鼓,告御状

    咱们看电影或电视剧里百姓们有了冤屈马上就跑到衙门的大鼓前用力的敲击,让大鼓发出“咚咚”的响声,一面嘴里喊着:“请青天大老爷为小民做主啊!”这个鼓叫衙鼓(也叫鸣冤鼓,朝廷制度百姓如果有冤屈则可敲击大鼓请官员主持正义),而官员听见了鼓声不管在做啥都必须赶快

  • 李淑妃不是太子朱标之母 倒可能是朱棣之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朱标生母,朱标,明朝,李淑妃

    朱标是不是马皇后所生?有人说他的母亲是李淑妃由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上位,所以称帝后在政治上极不稳定,受到千夫所指。为了稳定自己的皇帝权位,朱棣下令修改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很多史料记载,给后人认识洪武年间的历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皇室内部资料方面,包括《太祖实录》在内的史料大量被删改,于是留

  • 隋朝只有37年,却修了8次长城结果王朝也没了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隋长城,隋朝长城,长城,隋朝

    隋朝只有37年,却修了8次长城北魏时,阴山南麓兴起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柔然南下,北魏沿着北部边境的军镇三次修筑长城。北魏的统治者鲜卑人,原是匈奴之后崛起于阴山北麓的游牧民族。他们在统一北方后,实行汉化政策,也修起长城,防着来自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北齐奠基

  • 堕胎未遂的弱智产物 宋度宗赵禥的人生悲喜剧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度宗赵禥,宋度宗,赵禥,南宋皇帝,宋朝皇帝

    宋度宗赵禥,南宋第六位皇帝,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在位十年(1264――1274)年号咸淳,谥号大宋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葬于永绍陵。其死后不过两年,临安便失陷于元军之手。实际上,赵禥并不是前一任皇帝宋理宗赵昀的儿子,而是其兄赵与芮的儿子,理宗皇帝在位四十一年,竟然无子,只能把其兄之子过继为自己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