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是不是马皇后所生?有人说他的母亲是李淑妃
由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上位,所以称帝后在政治上极不稳定,受到千夫所指。为了稳定自己的皇帝权位,朱棣下令修改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很多史料记载,给后人认识洪武年间的历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尤其是在皇室内部资料方面,包括《太祖实录》在内的史料大量被删改,于是留下了不少历史谜题。其中懿文太子朱标的身世之谜便是如此产生的,也在后世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明史》上说朱标是马皇后所生,但朱标出生前后却没有马皇后怀孕的记录。而《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朱标为李淑妃所生,与《明史》说法截然不同。
朱标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在历史上一度引起了不少的争议。虽然现在主流的历史学观点认为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但在史料证据上却存在很多矛盾之处。又因为有着《南京太常寺志》的文献史料,所以这一直是研究明史的学者们讨论的焦点话题。
从《明史》上看,朱标的出生记录是非常模糊的。按照记载,朱标是至正十五年出身于太平富豪陈迪的家中,母亲是马皇后。但这个记载中有个很大的疑点,那就是马皇后什么时候到的太平?根据史书记载,至正十五年是朱元璋攻打集庆的重要一年,也是他事业的转折点。
这一年朱元璋先是攻占和州有了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和州被元军包围,战况紧急。然后朱元璋率军突破包围,顺势向集庆进发,路上攻占了太平。朱元璋在第一次攻集庆时,太平又再次被元军所包围,直到第二年三月集庆城破,元军才撤退。这个记载中有个问题,是元军七月时包围和州,此时马皇后正在和州,还组织军中将领的家眷支援前线。九月初朱元璋攻占太平,九月底时第一次集庆之战便拉开了序幕。从这个时间节点来分析,马皇后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进入太平,否则根本赶不到在太平富豪陈迪的家中生产。
最为碰巧的是,朱标的生日正是在这个九月份。也就是说马皇后是在临产的最后一个月从和州抵达太平,然后非常匆忙地完成的生产。这在现在社会或许可能,可是在战乱频繁的元末战争时期简直就是奇迹。除此之外,马皇后生子的频率也被人质疑。按照《明史》的说法,马皇后除了生朱标外,还有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令人惊讶的是,这是发生在至正十五年到至正二十一年的六年间。也就是说马皇后六年生了五个儿子,其中朱标和朱樉的出生间隔仅仅只有一年零三个月。
在战争时期,如此高频率的生产简直让人感到恐怖。可到至正二十一之后,马皇后就没再生子,直到十七年后的洪武十一年,才生了朱元璋的长女宁国公主。然后又过了三年,她才生次女安庆公主。这个生产频率与之前连生五子的高频产出截然不同,不得不让人感到怀疑。
要知道至正十五年是朱元璋的事业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战争频率最高的一年。他们两口子聚少离多,很多时候马皇后在后方组织后勤,而朱元璋在外地打仗,哪里有机会生孩子?即便是攻占集庆后的前几年,朱元璋也面临元军和张士诚部的联手攻击,根本顾不上家庭生活。
因此从历史背景来推测,朱标的出生是存在很多疑点的。后来《南京太常寺志》的公开,这个疑点就更加显著了。按照这部史料记载,太庙配享时马皇后所在是没有子嗣的。朱标和朱樉、朱棡是配享在李淑妃下面,而朱棣和朱橚是配享在碽妃下面。在关于朱棣身世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朱棣不可能是马皇后的儿子。他的母亲碽妃的身份可能不是高丽人或元朝人,应该是朱元璋在战争时期的其他妾室。朱棣登基后为了让自己变得合乎明朝法理,故意隐藏了母亲的身份,把自己强行的安排到马皇后名下。
如此说了《南京太常寺志》应该是可信的,似乎朱标就是李淑妃的儿子。可从其他的史料推测,朱标又不太可能是李淑妃所生。从李淑妃父亲李杰的墓志铭看,李杰是在至正十六年投靠朱元璋的。如此看来,李淑妃到朱元璋身边的时间在朱标出生之后,那怎么可能是朱标的母亲?而且李淑妃只比朱标大三岁,这就排除了李淑妃生子的可能性。如果这个推测成立,那《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就存在重大错误。可是从这些记载来看,这是经过嘉靖皇帝朱厚熜批准的,是为了修改朱棣的庙号而专门修订的,理论上不应该存在错误。
实际上从这部分内容出现的历史背景来看,也是存在很大争议的。朱厚熜改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目的是为了强化自己的皇帝地位,使自己的皇位具备正统的合法性。所以在管理皇室内部事务的太常寺方面,对应的记载文档一定会进行相应的修改。他将朱棣从宗改为祖,也有着把朱棣即位看作明朝重建的意思,而朱元璋时期就成了单列的另一个王朝。从这个角度看,朱棣是不是归属于马皇后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把朱棣摆在碽妃的序列上是可以的。因此只需要把朱棣和朱标并列,就能够让朱棣的皇位符合法理。
从这个角度看,《南京太常寺志》似乎是故意压下朱标的地位,使其与朱棣平行,目的是让朱棣符合明朝皇室的继承制度。所以朱标等其他皇子都不能放在马皇后之下,否则朱棣都不具有合法继承权。为了将朱棣提升为成祖,朱棣也不能放在马皇后之下,这就使得马皇后的子嗣被悬空了。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朱标被列在李淑妃之下很可能是朱厚熜故意为之,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皇位增加合乎法理的地位。那么问题又回到了最初的层面,那朱标到底是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呢?为什么史料中存在如此多的疑点呢?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一点就是,《南京太常寺志》所记载的内容是朱厚熜为了维护朱棣的合法地位而做的修改。如此看来,关于朱棣的内容是可信的,而关于朱标等其他皇族的内容存在很大疑点。所以朱棣是碽妃之子的可能性极大,而朱标是李淑妃之子的可能性极小。依照这个推论,那朱标几乎百分百就是马皇后的儿子了。可是从朱元璋的嫔妃序列来看,这种说法也是具有疑点的。至少马皇后三年产三子的疑点就没法解答,她怎么可能有如此高的生产频率?这种现象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尤其是在战争年代。
其实在马皇后和李淑妃之间,朱元璋还有位孙贵妃。这位孙贵妃的地位很高,仅在马皇后之下,辅佐马皇后管理后宫的。虽然从时间段上看,朱标出世时孙贵妃只有十三岁,而且她在十八岁才被朱元璋纳为妾,但从朱元璋对待孙贵妃的特殊态度上却让人生疑。
孙贵妃无子,但朱元璋却对他恩宠有嘉,很多生儿子的嫔妃在地位上远不如孙贵妃。这种现象在封建时代是非常少有的,不得不让人怀疑朱元璋的出发点。更让人质疑的是,孙贵妃去世时,朱元璋让所有皇子为孙贵妃戴孝,甚至于朱标发生冲突,这就非常不正常了。
孙贵妃地位虽高,但毕竟不是皇后。马皇后还在世的情况下,朱元璋让所有皇子给孙贵妃戴孝,这已经是非常过分了。最为过分的是,居然让皇太子朱标服丧三年,这就太奇怪了。为了这个事情,朱标这么老实的人都跟朱元璋起了冲突,气得朱元璋拿剑砍朱标,这是多大的火气?虽然最后在马皇后和大臣们的劝阻下,朱标没有以太子身份服丧,但周王朱橚还是代替朱标服丧三年。这种明显有违皇族礼法的事情,朱元璋竟然逼着儿子干,这就太过反常了。所以有理由怀疑,这位孙贵妃才是朱标的亲身母亲,而马皇后只是嫡母和养母。
朱标拒绝给孙贵妃服丧的理由很明确,就是嫡子不跟庶母服丧,这是完全符合礼法的。朱元璋强迫朱标服丧,还逼着其他儿子戴孝,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如果是马皇后的葬礼,这么做到无可厚非,但孙贵妃毕竟不是皇后,而且皇后还在世。但如果孙贵妃是朱标的亲身母亲,那事情就合情合理了。
根据朱标出生的时间来看,他从孙贵妃改为马皇后之子并非不可能。当时朱元璋刚刚打下集庆,开始以此为根据地发展自己的势力,谋求脱离红巾军的序列。为了让自己的地位更稳固,也让手下的将军们有个盼头,搞个世子出来也是很正常的。将朱标作为马皇后的儿子,在政治上是有很大象征意义的。
有人可能会对孙贵妃的年龄,和她被纳妾的时间提出质疑。这个倒比较好解释,多半是朱元璋故意为之。毕竟那时候是战争年代,时间上就是朱元璋说了算,也没有专门的起居注。为了让孙贵妃的嫌疑少一些,稳固朱标的太子地位,把两人关系说得越浅,对朱标也就越有利。从这个角度推测,孙贵妃也很有可能是朱标的母亲。如果这个成立,马皇后在进入集庆后三年生两子就合理多了,至少朱标的出生不会那么突兀。毕竟进入集庆后局势相对稳定,马皇后生子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从上述分析来看,孙贵妃是朱标母亲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
李淑妃是朱标母亲吗?
在朱元璋近40位妃子中,李淑妃是相对比较特殊的一个,她深受朱元璋宠爱,曾在马皇后去世后掌理六宫,但她的身份和故事却在各种史料中记载不一,扑朔迷离,充满了神秘色彩。
官方正史也存疑
在《明史•后妃传》中,朱元璋的妃子仅列了四位,孝慈高皇后马氏,成穆贵妃孙氏、淑妃李氏、宁妃郭氏,李淑妃排在郭宁妃之前,位列第三,而且史料中她一出现就是在马皇后去世后被封淑妃,掌管六宫。
《明史·后妃传》记载: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杰,洪武初,以广武卫指挥北征,卒于阵。十七年九月,孝慈皇后服除,册封淑妃,摄六宫事。未几,薨。”
《明太祖实录》也记载了在马皇后去世后,李氏被封淑妃,代掌后宫的事情。
洪武十七年冬十月丙寅,册广武卫指挥佥事李杰女为淑妃。册曰:妃嫔之立,所以助皇后奉宗庙、理内治也,非淑德贤行,曷膺兹选。朕自后崩之后,欲得贤淑之女,助朕奉祀宗庙,乃卜诸功臣之家,惟尔李氏最贞,特册尔为淑妃,助朕以奉宗庙之祀,尔惟敬哉。《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六》
马皇后去世时,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五月首次册封的6位后妃:孙贵妃、吴充妃、郭惠妃、郭宁妃、达定妃、胡充妃,其中地位最高的孙贵妃已于洪武七年去世,其余5位均健在。而且郭惠妃是马皇后养父郭子兴的亲生女儿,为朱元璋生三子两女;郭宁妃的两个哥哥郭兴、郭英都是早年追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先后均封侯,这两位都没能获得掌宫大权,而是让位给了后来居上的李淑妃。
李淑妃的父亲李杰仅是个正四品广武卫指挥佥事,在洪武初年就已去世,她却能在洪武十七年一举被封为淑妃,掌理六宫,超越朱元璋早期所有嫔妃,一跃成为后宫第一号人物,可见朱元璋对她多么宠爱。
《明史》记载李淑妃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掌理后宫,不久就去世了,后宫交由郭宁妃掌管。
但在明代解缙编纂的明朝皇室谱牒《天潢玉牒》中却记载,李淑妃是在朱元璋去世后殉葬了。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上崩于西宫,是月十六日,葬孝陵,淑妃李氏殉葬。
据南京明孝陵功臣墓,李淑妃父亲李杰墓前的神道碑铭记载,李杰是在洪武元年十二月战死的,李杰的神道碑铭却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夏五月二十日树立的,与《天潢玉牒》中记载李淑妃殉葬的时间极为相近。而且李杰死时仅是个正四品武职,但他的墓葬规格却是正二品级别,李杰在去世多年后,其墓葬还能够破格“提档升级”,有观点认为这大概是对地位较高的李淑妃殉葬的回报和表彰。
公讳杰,字茂实,世居寿州霍丘县之寿安乡。丙申之岁,渡江来属,上悦,使隶大将军麾下。洪武元年,诏大将军入中原,山东西河南北州郡相继而下,独所谓孔山寨者,贼恃险以抗我,公奋然先驱,与贼接战,而贼众大合,援不及继,公遂死焉。时冬十有二月乙亥也,享年三十有八。洪武二年八月庚午,葬于京城南聚宝山之阳。公娶茆氏,封太夫人。子,男二人,长即都督公也(子谅,官至骠骑将军,佥中军都督府事),次即指挥使也(子忠,官至昭勇将军,旗手卫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使);女一人,今为皇淑妃。洪武三十一年夏五月二十日立。《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
《明史》和《天潢玉牒》的记载让李淑妃充满了疑团,而且这样一来,郭宁妃何时接掌后宫就存在很大问题,有人认为是洪武十五年到十七年,马皇后去世到李氏被封为淑妃之前的这段时间,可能是郭宁妃掌管后宫让朱元璋很不满意,朱元璋才选了李杰之女为李淑妃掌理六宫的,直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李淑妃才被迫殉葬,另外还有郭宁妃、郭惠妃等一大批后妃。
太子朱标生母说
其实除了李淑妃何时去世存在疑问,还有传说她是太子朱标的生母。《明太祖实录》和《玉牒》等官方资料均记载,懿文太子朱标是马皇后所生,但在《南京太常寺志》一书中却记载太子朱标是李淑妃所生。
太常寺是古代掌宗庙礼仪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南京太常寺志》是专门记载南京太常寺本衙门工作及历史的方志,先后共有两本,一本是由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曾担任南京太常寺卿的汪宗元所著,其书共十三卷,该书现在仍存世。另一本是嘉兴人沈若霖在天启三年所著,共计四十卷,李淑妃是太子朱标生母一说就出自此书。
如今沈若霖版本的《南京太常寺志》现在已经佚失,但明末史学家谈迁却在其所著《枣林杂俎》中记录了他在其中看到的内容:
孝慈高皇后无子:孝陵享殿,太祖高皇帝、高皇后,南向。左淑妃李氏,生懿文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次皇妃某氏,生楚王、鲁王、代王、郢王、齐王、谷王、唐王、伊王、潭王;又次皇贵妃某氏,生相王、肃王、韩王、沈王;又次皇贵人某氏,生辽王;又次皇美人某氏,生宁王、安王,俱东列。碽妃生成祖文皇帝,独西列。见《南京太常寺志》。《枣林杂俎·义集·彤管》
无独有偶,嘉靖朝大学士李春芳的后人,崇祯四年进士李清在其所著《三垣笔记》也提到他曾经见过《南京太常寺志》,里面有太子朱标是李淑妃所生的记载,后来还和当时的礼部尚书钱谦益一起去南京实地考察过,进入朱元璋孝陵享殿(即孝陵内供奉灵位、祭祀亡灵的大殿,他们发现朱元璋妃子们的牌位顺序确实和书上所记载完全一致。
予阅《南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碽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碽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
谈迁和李清所引沈若霖版《南京太常寺志》中所记载的内容所有混乱不实之处,比如里面提到为朱元璋诞育儿子的妃子只有6位,皇子只有20位,而《明史》等资料中确切记载朱元璋皇子有26位,为其诞育皇子的妃子至少十几个。
“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后生太子标、秦王樉、晋王棡、成祖、周王橚。胡充妃生楚王桢。达定妃生齐王榑、潭王梓。郭宁妃生鲁王檀。郭惠妃生蜀王椿、代王桂、谷王橞。胡顺妃生湘王柏。韩妃生辽王植。余妃生庆王栴。杨妃生宁王权。周妃生岷王楩、韩王松。赵贵妃生沈王模。李贤妃生唐王柽。刘惠妃生郢王楝。葛丽妃生伊王。而肃王楧母郜无名号。赵王杞、安王楹、皇子楠皆未详所生母。”(《明史·列传第四》)
而且里面提到楚王朱桢和齐王朱榑,一个生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一个生于当年十一月;韩王朱松和沈王朱模,一个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一个生于当年八月,却堂而皇之地被写成了一个母亲所生,如此违反生育规律,岂不贻笑大方。
李杰墓前的神道碑铭中,明确记载李杰是丙申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投奔朱元璋的,去世于洪武二年(1369年),享年38岁,他投奔朱元璋时才25岁,就算他十五岁成婚,此时女儿李氏也就十岁,而太子朱标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出生的,李氏怎么可能生出太子朱标来。
而且据考证,沈若霖本人并没有做过太常寺卿,就算书中记载与孝陵享殿里的牌位顺序一致,此书于天启三年成书,明朝迁都北京都已二百多年,太常寺也在永乐时迁到北京,南京太常寺早已形同虚设,管理混乱,明末才子张岱记载说他曾去过孝陵享殿,当时供奉太祖的祭肉都已腐臭不可闻,谁又能保证这些牌位顺序能一直完好如初呢,原来的孝陵享殿已经毁于太平天国,更无从可考了。
但李淑妃是太子朱标生母一说基本已经被推翻。
成祖朱棣生母说
前面提到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说朱棣生母是碽妃,她在南京朱元璋明孝陵享殿内的牌位也是一人独居西侧,以显示地位之高。但我们前面已说过,《南京太常寺志》记述多有混乱不实之处,不足为信。
和太子朱标一样,《明史》和《明实录》均记载朱棣的生母是孝慈高皇后马氏,朱棣自己也成天标榜:“朕高皇后第四子也”,生怕别人不知道。
众所周知,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最终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即建文帝,朱棣是靠造反才当上皇帝的。在他登基称帝后,不仅将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还将建文朝很多史料记载全部篡改抹杀。
第一部《明太祖实录》是建文元年(1399年)由翰林学士董伦主持编修的,朱棣入主南京城后,曾下令解缙,杨士奇和姚广孝等人三次重修《明太祖实录》,并将建文元年的底本予以销毁。
朱棣去世后,朝廷在编纂《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和《明宣宗实录》时,又将涉及到靖难之役和朱棣早年燕王府事迹的原始档案全部销毁,于是明初年的很多历史便充满了矛盾之处,最众说纷纭的就是朱棣生母是谁,有碽妃说、达妃说、翁妃说、李淑妃说等等。
其他说法根据史料对比已基本排除,但李淑妃说,却有实物作证。
朱棣靖难成功登基称帝后,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曾下令在南京敕建大报恩寺,以向父亲朱元璋和生母马皇后报恩。大报恩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开始动工修建,征用工匠,民夫和士兵十万人,历时19年,耗费白银248.5万两,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极为金碧辉煌,其核心建筑琉璃塔高九层,塔身由五色琉璃砖铺成,每天晚上都会有100名僧人专职诵经,并点亮长明灯,每月光灯油所耗就达1530斤,每斤光灯油花费就是六两多白银。地宫是由北宋长干寺塔地基所改建,里面放置有佛祖释迦牟尼顶骨舍利和阿育王塔等珍贵国宝。
据史料记载,直到朱棣去世,大报恩寺都没有竣工,还是在他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停止了郑和下西洋的计划,将结余款100万两白银全都用于寺庙修建,并由郑和亲自督工,将下西洋时发现的五谷树,婆罗树等海外珍稀树种大规模引进大报恩寺,更使用黄金和珠宝为室内建筑进行装饰。最终在朱棣孙子明宣德四年(1429年)才终于建成,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而在李淑妃的故乡寿县,居然也有一座报恩寺,《嘉靖寿州志》记载“报恩寺,原为宋崇教禅寺,洪武年间改今名。”由于朱棣废除了建文年号,所以洪武年号实际上使用了35年,但为什么要改名报恩寺,却没有明确记载。
1977年寿县报恩寺佛塔被拆,文物工作者从中出土了装有舍利的金棺银椁,无论是布局还是结构,都与南京大报恩寺如出一辙。
为什么在朱元璋众多后妃中,偏偏李淑妃的故乡有这么一座与南京如此类似的报恩寺,不得不令人怀疑是否与朱棣有关。
前面提到李杰是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投奔朱元璋时的,此时李氏10岁,而朱棣出生于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李氏14岁,是有可能为朱元璋生育孩子的。
结语:无论如何,这位李淑妃确实非同一般,她肯定颇受朱元璋宠爱,才能在马皇后去世后掌理六宫,父亲李杰也因她的关系,在去世多年后,还能提高级别,破格下葬,以至于后来人才会将太子朱标、成祖朱棣的生母安在她的身上。